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书法运气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c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拳技书艺两相通。”相通,这里是指理法上有着可供相互借鉴之处。这就像拳谚所说的“拳医相融,一功两用”,说明懂拳术的人去学练书法或医术,都有其便利之处。近年来,武术界爱好和学练书法的人日益增多,为此,我愿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运气方法,并联系太极拳经略加评述,供读者研究参考,兼助初学者之妙趣。
  我国古代武术家和书法家都十分注重运气功夫,往往以此为不传之秘而深藏不露。旧时武术界流行“传拳不传功”的说法,正是这种保守思想的具体反映。然而运气的方法并不复杂,且在应用上也不仅仅限于书家、拳家,其他如中医、戏曲、舞蹈、歌咏、杂技等各界,也都流传着运气之法。虽然各家的运气无不结合自身的艺业加以灵活应用,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书家、拳家多寿星,如孙墨佛、苏局仙、吴图南、刘志清等皆是,这恐怕与他们常年坚持养气、运气之法不无关系吧。这些老人,寿臻百岁而犹能作书、打拳,实在令人羡慕。中国拳法历来强调以“气功为始终之则”,拳谚说“在外为拳,在内为气”,又说“外练筋骨皮,内炼一口气”,都充分说明了运气在拳术中的核心作用。练习书法也要运气,这一点也是大家公认的。
  1943年,陈康在其所著的《书学概论》一书的第二编第四章内,专立“运气”一节,简明扼要地记述了书法的运气方法。他说:“(运气)这步工夫古来少传,今人也不肯多讲。但古代名家没有不得此秘的。”他特别指出:“运气的方法,如果精熟太极拳的,更易明了。”又说:“不懂太极拳的,可于绝早起床,练习深呼吸运动。在室外空气清爽的地方,两足站开,身体平直,用两掌或左右前后开合。张开胸部时,深深吸入空气,用两鼻孔吸,不可用口以致发出气音;胸部收缩时,便用鼻孔呼出。呼吸均须细长,不可粗促。至少运动十分钟,则胸部气满,意志清新,胸怀即有壮阔之感。”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出,这只是一般的深呼吸运动,如果能打上一套“慢中求功”的太极拳来代替这种深呼吸运动,不论从调和气血、平心静气、放松肢体、绝虑凝神以及增进健康等方面看均无不可。不过,这至少十分钟的深呼吸运动,还仅仅是书法运气中的第一步——准备活动阶段。
  《书学概论》接着写道:“呼吸运动完结后,仍宜直立,左手叉腰,右手平举,曲肘如执笔状,把全身精力运到右肩,横直曲折如练书一样,脑中存着帖上的字,用手再横直曲折地画着,以练习手势。胸部仍然轻微地呼吸开合,如此经过数分钟,则右手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第二步才是具体结合书法意想的运气方法了,似可称为“站式运气阶段”。在这一练功阶段,本着“先在心,后在身”,“意在笔先,笔居心后”的要求,凝神静思,同时把全身劲力运到右肩,贯向腕根,波及末梢,习之日久则会凡书写一点一画无不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倘能全身劲到,则久而久之自能练出龙腾虎跃、铁画银钩的笔力。
  其实,这与打太极拳的运劲原理是相合的。傅钟文老师在《杨式太极拳》一书中说:“至于运动,也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注处就有所感觉。这也是‘内外一致’的一种锻炼方法。”根据意、气、劲三者合一的拳理,就足以说明太极拳的“运劲”与书法中的“运气”,两者是本质相同的。所以,书法运气也要注意肢体松沉,而不是浑身紧张和拼命用力,否则劲力壅塞于肩、背或肩、肘之间,那时笔的运行就反而显得僵硬不灵了,又何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笔力呢?
  《书学概论》接下去说:“然后回到房间,照前节讲的姿势坐好,两足以尖掌着地,臀部坐一半在椅子上,全身力气不致坠落椅上,像骑马一般地使全身气血畅通,力气自然上行,由足掌、臀部而直上两肩,右肩须略向外,这时力便集于肩上来了。这是运气的要领。”又说:“临书前照此去临帖,初初不忙下笔,先以手执笔循帖上的结构,凭空曲肘悬腕的画着……同时心领神会,再凝结而成自己要写的字。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心中有字,然后手上有字。”这第三步是从“站功”进入“坐功”,似可称为“坐式运气阶段”。这个阶段虽已变徒手画空为执笔画空,但主要仍是练习运气与养成凝神静思的功夫。
  从太极拳运气、养气的理论来看,关于劲的来源,清代太极拳家武禹襄(1812—1880)在《十三总势说略》一文中写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练书法也是一种“运动”,为了使所写的一点一画都能全身力到,两足要着地如植根,臀部半坐取骑马姿势,也是为了使全身气血畅活,两腿之劲能自然上达腰间,由脚而腿而腰,若能一气贯穿,则“力便集于肩上来了”,最后“形于手指”。太极拳强调练好腰腿功夫,而不赞成尽在手指上耍花哨;历代书法家也大都主张“五指但司执管,不主运笔”,运笔则根据字体的大小,分别通过运腰、运肩、运肘或运腕去完成。一般来说,小楷运用腕力,中楷运用肘力,大楷以肩力出之,数尺以上的“榜书”始以腰力出之。其实,太极拳虽强调“腰脊为第一之主宰”,但推手发劲也还是随机应变,分别以各部之劲力出之,与运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腰为主宰”的原理并不矛盾。
  此外,书法运气与实际练书时,要求“右肩须略向外”(练左笔者,左肩须略向外),这与练拳的“顺肩”,以及太极拳的“含胸拔背”,也都有相近之处。
  书艺与拳技虽分属文、武,各有门径,但在理论上确有某些相通之处。因此,我劝武术爱好者学点书法,书法爱好者学点武术,这对于提高各家原有的技艺和理论水平肯定会有所裨益。当代著名书家沈尹默、马公愚和画家丰子恺诸先生,生前都与太极拳家傅钟文老师相交甚厚,并都跟傅师学练过太极拳,这不是偶然的吧。
其他文献
树鼩是一种新型的优质实验动物模型。本研究针对树鼩感染相关的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IL-8、IL-10、IL-17A、γ-干扰素(IFN-γ)及管家基因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建立荧光
六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此时,父母、教师的高期望值又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因此,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活动
世上没有不发力的拳。发力实际上是一种能量的转换。发力亦是能量的释放,是能量做功的形式表现。  力与劲在拳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今之仍有争议。在外家拳中劲与力似没有严格的区分,在内家拳中则称力之为“劲”。劲之根本仍是力,劲有大小,力有快慢。无力则没劲,没劲则无力。其实,劲与力只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内家拳之所以称之为“劲”,是因为对力的认识不同,它认为“劲”是整体,是内发的,是局部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教师要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注意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想说;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让学生乐说;重视口语交
鲜花和掌声属于强者。开拓者的脚步,从来都不畏艰辛,从来都勇于挑战,从来都敢于超越。他们有理想,有激情,有智慧。成功,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和追求。作为北京金隅集团党委书记
期刊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东经115°51’-117°45’,北纬24°23’~26°02’。市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呈东高西低状,平均海拔342.3m,丘陵和中低山占总面积的94.83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少林午门拳之所以用“午门”命名,喻其是少林正宗拳术,而非左道旁门。  少林午门拳源于清康熙年间,因少林寺遭难,一位鲁和尚和一位安和尚逃出寺外,流落江湖,落脚于山东聊城(东昌府),将此拳传授于李锡侯,李锡侯又传于刘金钟。刘金钟是金胜镖局总镖头,人称单臂刘金钟,有“万将无敌手”之称。刘金钟又将此拳传于郑本立、王占鳌,王占鳌传于王
期刊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胸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硬,扭转不灵,亦露笨像,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
本人喜爱太极拳运动并投师学艺多年,对太极拳在健身方面的作用深有感受,练拳2年多时间里,我的慢性支气管炎基本痊愈,性格也渐平和。在恩师的传授下,加上自己每天坚持保证练功时间,本人在劲整和懂劲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  因为喜欢太极拳,也喜欢看别人练拳,本人有时也和拳友一起交流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练拳体会,从聊天中发现不少人练完拳后有腰痛、膝关节痛等不适情况,还有些人练拳很多年了可是一搭手就明显感觉出其重心不
1.加强行员队伍建设,提高行员的综合素质。一要挖掘现有人才潜力,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做到人尽其才;二要面向社会招贤纳才,严把录用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