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干部 根本靠实干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j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宾: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乐山市委书记 于 伟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平凉市委书记 马学军
  主持人:人民论坛见习记者 杨 扬
  
  民生问题要解决好
  
  
  人民论坛:请问你们是如何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改善民生问题的?
  于 伟:乐山是一个统筹发展方面存在问题比较多的地方,贫困人口还有12万多人,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等,有很多的群众都在渴盼着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因而在十大惠民行动的落实中,我们认为就是要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
  我们已经决定,在原有惠民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把今年全市新增财政投入十大惠民行动。仅这一部分增加的投入就在两亿元左右。同时乐山已要求区县财政也把新增财政投入惠民行动中。通过市县两级联动,今年在落实十大惠民行动中,乐山有望实现5亿元左右的新增投入。
  乐山市在四川省委要求的十大惠民行动基础上,还增加了城市弱势群体住房整治、平安创建等行动。这些都是结合乐山的实际提出的,是广大乐山百姓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群众最关心、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就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
  马学军:把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我们工作的关键。民生问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问题,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
  2006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在这方面下的决心很大,各级都要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真正做到“四个全覆盖”;要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再就业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确保每户“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要加大政府统筹协调、财政支持和服务培训的力度,确保大中专毕业生和有就业能力的城镇人口充分实现就业;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完善助学贷款和救助制度,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通过扎实工作,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吃水、行路、上学、就医、就业、看电视、听广播及生活保障等突出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
  
  人民论坛:解决民生问题关键是什么?
  于 伟: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在2006年,项目年是乐山经济工作的主题词,也被誉为乐山经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围绕电子材料、冶金建材、盐磷化工、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工业项目先后落户嘉州。据初步统计,2006年乐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6.4亿元,增长1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2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3亿元,增长29.9%。
  但这样的里程碑,还不是乐山的真正意义的科学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仅仅把目光停留在项目上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应该把工夫下到产业发展上,要靠产业进行统筹发展,尤其是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互动和交融非常重要。
  面对硅产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和乐山的资源优势,我们将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把乐山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硅材料基地,在全世界都叫得响。将自身产品资源和项目优势转化为整个产业的优势,这就是乐山科学发展的点睛之笔。
  马学军:我们平凉市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取决于项目的支撑和带动,没有项目一切无从谈起。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所有的工作要围绕一个主线,把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
  回顾一下我们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在资源上做文章。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篇文章做深做细、做大做强。我看,关键是要创新发展模式。以我市为例,主要是要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在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关键在干部,根本靠实干
  
  人民论坛:解决民生问题,党政官员该怎么办?
  于 伟:有了发展的思路,有了发展的载体,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有效推进?必须通过干部作风的转变来实现。
  如果一位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了几年,山河依旧、老百姓的生活依旧,就算群众不赶他下台,他的工作也是索然无味、干不下去的。我们认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乐山,关键在干部,根本靠实干。
  干部一定要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一定要体察群众疾苦;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评价干部的政绩,既要看经济工作指标,又要看社会建设指标;既要看总量速度,也要看群众的实际感受。此外,干事业还要用心。很多干部不是没有能力、没有知识,关键是用心够不够的问题。没有把本职工作当成党和人民的事业、当成自己的追求、当成生活一部分来对待,怎么能干得好事?所以只有用心去想事谋事干事,才可能把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乐山,通过持续地努力落到实处。
  马学军:最宝贵的精神是实干的精神,最关键的落实是责任的落实。落实,不仅要埋头苦干,而且要不断提高能力和素质,尤其是要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为抓好经济工作,落实“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的战略任务,我们通过完善目标责任机制,建立一线工作机制以及完善跟踪督查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等,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切实解决抓不具体、抓不到位和抓不到底的问题。
  领导干部要带头抓落实。领导干部既要当指挥员,更要当运动员,要以身作则,求真务实,发挥表率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干部群众。一要带头执行政策。领导干部尤其是要善于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加快我们的发展步伐。二要带头为民办事。为群众办的实事进行集中梳理,公开向社会作出承诺,接受监督,取信于民。三要带头攻坚破难。从一定意义上说,攻坚破难的能力就是抓落实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引领干部群众抓好落实;要深入基层,到条件差、困难多、意见大、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的地方去,和干部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
其他文献
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走过近30个年头。这近30年,非同寻常,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2006年,中国GDP比1978年增长12.3倍 ,年均增速达9.67%,比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3.5%、发达国家平均增速3%高一倍半到两倍,人均GDP已达2000美元。  人们很难想象,就在30年前,中国经济还处于崩溃的边缘,全国有2.5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
期刊
编者按:市场化改革对个体或单位生存状态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本组文章通过个体生存状态的变迁,折射了市场化改革的成就。    安徽凤阳小岗村变迁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凤阳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 “大包干”后的20多年里,当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小岗人却
期刊
我国著名的反腐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邵道生研究员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将县委书记群体中出现腐败现象的成因归结为:权力过度集中、“利益诱惑”实在难挡、对重大项目的“一锤定音”权等三个方面。  人民论坛:您怎样看待“县委书记成为腐败重灾区”这一说法?  邵道生:去年,《瞭望新闻周刊》曾就安徽省部分县(区)委书记贪污腐败问题做了如下的报道:18个县(区)委书记因为贪污被撤职查处,居然占了全省县(区)
期刊
特邀嘉宾  ■ 湖南虎山锑锌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胡南秋  ■ 湖南谊信创汇农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李 颖  主持人:海 洋    人民论坛:伴随着中国商品出口的强劲势头,中外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甚至针对中国商品的恶性事件也变得司空见惯。企业遭遇反倾销确实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胡南秋:企业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同国外企业周旋,因为中小企业刚起步,不是很稳定,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企业
期刊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划着船过河”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改革领域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第一,在改革的广度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从单项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使改革从经济领域推进和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第二,在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方面,要从过去机制转换式的改革,向全面的制度创新推进;第三,在改革的操作方式上,要从过去的政策推
期刊
政府有促进就业并确保就业增长的责任与义务。行政机关的效能指标将不能只是经济增长指标,同时也应当包括创造就业岗位和就业增长的指标    年底到了,又一轮跳槽、用人高峰在各地悄然掀起,许多高校的准毕业生们开始到处“赶场子”般地出入各类招聘会。近日出版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就业失业问题”依然是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  1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
期刊
年节送礼是党内不正之风的一种反映,但是党风在好转,正规则必将越来越压倒“潜规则”,“潜规则”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党员干部应该有信心     干部“年关”难过,已成众所周知的官场现象。面对党内年节送礼的不正之风,正直、坚守原则的人往往感到难以抵制,有的还因此遭遇不公正待遇,甚至被孤立。反腐研究专家黄苇町认为,官场送礼的实质往往是借“人情往来”之名行贿赂之实。为此,他强调,党内应提倡移风易俗,把遏制送礼
期刊
编者按  本刊2006年11月A期刊发的《公共财政和谐之路》一文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下文作者通过对前文的简短点评,回答了该如何正确认识公共财政“公共性”这一问题,值得细读。      矫正公共财政“公共性”的认识偏差,是为了向公众特别是财政官员阐述公共的价值,使其认识到为何根据个体的理性判断,“公共”是值得信赖和坚持的理念,且可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财政经验。  《人民论坛》2006年11月A期刊发
期刊
20世纪,发展经济最重要,而在现阶段,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同等重要。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落后,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很可能影响中国的崛起,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月5日上午,一份心系民生的总理报告,再次让中国感动。  “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报告中,温总理的话语铿锵有力。  那么,中国的民生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民生问题为何在现阶段如此凸显,民生问题的出路何在?为此,我们专访了国家发改
期刊
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目前的民生状况仍有待改进。就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出路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吴忠民。    社会心态变迁凸显民生问题    人民论坛: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请您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一下民生问题形成的根源?  吴忠民:我想,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人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