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诊断学特征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g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讨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17年9月4日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50岁男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患者进行病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50 d前右侧耳后触及花生米大小的肿大淋巴结,3 d前明显增大至鹌鹑蛋样大小,伴压痛。甲状腺激素及肿瘤标志物等检验指标均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示双侧颌下区、双侧颈部、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稍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脾大。CT结果示右肺下叶斑片状阴影,双肺小结节,纵隔淋巴结肿大。骨髓形态示异常幼稚细胞(考虑为淋巴瘤细胞)占14.5%;骨髓流式结果可见约占35.09%的CD4阴性CD8阳性异常的T淋巴细胞;考虑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来源。病理显示倾向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免疫组化:CD3(+)、CD5(+)、CD2(+)、CD7(+)、CD45RO散在(+)、CD20(+)、CD23(+) CD21(+)、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点状(+)、CD56散在弱(+)、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细胞周期性蛋白(CyclinD1)(-)、粒酶B(+/-)、穿孔素(-)、T细胞内抗原(TIA)(-)、Ki67约15%。

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是淋巴瘤的少见类型之一,病情进展迅速,侵袭性强。目前多种治疗手段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期待新型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由后向前建立胫骨隧道的全内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技术治疗PCL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15例(15膝)PCL损伤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6.3岁(23~60岁);左膝8例,右膝7例;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3.6 d(4~120 d)。合并伤: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外侧副韧带损
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肢体重要神经损伤或主要肌群毁损后的功能重建一直是困扰创伤骨科医生的难题。当局部没有可供选择的肌肉、肌腱及动力神经移位重建时,具有疗效确切、恢复迅速等优点的游离功能肌肉移植已成为肢体严重损伤后功能重建的理想方法。股薄肌由于具有肌腱长、延展性好、血供恒定、血管神经蒂长、供区部位隐蔽、无明显供区功能丧失、吻合一套主要血管蒂可以供养整块肌肉及肌肉表面的皮瓣等解剖特点,被认为是游离功能肌肉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侯马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因子宫良性肿瘤需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腹腔镜组37例(给予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治疗)与开腹组37例(给予开腹子宫全切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炎症因子指标、机体免疫功能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53.67±7.45)min]、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下腹部冠状切面在胎儿下腔静脉走行变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至2018年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筛查的孕妇2 332例,常规行下腹部冠状切面扫查,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胎儿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远心端的走行,了解下腔静脉变异。结果发现左位下腔静脉7例,双下腔静脉1例,且均为孤立性的,不合并胎儿染色体异常及其他系统结构畸形。结论胎儿下腹部冠状切面在筛查孤立性下腔静脉走行变异中有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