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段的阅读与写作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全段是结构形式清晰、完整,表意清楚,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层次和作者写作思路的段落,它是段落中一种最基本的类型。
  完全段的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起始部分、展开部分、终结部分。
  起始部分:其功能主要是概括地提出本段的内容或中心,确定完全段涉及的范围和话题。它常以中心句或论题句的形式出现。
  展开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围绕起始部分提供的信息,提供具体的实例、细节或理由,即围绕起始部分提供的话题进行论证、拓展和延伸,使段落的中心充实可信。在整个完全段中,此部分是段落的主体部分,也是完全段阅读和写作的重点部分。
  终结部分:紧接展开部分,从展开部分中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使段落中心更加明确,或使段落中心得以深化。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扬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茅盾:《白杨礼赞》文字略有变动)
  这是一个典型的完全段,表意很完整,从外形到内在精神,写出了白杨树的“力争上游”的特点。起始部分总说白杨树的“神”和“形”。展开部分,先从“形”说起,由树枝、树叶到树皮,这样排列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然后再写“神”,突出“力争上游”的特征,由“形”到“神”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终结部分强调白杨树既普通又不平凡。
  完全段从其形态上看,它已初具文章的骨架,有起始、展开、终结三部分,这就如同文章有开头、中间、结尾一样。完全段具有逻辑性地表现了言语主体思维进行过程中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片段。可以说,完全段是篇章的缩影。完全段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浓缩。
  因此,完全段的阅读和写作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完全段的阅读教学
  
  一个完全段,无论记叙、说明、议论,它在结构上是完整的,表意是明确的。其中各个句子之间如何衔接是完全段内部层次的体现。一般都应保持起始、展开、终结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因此对完全段的阅读,我们应充分利用它的段落知识进行阅读,这样将会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一)抓住话题,掌握中心
  在完全段中,起始或终结部分往往有以中心句或关键句形式出现的句子,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去理解段落内容,掌握段落的中心。
  
  (二)分析层次,理清思路
  完全段的层次和它的构成具有一致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的构成来理解它的内在层次性。如果展开部分的内容繁多,我们可作更深一层的划分。如:
  弼时同志特别注意调查研究,注意群众的疾苦、意见和要求。在陕北,他利用打猎的机会,跑到农民的山庄里,问农民收的粮食够不够吃,帮助他们研究生产门路。他利用行军打仗的机会,和驻地农民谈话,问他们土地改革进行的怎么样,帮助他们纠正偏向,想出贯彻的办法。在北京,他利用警卫人员到街上买东西的机会,调查商人的生意好不好,对政府有什么意见,研究怎样才能把市面繁荣起来。他到颐和园游览,看到管理处的负责同志,耐心地询问园内有多少工作人员,要多少开支,有什么困难;鼓励他们养鱼、栽花、种果树,争取自力更生,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只注意正面的材料,同时也注意侧面和反面的材料,因此,他了解的材料常常是全面的。他随时都在替群众想办法,群众都愿意把情况告诉他。他向群众请教,和干部商量,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然后作出结论。(李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
  这段的第一句是第一层(起始部分),概括全段内容,表明中心。自“在陕北”至“减轻人民的负担”是第二层(展开部分),列举四件事,陈述中心意思。自“他不只注意正面的材料”至结束是第三层(终结部分),进一步强调弼时同志怎样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全段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完全段的层次与构成的一致性。这段第二层(展开部分)列举四件事,其中两件事发生在陕北,另两件事发生在北京,据此可进一步再分为两层。这样,段落的层次分析透彻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理清了。
  
  (三)以读促学,知能并举
  我们知道,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基础知识,不仅指字词知识、文学常识、修辞知识,还包括文体知识、逻辑知识等等。完全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避免歧义产生的交际环境———语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境的作用,去灵活地理解、学习字词,学习语法、修辞、写作、逻辑等知识,使这些静止的语文知识成为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性知识真正转变为学生具体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完全段的阅读来带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读促学,不仅积累了语文知识,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使知识和能力同时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完全段的写作
  
  在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着结构不清、思路混乱的问题。究其原因,不了解汉语写作的构段模式和缺乏这方面的专项训练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具体的写作中,学生不会连句成段,不知如何去表现段旨。要改变这种状况,对学生必须加强构段写作的训练,而完全段的写作训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一)按完全段的基本模式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给出不同类型的完全段的基本构段模式。如记叙型完全段按时间、空间、前因后果等顺序进行叙述的模式;议论型完全段按总分总、因果推论等顺序进行议论的模式;说明型完全段按空间顺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总分关系等等进行说明的结构模式。让学生按照这些基本模式进行写作,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构段能力,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写作,克服了结构不清、思路混乱的毛病,保证了段落结构的完整性和单一性。
  
  (二)续写完全段
  续写完全段,即给出一个总括句或起始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具体展开和深化段落中心,这种训练可操作性强,避免了学生在写作中段落表意不明或段旨不统一等问题。如,可以给出这样的句子:“买参考书来帮助学习自然是件好事,但我们有些同学在这上面可说是目的不正确。”引导学生按完全段的结构进行续写。有的学生这样写:“买参考书来帮助学习自然是件好事,但我们有些同学在这上面可说是目的不正确。这大体有四种:第一种,看到有的参考书上习题都有答案,特别是像政治、历史这样的学科,想买来背一背,图个省事;第二种,学习成绩差,水平不高,却硬要一步登天,专买难题成堆、怪题连篇的参考书;第三种,心血来潮,买上一两本如饥似渴地去看,五分钟热气过后就抛到一边;第四种,见什么参考书都想买,买来后放在书架上装饰门面,书虽多,看得很少,效果很差。这四种人各抱不同的目的,但却可说都是目的不正确。如此买书、用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此续写的完全段结构合理,思路清楚,段旨明确。
  
  (三)修改病段
  结合写作教学的实际,在学生习作中找出一些有毛病的段落,如段旨不明、句序颠倒或连接不当、思路不清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修改,教师给予指导。
  学生在修改病段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连句成段,怎样保持叙述角度的统一,如何才能做到段落主旨单一集中、思路流畅等等。这些具体的写作知识,为篇章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全段的教学可以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浓缩,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完全段的教学意义更大。它涵盖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基础知识教学等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内容。而完全段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完全段教学中的关键。由于完全段本身的特点:结构完整、独立性强,已初具文章骨架,而篇幅一般又较短小。在教学中,可以把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放在段落教学这个大范围内去研究,而把篇章等问题放在段落这个较小的范围内去讨论,其效果是明显的。同时,完全段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也为篇章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提供了方法,提供了具体可依的范例,学生从完全段的阅读中培养了阅读整篇文章的能力,从完全段的写作中学到了组段成篇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完全段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不愧为一种省时、优效的教学形式。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梅园中学)
其他文献
总戴着阶级的有色眼镜看《项链》,看到的永远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摘掉有色眼镜,换一种眼光,站在当今改革开放的高度,重读《项链》,你便能发现那挂假项链所折射出的美好人性的熠熠光彩。  挑战命运、迎击灾难的勇气  换一种眼光读《项链》,会很容易发现作品开篇的心理描写,明显是在表现玛蒂尔德不安于现状的对抗命运的性格,并不像是在表现虚荣心;后半部分赔项链还债务的行动描写,将玛蒂尔德挑战命运、迎击灾难的勇气表
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称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李商隐。管世名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遗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吴乔在《围炉诗话》中亦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看法,中小学课本中选取杜牧的七绝最多。那么,杜牧的七绝究竟好在哪里呢?  杜牧的七绝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对历史、现实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更
诸葛亮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然而说起他的论辩艺术来,我想大家未必都熟悉。下面,笔者就《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