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是一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先生命名的省实验学校,通过“十五”期间的课题研究,我们把“朱棣文精神”诠释为“追求与超越、厚积与薄发、探索与发现、实践与创造”。因此,在“朱棣文精神”引领下,我校尝试构建一个有着共同愿景、厚积薄发、勇于探索的学习型组织。
确定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共同愿景
学校管理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形成个人与学校发展一致的愿景是学校最大的目标,以教师发展为基点去设计学校发展,把教师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整个学校发展的管理过程中。
1.确立发展理念
“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共同愿景”。朱棣文精神中的“追求与超越”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精神内核。人的进步、学校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事物内在的动力机制,“追求与超越”正是动力机制形成的根源。学校引导广大教师弘扬“朱棣文精神”,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规划共同愿景。
2.建立共同愿景
我们认真总结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讨论学校发展远景,组织全体教师畅谈学校未来,认真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并在此基础上,倡导、激励每一位教师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勾画自己的五年发展愿景。
3.实现自我规划
每经过一个阶段,教师都会把自己的五年发展愿景拿出来进行比对,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学校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各种锻炼和展示的平台,激励他们逐步实现自己的自我规划。目前学校拥有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2位,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2位,太仓市教坛新秀13位,太仓市教学能手28位,校学科教改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45位。综合计算,共有62位教师被授予了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称号,占了我校总人数的61.4%。成为太仓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都只是这些教师五年规划中的一个目标。
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朱棣文说:“创新一定要敢于想象,用新的方法思考问题。一旦你有了新的想法,你可以去请教,大家一起讨论是不是有可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这句话道出了思考和集体思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们在“朱棣文精神”的引领下,在新课改方针的指导下,克服了“文人相轻”的心智模式,逐步学会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从而不断地吸收他人的思想,扩大自己的见识。
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听课后集体评议的时候。以往,评课时听得最多的是表扬声,唯独缺少了那种直面错误、一针见血的点评。可以试想,这样的评课究竟有多大的效果?执教的老师陷在一片赞扬声中能有多大的收获?“背靠背,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面对面,沟通的竞争才能取得双赢”。我们的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集体思考的重要性,“深度汇谈”已成为我们朱棣文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管是备课,评课,还是即兴发言,也不管是什么场合,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能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众人的目光,他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即使有时候自己的观点没能得到大家的赞同,但正是在这种集体思考、集体讨论的情况下,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提倡教师团队的学习,激发集体智慧
团队的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当团队真正学习时,不仅整个团体会产生出色的成果,而且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它学习方式快。因此,在学校中我们组建各种学习团体。有时是以全校教师为主,有时可以是分学科的团队,还有年级组、教研组、年龄组等。但对于每一学年来说,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等都是相对稳定的,这非常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各种学习的开展。
1.相互学习
为优化学校教师整体资源,促使全体教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艺术的整体素质,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设立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制度。对每位师傅、徒弟,在听课、评课、示范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学期结束还有相应的考核。学校分别为三十多个青年教师配备骨干教师进行结对,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技能学习等内容的交流。这样做,一方面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另一方面,也推动和促进中老年骨干教师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我们还建立了教师每个月都要写一份教学或教育随笔的制度,即每个月,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撰写教学随笔或教育案例。教师还把每月的随笔反思上传到校园网,所以其他教师也能看到你的感悟和体验,这样就真正达到了在工作中互动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使教师的工作和活动都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过程。
2.团队学习
团体学习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团体学习就没有学习型组织。团体成员的合作学习具有令人吃惊的能量,集体可以比个人更有洞察力,团体的智商远远大于个人的智商。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的情况,我校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团体学习精神。以教研组为例来说,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他们互相分享、互相合作,给气馁的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和成功的老师共同分享成功,和有疑惑的老师一起分担问题,同时也分享计划和资料。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习惯性防卫和文人相轻的心理,我们鼓励每个教师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以此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方式,营造了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而和谐的气氛,整合了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创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民主、和谐、合作的学习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需要建立浓厚的文化和真诚的同事关系,需要互相信任和共同尊重,才能使广大教师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相互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学校通过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网站,可以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共享。
我校建立的校内网站,已连续两次获得苏州市优秀门户网站,我校通过在网站上设立学校新闻、德育频道、教育科研、教育资源、学生作品等栏目,来形成知识的平台、交流的空间。此外,社区人士、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对网站的浏览来了解学校、老师、孩子的动态情况,加强社会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
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要不断开发校本研修,力求做到教学、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深度会谈、对话、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读、说、做、写”全过程的校本研修机制。
1.阅读
在学校规划和指导下,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阅读,每位教师每学期读教育专著不少于1本,五年以内的新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本,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每月写一篇高质量随笔,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论文。为了提高教师读书的积极性,我们举办了许多活动:读后感交流会,阅读知识竞赛,即兴演讲,优秀读后感评比、读书笔记展评……教师的读书热情在慢慢地被激发,从中也获益良多,觉得自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教书匠”,而应该要朝着学者型的教师转轨。在不断的学习中,各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有了不断的更新与提高。评课、写随笔、写论文时,一些经典名言也能信手拈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
2.沙龙
在各种团队中开展各种沙龙活动。一是坚持定期开展以“什么是朱棣文精神”为主题的学习研讨活动,营造民主活跃的研究氛围,采取“头脑风暴”策略,激发研讨者的智慧和激情,确保对“朱棣文精神”的不断追问和内化。二是进行“深度汇谈”。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提出了“深度汇谈”的沟通方式,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可谓是一种有效化解教师间矛盾的沟通方式。深度汇谈指的是人们之间的观点可以自由地进行流动,它就是这样一种在人们之间进行自由对话的沟通方式。它的目的在于超越任何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三是加强教研组的科研活动,提倡教研组自行设定课题,自主研讨、展示、汇报等。
3.引领
引领的方式有两种:一为请进来。我校经常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组织赏析名家名课录像,启迪教师的教学智慧,领悟其中蕴涵的教育艺术。通过与专家对话,教师对共性问题,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及时交流,引发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实现资源共享、强势互补,以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中的困惑与难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二为走出去。在学校教学研究的平台上,通过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上竞赛课,拓宽视野、思路,不断地去激发和唤醒教师研究和发展的欲望,张扬教师的个性,凸显教师的主体,锤炼教师的教育教学智能和技能。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同类课题协作组活动,扬长避短,不断成长,
4.反思
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前多反思,能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注入更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多反思,能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后反思,能把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在动笔撰写论文后一次次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且它并不拘泥于形式,写教学后记是一种反思,写教育叙事是一种反思,与同事交流感想也是一种反思,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涂鸦,虽只寥寥几句,同样是一种反思。反思成功,为成长加油;反思失败,为成长铺路。教师们说,充满创造的反思蕴涵智慧,反思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习惯,不如说是思维品质,它使我们的教育生涯富有意义,充满灵性。
在为期3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摸索中,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变,实,真,新。
1.变——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深度会谈、团队学习后,我们的教师在变,变得爱学习、爱提问、爱交流研讨了。学习,让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问,让他们“为有源头活水来”;交流研讨,使他们“自得其乐在其中”。从这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的转变,而是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放大了教师的生命价值,升华了教师的精神境界。
2.实——崇实求真是朱棣文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我校教师所追求的工作作风。崇实,就是不为已有结论所禁锢,也不为时尚所左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教育规律;崇实,就是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把探索总结出的教育教学规律再运用于教学,力求做到省时高效。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
3.真——我们把教育当作是一种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我们教师来自于一线,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结合平时对教育理论的钻研,结合班级实际,写出一篇篇符合实际,可读性强,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抓住了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有预设,有生成,有研究,有总结,有反思。他们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又高于教育教学实践。从一开始的被逼着写,到今天的自觉自愿去写,不知不觉间,教师们从他律走向自律,自律又演变成文化,大家走过了这样一条曲折坎坷而又精彩纷呈的成长之路。
4.新——我们把教育当作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的教师努力在一个“新”字上下功夫。实践创新,追求超越,正是“朱棣文精神”永恒不变的魅力所在。我们课前反复修改教案,设计层次性的变式练习,课中二度开发教材,改变学习行为和教学习惯,课后在批判性反思中发掘教育问题,提升有价值的研究主题。教师们经历了学、做、思、写的过程,改变了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自觉地把朱棣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品质和创新品质。
一套套丛书,一堂堂课,一篇篇文章,一张张奖状,那是我们朱棣文小学全体师生辛勤努力的结果,它见证了我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它凝聚着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无悔追求。三年多的摸索与实践,我校已经走上了一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道路,但是不能说我们已建成了学习型组织,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没有穷尽,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永远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我们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使之日臻完善。
确定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共同愿景
学校管理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形成个人与学校发展一致的愿景是学校最大的目标,以教师发展为基点去设计学校发展,把教师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整个学校发展的管理过程中。
1.确立发展理念
“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共同愿景”。朱棣文精神中的“追求与超越”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精神内核。人的进步、学校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事物内在的动力机制,“追求与超越”正是动力机制形成的根源。学校引导广大教师弘扬“朱棣文精神”,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规划共同愿景。
2.建立共同愿景
我们认真总结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讨论学校发展远景,组织全体教师畅谈学校未来,认真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并在此基础上,倡导、激励每一位教师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勾画自己的五年发展愿景。
3.实现自我规划
每经过一个阶段,教师都会把自己的五年发展愿景拿出来进行比对,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学校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各种锻炼和展示的平台,激励他们逐步实现自己的自我规划。目前学校拥有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2位,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2位,太仓市教坛新秀13位,太仓市教学能手28位,校学科教改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45位。综合计算,共有62位教师被授予了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称号,占了我校总人数的61.4%。成为太仓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都只是这些教师五年规划中的一个目标。
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朱棣文说:“创新一定要敢于想象,用新的方法思考问题。一旦你有了新的想法,你可以去请教,大家一起讨论是不是有可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这句话道出了思考和集体思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们在“朱棣文精神”的引领下,在新课改方针的指导下,克服了“文人相轻”的心智模式,逐步学会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从而不断地吸收他人的思想,扩大自己的见识。
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听课后集体评议的时候。以往,评课时听得最多的是表扬声,唯独缺少了那种直面错误、一针见血的点评。可以试想,这样的评课究竟有多大的效果?执教的老师陷在一片赞扬声中能有多大的收获?“背靠背,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面对面,沟通的竞争才能取得双赢”。我们的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集体思考的重要性,“深度汇谈”已成为我们朱棣文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管是备课,评课,还是即兴发言,也不管是什么场合,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能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众人的目光,他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即使有时候自己的观点没能得到大家的赞同,但正是在这种集体思考、集体讨论的情况下,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提倡教师团队的学习,激发集体智慧
团队的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当团队真正学习时,不仅整个团体会产生出色的成果,而且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它学习方式快。因此,在学校中我们组建各种学习团体。有时是以全校教师为主,有时可以是分学科的团队,还有年级组、教研组、年龄组等。但对于每一学年来说,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等都是相对稳定的,这非常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各种学习的开展。
1.相互学习
为优化学校教师整体资源,促使全体教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艺术的整体素质,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设立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制度。对每位师傅、徒弟,在听课、评课、示范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学期结束还有相应的考核。学校分别为三十多个青年教师配备骨干教师进行结对,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技能学习等内容的交流。这样做,一方面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另一方面,也推动和促进中老年骨干教师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我们还建立了教师每个月都要写一份教学或教育随笔的制度,即每个月,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撰写教学随笔或教育案例。教师还把每月的随笔反思上传到校园网,所以其他教师也能看到你的感悟和体验,这样就真正达到了在工作中互动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使教师的工作和活动都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过程。
2.团队学习
团体学习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团体学习就没有学习型组织。团体成员的合作学习具有令人吃惊的能量,集体可以比个人更有洞察力,团体的智商远远大于个人的智商。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的情况,我校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团体学习精神。以教研组为例来说,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他们互相分享、互相合作,给气馁的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和成功的老师共同分享成功,和有疑惑的老师一起分担问题,同时也分享计划和资料。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习惯性防卫和文人相轻的心理,我们鼓励每个教师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以此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方式,营造了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而和谐的气氛,整合了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创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民主、和谐、合作的学习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需要建立浓厚的文化和真诚的同事关系,需要互相信任和共同尊重,才能使广大教师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相互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学校通过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网站,可以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共享。
我校建立的校内网站,已连续两次获得苏州市优秀门户网站,我校通过在网站上设立学校新闻、德育频道、教育科研、教育资源、学生作品等栏目,来形成知识的平台、交流的空间。此外,社区人士、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对网站的浏览来了解学校、老师、孩子的动态情况,加强社会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
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要不断开发校本研修,力求做到教学、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深度会谈、对话、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读、说、做、写”全过程的校本研修机制。
1.阅读
在学校规划和指导下,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阅读,每位教师每学期读教育专著不少于1本,五年以内的新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本,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每月写一篇高质量随笔,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论文。为了提高教师读书的积极性,我们举办了许多活动:读后感交流会,阅读知识竞赛,即兴演讲,优秀读后感评比、读书笔记展评……教师的读书热情在慢慢地被激发,从中也获益良多,觉得自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教书匠”,而应该要朝着学者型的教师转轨。在不断的学习中,各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有了不断的更新与提高。评课、写随笔、写论文时,一些经典名言也能信手拈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
2.沙龙
在各种团队中开展各种沙龙活动。一是坚持定期开展以“什么是朱棣文精神”为主题的学习研讨活动,营造民主活跃的研究氛围,采取“头脑风暴”策略,激发研讨者的智慧和激情,确保对“朱棣文精神”的不断追问和内化。二是进行“深度汇谈”。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提出了“深度汇谈”的沟通方式,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可谓是一种有效化解教师间矛盾的沟通方式。深度汇谈指的是人们之间的观点可以自由地进行流动,它就是这样一种在人们之间进行自由对话的沟通方式。它的目的在于超越任何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三是加强教研组的科研活动,提倡教研组自行设定课题,自主研讨、展示、汇报等。
3.引领
引领的方式有两种:一为请进来。我校经常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组织赏析名家名课录像,启迪教师的教学智慧,领悟其中蕴涵的教育艺术。通过与专家对话,教师对共性问题,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及时交流,引发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实现资源共享、强势互补,以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中的困惑与难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二为走出去。在学校教学研究的平台上,通过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上竞赛课,拓宽视野、思路,不断地去激发和唤醒教师研究和发展的欲望,张扬教师的个性,凸显教师的主体,锤炼教师的教育教学智能和技能。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同类课题协作组活动,扬长避短,不断成长,
4.反思
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前多反思,能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注入更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多反思,能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后反思,能把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在动笔撰写论文后一次次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且它并不拘泥于形式,写教学后记是一种反思,写教育叙事是一种反思,与同事交流感想也是一种反思,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涂鸦,虽只寥寥几句,同样是一种反思。反思成功,为成长加油;反思失败,为成长铺路。教师们说,充满创造的反思蕴涵智慧,反思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习惯,不如说是思维品质,它使我们的教育生涯富有意义,充满灵性。
在为期3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摸索中,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变,实,真,新。
1.变——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深度会谈、团队学习后,我们的教师在变,变得爱学习、爱提问、爱交流研讨了。学习,让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问,让他们“为有源头活水来”;交流研讨,使他们“自得其乐在其中”。从这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的转变,而是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放大了教师的生命价值,升华了教师的精神境界。
2.实——崇实求真是朱棣文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我校教师所追求的工作作风。崇实,就是不为已有结论所禁锢,也不为时尚所左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教育规律;崇实,就是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把探索总结出的教育教学规律再运用于教学,力求做到省时高效。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
3.真——我们把教育当作是一种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我们教师来自于一线,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结合平时对教育理论的钻研,结合班级实际,写出一篇篇符合实际,可读性强,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抓住了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有预设,有生成,有研究,有总结,有反思。他们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又高于教育教学实践。从一开始的被逼着写,到今天的自觉自愿去写,不知不觉间,教师们从他律走向自律,自律又演变成文化,大家走过了这样一条曲折坎坷而又精彩纷呈的成长之路。
4.新——我们把教育当作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的教师努力在一个“新”字上下功夫。实践创新,追求超越,正是“朱棣文精神”永恒不变的魅力所在。我们课前反复修改教案,设计层次性的变式练习,课中二度开发教材,改变学习行为和教学习惯,课后在批判性反思中发掘教育问题,提升有价值的研究主题。教师们经历了学、做、思、写的过程,改变了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自觉地把朱棣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品质和创新品质。
一套套丛书,一堂堂课,一篇篇文章,一张张奖状,那是我们朱棣文小学全体师生辛勤努力的结果,它见证了我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它凝聚着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无悔追求。三年多的摸索与实践,我校已经走上了一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道路,但是不能说我们已建成了学习型组织,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没有穷尽,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永远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我们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使之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