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质量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本文对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薄见。
一、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本身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枯燥因素。让许多感性的学生望而却步。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和解惑者,如若还用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可能会收效甚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少讲精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
新课改至今,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多数人仍从“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还是“顺着教师思路教学”,结果,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则在于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常受到压抑,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是教师、家长的需要而非自我需要,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益甚微。其实,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了主体性,就会自己动脑筋,主动地去探索研究,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而,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激发和牵引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自主发展的能动作用,才能完成知识掌握、迁移训练和潜能释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最重要和最具有难度的并不是如何备好知识,而是如何备好学生,不是备好教什么,而是备好怎么教。所以,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1.设置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思考。要让学生动脑,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数学备课时就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观察、引导、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
2.课堂上动嘴、动手,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首先,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观察到在课堂一声不吭的同学学习效率低,容易走神,思维不活跃,把自己置身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习没起色。针对这部分同学需要经常提醒,督促每堂课让绝大多数同学回答问题,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同学往往在考试中失利,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明白意思但表达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失分。其次,让学生学会动手,即适当做笔记,做练习,有些学生眼高手低,看着简单的问题和练习,不屑一顾,但稍有疏忽就容易犯错,也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原因。只有做到以上两点,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重赏识教育
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虽然谈得是家庭教育,但对于学生又何尝不是要“奖”呢?因此,注重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体会颇深。经常与学生交流,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用教师的亲和力去感染学生,及时的对学生的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真心赏识学生,会让学生产生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树立信心。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一些赏识,你的学生就多一个机会迈向成功。
总之,为了保证初中数学教学取得积极效果,除了应对初中数学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应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基础,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质量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本文对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薄见。
一、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本身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枯燥因素。让许多感性的学生望而却步。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和解惑者,如若还用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可能会收效甚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少讲精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
新课改至今,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多数人仍从“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还是“顺着教师思路教学”,结果,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则在于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常受到压抑,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是教师、家长的需要而非自我需要,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益甚微。其实,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了主体性,就会自己动脑筋,主动地去探索研究,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而,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激发和牵引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自主发展的能动作用,才能完成知识掌握、迁移训练和潜能释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最重要和最具有难度的并不是如何备好知识,而是如何备好学生,不是备好教什么,而是备好怎么教。所以,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1.设置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思考。要让学生动脑,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数学备课时就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观察、引导、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
2.课堂上动嘴、动手,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首先,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观察到在课堂一声不吭的同学学习效率低,容易走神,思维不活跃,把自己置身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习没起色。针对这部分同学需要经常提醒,督促每堂课让绝大多数同学回答问题,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同学往往在考试中失利,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明白意思但表达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失分。其次,让学生学会动手,即适当做笔记,做练习,有些学生眼高手低,看着简单的问题和练习,不屑一顾,但稍有疏忽就容易犯错,也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原因。只有做到以上两点,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重赏识教育
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虽然谈得是家庭教育,但对于学生又何尝不是要“奖”呢?因此,注重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体会颇深。经常与学生交流,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用教师的亲和力去感染学生,及时的对学生的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真心赏识学生,会让学生产生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树立信心。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一些赏识,你的学生就多一个机会迈向成功。
总之,为了保证初中数学教学取得积极效果,除了应对初中数学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应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基础,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