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10-0039-02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在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之下,植物组织脱毒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马铃薯脱毒方面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简要分析了脱毒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和推广现状,希望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
马铃薯的繁育方式与其他农作物有所不同,其主要依靠种薯的块茎进行繁殖。若种薯中含有一定的病毒物质,会导致新繁殖的马铃薯出现品质下降等问题。脱毒马铃薯则是根据马铃薯体内病毒的特点,将培育出的试管马铃薯苗进行脱毒处理,并使用试管马铃薯苗进行繁殖的结果。
1 脱毒马铃薯的种植技术
1.1 选种和催芽
在选择脱毒马铃薯品种时,种植户要将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和抗病能力作为选择的主要标准,并且种薯的表面芽眼数量要多。另外,处理种薯时,养殖户还要对其进行催芽处理,以达到提高马铃薯种薯存活率的目的。
1.2 掌握马铃薯的生长习性
实践证明,若种植户能够在种植的过程中掌握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并根据其需求加强对于土壤的处理,以及选择合理的轮作作物,则有利于实现提高产量的目的。因此,种植户要加强对于田地中土壤的疏松工作,并根据马铃薯的需求,适当在土壤中添加有机肥和钾肥[1]。
1.3 控制种植密度
由于单株马铃薯对于土地的需求量较大,所以种植户必须严格控制脱毒马铃薯的种植密度,避免马铃薯之间出现争夺土地资源的情况。此外,由于马铃薯幼苗容易受到霜冻的影响,因而种植户要选择合理的种植时间。
1.4 掌握马铃薯的田间管理
马铃薯种植时要施加一定量的基肥,并在马铃薯苗生长到预期的80%后开始追肥作业,碳酸氢铵和尿素等都是常用肥料。当追肥作业完成之后,种植户要及时根据马铃薯的生长状况和天气情况浇灌足够的水分,以确保马铃薯的快速生长。
一般来说,马铃薯的开花期就是薯块的快速生长期,此时种植户应当加强对于杂草的处理,并进行第2次追肥。杂草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化学除草和手动除草两种,像禾耐斯乳油就是常见的化学除草药剂,若在种植面积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使用手动除草方式。马铃薯对于土壤养分的需求量较大,除草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杂草与马铃薯抢夺土壤中的养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马铃薯未出苗前,种植户还可以使用捞地的方式来实现消除杂草、促进马铃薯出苗的目的[2]。
此外,种植户还要适当地对马铃薯进行培土处理,避免马铃薯块裸露在空气中,否则会导致薯块出现变绿的情况。为了满足长期种植马铃薯的需求,一般种植户会在田间设置留种的地块,当留种马铃薯处于开花阶段,种植户可以适当进行田检,并拔除品质较低的马铃薯,以达到保证马铃薯品种纯度的目的。
1.5 收获
马铃薯的收获时间一般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收获之后要将马铃薯放置于通风、干燥的场所进行储存。且其不能与大蒜、辣椒等具有辛辣性的农产品共同储存。另外,种植户需要注意避免脱毒马铃薯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要尽量选择较为阴暗的储存场所,否则会导致马铃薯的表面出现变绿的情况,从而影响脱毒马铃薯的市场价格。
2 脱毒马铃薯的推广措施
2.1 现状
从本质来看,脱毒马铃薯属于某一马铃薯品种的变种,其品质优于普通的马铃薯品种。然而,受困于种植习惯和农业结构的影响,目前脱毒马铃薯尚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尽管我国在脱毒马铃薯技术诞生的早期就在个别城市进行了试点种植,但由于其本质属于试验性质,所以并未取得太大的种植规模和成就。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之下,脱毒马铃薯成为广大农民选择种植马铃薯时的首选,并已经在个别地区取得了不错的种植规模。总体来看,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正处于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未来的5~10年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种植。
2.2 取得的成就
由于脱毒马铃薯和普通马铃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导致其种植的难度要高于普通马铃薯。在推广脱毒马铃薯的早期阶段,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部门忽视了对于农民种植技术的扶持,导致由脱毒马铃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随后农业部门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加大了对于脱毒马铃薯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并通过派发种植技术手册、开办种植技术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此外,脱毒马铃薯在品质上与普通的马铃薯相比,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价格都相对较高。而在早期阶段,由于宣传推广工作的不到位,导致农民对于脱毒马铃薯的了解甚少。在相关部门加强了宣传工作之后,农民种植脱毒马铃薯的面积直线上升,并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很多地方的农业发展。
3 结语
综合来看,脱毒马铃薯的优势较为突出,且具备耐储藏、市场需求大等特点。加强对于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1 ] 雷国敏.探析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及推广[J]. 农民致富之友,2017(10):157.
[ 2 ] 焦燕舞,何婧,焦艳宁. 脱毒马鈴薯种植技术推广调查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11(08):124-125.
摘 要:在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之下,植物组织脱毒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马铃薯脱毒方面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简要分析了脱毒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和推广现状,希望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
马铃薯的繁育方式与其他农作物有所不同,其主要依靠种薯的块茎进行繁殖。若种薯中含有一定的病毒物质,会导致新繁殖的马铃薯出现品质下降等问题。脱毒马铃薯则是根据马铃薯体内病毒的特点,将培育出的试管马铃薯苗进行脱毒处理,并使用试管马铃薯苗进行繁殖的结果。
1 脱毒马铃薯的种植技术
1.1 选种和催芽
在选择脱毒马铃薯品种时,种植户要将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和抗病能力作为选择的主要标准,并且种薯的表面芽眼数量要多。另外,处理种薯时,养殖户还要对其进行催芽处理,以达到提高马铃薯种薯存活率的目的。
1.2 掌握马铃薯的生长习性
实践证明,若种植户能够在种植的过程中掌握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并根据其需求加强对于土壤的处理,以及选择合理的轮作作物,则有利于实现提高产量的目的。因此,种植户要加强对于田地中土壤的疏松工作,并根据马铃薯的需求,适当在土壤中添加有机肥和钾肥[1]。
1.3 控制种植密度
由于单株马铃薯对于土地的需求量较大,所以种植户必须严格控制脱毒马铃薯的种植密度,避免马铃薯之间出现争夺土地资源的情况。此外,由于马铃薯幼苗容易受到霜冻的影响,因而种植户要选择合理的种植时间。
1.4 掌握马铃薯的田间管理
马铃薯种植时要施加一定量的基肥,并在马铃薯苗生长到预期的80%后开始追肥作业,碳酸氢铵和尿素等都是常用肥料。当追肥作业完成之后,种植户要及时根据马铃薯的生长状况和天气情况浇灌足够的水分,以确保马铃薯的快速生长。
一般来说,马铃薯的开花期就是薯块的快速生长期,此时种植户应当加强对于杂草的处理,并进行第2次追肥。杂草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化学除草和手动除草两种,像禾耐斯乳油就是常见的化学除草药剂,若在种植面积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使用手动除草方式。马铃薯对于土壤养分的需求量较大,除草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杂草与马铃薯抢夺土壤中的养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马铃薯未出苗前,种植户还可以使用捞地的方式来实现消除杂草、促进马铃薯出苗的目的[2]。
此外,种植户还要适当地对马铃薯进行培土处理,避免马铃薯块裸露在空气中,否则会导致薯块出现变绿的情况。为了满足长期种植马铃薯的需求,一般种植户会在田间设置留种的地块,当留种马铃薯处于开花阶段,种植户可以适当进行田检,并拔除品质较低的马铃薯,以达到保证马铃薯品种纯度的目的。
1.5 收获
马铃薯的收获时间一般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收获之后要将马铃薯放置于通风、干燥的场所进行储存。且其不能与大蒜、辣椒等具有辛辣性的农产品共同储存。另外,种植户需要注意避免脱毒马铃薯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要尽量选择较为阴暗的储存场所,否则会导致马铃薯的表面出现变绿的情况,从而影响脱毒马铃薯的市场价格。
2 脱毒马铃薯的推广措施
2.1 现状
从本质来看,脱毒马铃薯属于某一马铃薯品种的变种,其品质优于普通的马铃薯品种。然而,受困于种植习惯和农业结构的影响,目前脱毒马铃薯尚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尽管我国在脱毒马铃薯技术诞生的早期就在个别城市进行了试点种植,但由于其本质属于试验性质,所以并未取得太大的种植规模和成就。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之下,脱毒马铃薯成为广大农民选择种植马铃薯时的首选,并已经在个别地区取得了不错的种植规模。总体来看,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正处于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未来的5~10年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种植。
2.2 取得的成就
由于脱毒马铃薯和普通马铃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导致其种植的难度要高于普通马铃薯。在推广脱毒马铃薯的早期阶段,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部门忽视了对于农民种植技术的扶持,导致由脱毒马铃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随后农业部门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加大了对于脱毒马铃薯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并通过派发种植技术手册、开办种植技术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此外,脱毒马铃薯在品质上与普通的马铃薯相比,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价格都相对较高。而在早期阶段,由于宣传推广工作的不到位,导致农民对于脱毒马铃薯的了解甚少。在相关部门加强了宣传工作之后,农民种植脱毒马铃薯的面积直线上升,并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很多地方的农业发展。
3 结语
综合来看,脱毒马铃薯的优势较为突出,且具备耐储藏、市场需求大等特点。加强对于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1 ] 雷国敏.探析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及推广[J]. 农民致富之友,2017(10):157.
[ 2 ] 焦燕舞,何婧,焦艳宁. 脱毒马鈴薯种植技术推广调查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11(0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