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太吕村的种粮大户谢明生,正忙活着给满院的农机具做检修。今年他迎来了又一个夏粮丰收的年景,1000多亩小麦颗粒归仓。种粮究竟划不划算?老谢的回答蛮有底气:“靠种粮我在城里买了两套房,还买了一辆轿车,今年的收成比往年还要好……”
近年来,作为山西省粮食主产区的永济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粮食种植条件,通过土地集中、农业保险、科技研发培育粮食生产新动能,多要素“融合种粮”,探索出了粮食增产、增效新模式。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代替靠增加种植面积增收
“双抢”的每一天,永济市城北街道赵柏村村民寇秀琴和老伴都要来到村西的泵站,为村民们开闸计时。麦子收了,种秋粮需要浇水。别小看寇秀琴老两口小小的泵站管理员的身份,他们可是庄稼的贴心人。这个泵站有一个响亮的名头——永济市城北3镇22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3号泵站,去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设计流量每小时480立方米,配备3套离心泵,可浇灌周边1600亩耕地。
过去,赵柏村一直为浇地发愁,村民们迫不得已集资建了一个小泵站。去年,政府投资建设了新泵站,修了新渠,输水管直径也从10厘米增加到了15厘米。新泵站可浇灌面积更大,浇起地来更省时。浇地方便了,原来的撂荒地成了香饽饽。寇秀琴家今年承包了40亩地,全部种上了小麦。她说:“这水一到位,收成比往年都要好,每亩可增产二三百斤呢!”
新设施的完善和新技术的运用,正逐渐代替“增加种植面积”的传统增产模式。近年来,永济市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综合实施灌溉排水、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排灌站修建、机井修复配套、节水管灌安装等工程,逐年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5万亩,占该市基本农田面积的60%。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打好了基础,如今永济市旋耕、播种、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施肥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市小麦、玉米的机械化作业程度分别达85.96%和81.84%。
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推进,源于持续财政投入。10年来,永济市农业财政投入加上中央、省和运城市三级财政补贴,每年都有千万元以上投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永济市财政局农财股股长孙艳艳说:“农业投入每年市里都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及时拨付。农业方面的投入绝对雷打不动!”
农业科技的植入,夯实了粮食增产的基础。永济市这些年大力推广小麦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粮农进行技术培训。还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通过“技术集成”提高粮食单产。作为山西省小麦主产区,永济市粮食种植面积近年一直维持在100万亩以上,曾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17年,全市粮食种植总面积104.4万亩,总产量达4.2亿公斤。
永济市农委主任席永勤表示,纵向来看,永济粮食种植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一直在增加,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运用。
探索旱涝保收新路子
“土地集中+农业保险”,代替“靠天”增效
对于种粮如何挣钱这个问题,种粮大户谢明生的回答是:“这要看种多少和怎么种。”他算了一笔种植账:“一年小麦、玉米种两茬,小麦的收入用来支付土地承包费。另外,一亩玉米能产1000斤,可以卖700块钱,投资差不多需要400块钱,能净落300块钱。一亩落300块钱是不多,但我种了1000多亩,30多万元就很可观了!”谢明生的账,算出了一个道理:种粮增效,适度规模种植是一条路子。
近年来,永济市推进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农业部门提供了这么一组数字:2017年,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18户,500亩以上的22户,1000亩以上的9户,1万亩以上的1户,50亩以上的粮食类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00家。
谢明生走的是规模经营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路子,而开张镇杜村农民高作义选择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经过多年探索,高作义成功研发出了无硒土壤的栽培技术和富硒生物液态肥,可以在不含硒的土壤中栽植出富硒农产品。他流转了400亩土地,办起了家庭农场,种植富硒作物。在农场的展厅里,小麦、玉米等各种富硒农产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不菲。
高作义拿起一包500克装的面粉说:“这种富硒小麦面粉价格是8元一斤,而普通小麦面粉是1.5元到1.6元一斤,价格相差5倍以上。”去年3月到6月,高作义通过网络销售了500万元的富硒小麦面粉,净利润超过百万元。在他的带动和技术扶持下,周边已发展了1400亩富硒小麦。发展功能型农业,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已成为继规模经营之后粮食增效的新特点。
粮食种植需要“看天吃饭”,但其单产效益又覆盖不了设施农业的巨大投资,如何才能做到旱涝保收呢?永济市从2013年开始大力推广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险种包括小麦保险和玉米保险。小麦和玉米每亩的保费分别为20元和25元,农户只需掏3元钱,剩余的全部由各级财政买单。政策激励下,农民入保积极性很高,全市粮食入保面积达到了90%。如今,全市提供农业保险的公司已有4家。2017年,永济市小麦承保面积34.83万亩,赔款281.81万元;玉米承保面积28.77万亩,赔款79.8万元。
增产增效还需爬坡过坎
“依托田地+跳出产业”,借“混合型经营”推进现代农业
几乎全是水浇地,土质条件较好,经过近年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永济市的粮食种植基础越来越好,但增产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永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胡朝霞说,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干什么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这方面,永济市充分发挥当地外出开饭店人员较多这一优势,成立了餐饮协会,通过批量培训,引导村民掌握技术后外出务工。栲栳镇的正阳村90%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在外开饭店,村里的土地也几乎全部流轉了出去。但这样通过三产解决一产矛盾的“正阳模式”,在其他没有外出务工传统或产业分流优势的村子,大面积推广还不容易。
高作义把增产的希望放在优良种子上。他今年试种了40亩的“航麦2008”小麦,前段时间他给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打电话请求测产,结果亩产达1500斤,但永济稍好的地块亩产也能达到1100到1200斤,相对于增加的投资,这样的增产对农户的诱惑力并不大。高作义发愁的是,市场表现上,优种也不一定优价。胡朝霞说,目前市场上收购小麦基本上是“混收”,只根据有无霉变或含水量等标准定价,而不论种子的品质优劣。她希望,消费市场的细分能倒逼收购方式的转变。
这两天,重庆师范大学营养保健食品研究所正与永济市对接,准备开展有机小麦的种植合作。但耕地常年施用化肥,要种出有机小麦,必须先对土壤进行改造。初步预算,第一年每亩就需1000多元,这样的投资对于目前小麦的收益来讲,推广难度较大。席永勤说,正准备联系一些企业,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试点,成功后再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农户参与。但席永勤也担忧,就算试点成功,价格高昂的有机小麦注定很“小众”,占市场主流的普通小麦如何提高种植效益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种了十几年小麦的谢明生,最苦恼的就是农资涨价。小麦最低保护价维持在一块多一点,已经四五年了。在这期间,化肥、农药的涨价幅度都比较大。胡朝霞分析,农资涨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间环节太多,因为产品的特殊性,农户又不太敢信任网络销售渠道。目前,永济市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农资厂家,削减中间环节。但目前合作社情况也良莠不齐,全面推广尚需一个过程。
从种粮大户到农委技术人员,说到粮食种植都有说不完的希望,比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多推广一些像玉米“硬茬直播”技术,既能提高产量,还能节省成本;希望农药的安全性更高,同时也要保障产量的效果;希望农民尽快做好向职业农民转变的技术和观念准备,既精通种植过程中的环节,又具备农业工人的职业素养……
席永勤表示,“依托田地+跳出产业”,现代农业需要“混合型经营”。在种植条件、农技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粮食种植的持续增效,必须在更多手段的保障下,推动多产业、多要素的“融合”,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作为山西省粮食主产区的永济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粮食种植条件,通过土地集中、农业保险、科技研发培育粮食生产新动能,多要素“融合种粮”,探索出了粮食增产、增效新模式。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代替靠增加种植面积增收
“双抢”的每一天,永济市城北街道赵柏村村民寇秀琴和老伴都要来到村西的泵站,为村民们开闸计时。麦子收了,种秋粮需要浇水。别小看寇秀琴老两口小小的泵站管理员的身份,他们可是庄稼的贴心人。这个泵站有一个响亮的名头——永济市城北3镇22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3号泵站,去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设计流量每小时480立方米,配备3套离心泵,可浇灌周边1600亩耕地。
过去,赵柏村一直为浇地发愁,村民们迫不得已集资建了一个小泵站。去年,政府投资建设了新泵站,修了新渠,输水管直径也从10厘米增加到了15厘米。新泵站可浇灌面积更大,浇起地来更省时。浇地方便了,原来的撂荒地成了香饽饽。寇秀琴家今年承包了40亩地,全部种上了小麦。她说:“这水一到位,收成比往年都要好,每亩可增产二三百斤呢!”
新设施的完善和新技术的运用,正逐渐代替“增加种植面积”的传统增产模式。近年来,永济市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综合实施灌溉排水、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排灌站修建、机井修复配套、节水管灌安装等工程,逐年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5万亩,占该市基本农田面积的60%。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打好了基础,如今永济市旋耕、播种、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施肥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市小麦、玉米的机械化作业程度分别达85.96%和81.84%。
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推进,源于持续财政投入。10年来,永济市农业财政投入加上中央、省和运城市三级财政补贴,每年都有千万元以上投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永济市财政局农财股股长孙艳艳说:“农业投入每年市里都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及时拨付。农业方面的投入绝对雷打不动!”
农业科技的植入,夯实了粮食增产的基础。永济市这些年大力推广小麦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粮农进行技术培训。还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通过“技术集成”提高粮食单产。作为山西省小麦主产区,永济市粮食种植面积近年一直维持在100万亩以上,曾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17年,全市粮食种植总面积104.4万亩,总产量达4.2亿公斤。
永济市农委主任席永勤表示,纵向来看,永济粮食种植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一直在增加,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运用。
探索旱涝保收新路子
“土地集中+农业保险”,代替“靠天”增效
对于种粮如何挣钱这个问题,种粮大户谢明生的回答是:“这要看种多少和怎么种。”他算了一笔种植账:“一年小麦、玉米种两茬,小麦的收入用来支付土地承包费。另外,一亩玉米能产1000斤,可以卖700块钱,投资差不多需要400块钱,能净落300块钱。一亩落300块钱是不多,但我种了1000多亩,30多万元就很可观了!”谢明生的账,算出了一个道理:种粮增效,适度规模种植是一条路子。
近年来,永济市推进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农业部门提供了这么一组数字:2017年,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18户,500亩以上的22户,1000亩以上的9户,1万亩以上的1户,50亩以上的粮食类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00家。
谢明生走的是规模经营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路子,而开张镇杜村农民高作义选择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经过多年探索,高作义成功研发出了无硒土壤的栽培技术和富硒生物液态肥,可以在不含硒的土壤中栽植出富硒农产品。他流转了400亩土地,办起了家庭农场,种植富硒作物。在农场的展厅里,小麦、玉米等各种富硒农产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不菲。
高作义拿起一包500克装的面粉说:“这种富硒小麦面粉价格是8元一斤,而普通小麦面粉是1.5元到1.6元一斤,价格相差5倍以上。”去年3月到6月,高作义通过网络销售了500万元的富硒小麦面粉,净利润超过百万元。在他的带动和技术扶持下,周边已发展了1400亩富硒小麦。发展功能型农业,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已成为继规模经营之后粮食增效的新特点。
粮食种植需要“看天吃饭”,但其单产效益又覆盖不了设施农业的巨大投资,如何才能做到旱涝保收呢?永济市从2013年开始大力推广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险种包括小麦保险和玉米保险。小麦和玉米每亩的保费分别为20元和25元,农户只需掏3元钱,剩余的全部由各级财政买单。政策激励下,农民入保积极性很高,全市粮食入保面积达到了90%。如今,全市提供农业保险的公司已有4家。2017年,永济市小麦承保面积34.83万亩,赔款281.81万元;玉米承保面积28.77万亩,赔款79.8万元。
增产增效还需爬坡过坎
“依托田地+跳出产业”,借“混合型经营”推进现代农业
几乎全是水浇地,土质条件较好,经过近年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永济市的粮食种植基础越来越好,但增产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永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胡朝霞说,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干什么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这方面,永济市充分发挥当地外出开饭店人员较多这一优势,成立了餐饮协会,通过批量培训,引导村民掌握技术后外出务工。栲栳镇的正阳村90%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在外开饭店,村里的土地也几乎全部流轉了出去。但这样通过三产解决一产矛盾的“正阳模式”,在其他没有外出务工传统或产业分流优势的村子,大面积推广还不容易。
高作义把增产的希望放在优良种子上。他今年试种了40亩的“航麦2008”小麦,前段时间他给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打电话请求测产,结果亩产达1500斤,但永济稍好的地块亩产也能达到1100到1200斤,相对于增加的投资,这样的增产对农户的诱惑力并不大。高作义发愁的是,市场表现上,优种也不一定优价。胡朝霞说,目前市场上收购小麦基本上是“混收”,只根据有无霉变或含水量等标准定价,而不论种子的品质优劣。她希望,消费市场的细分能倒逼收购方式的转变。
这两天,重庆师范大学营养保健食品研究所正与永济市对接,准备开展有机小麦的种植合作。但耕地常年施用化肥,要种出有机小麦,必须先对土壤进行改造。初步预算,第一年每亩就需1000多元,这样的投资对于目前小麦的收益来讲,推广难度较大。席永勤说,正准备联系一些企业,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试点,成功后再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农户参与。但席永勤也担忧,就算试点成功,价格高昂的有机小麦注定很“小众”,占市场主流的普通小麦如何提高种植效益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种了十几年小麦的谢明生,最苦恼的就是农资涨价。小麦最低保护价维持在一块多一点,已经四五年了。在这期间,化肥、农药的涨价幅度都比较大。胡朝霞分析,农资涨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间环节太多,因为产品的特殊性,农户又不太敢信任网络销售渠道。目前,永济市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农资厂家,削减中间环节。但目前合作社情况也良莠不齐,全面推广尚需一个过程。
从种粮大户到农委技术人员,说到粮食种植都有说不完的希望,比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多推广一些像玉米“硬茬直播”技术,既能提高产量,还能节省成本;希望农药的安全性更高,同时也要保障产量的效果;希望农民尽快做好向职业农民转变的技术和观念准备,既精通种植过程中的环节,又具备农业工人的职业素养……
席永勤表示,“依托田地+跳出产业”,现代农业需要“混合型经营”。在种植条件、农技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粮食种植的持续增效,必须在更多手段的保障下,推动多产业、多要素的“融合”,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