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中,远处近处的树,都向我们打着友好的手势。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树的手语真是太丰富了。我们内心的许多情感,我们自己也未必能找到妥帖表达的语言,而树,它会用微妙的手语帮助我们表达出来。
那用力的挥动,是表示拒絕吗?那轻轻一颤,又向怀里收去,是表示接纳吗?那很快地举起,又垂下来,停留在一个迟疑的角度,那是在痛苦地沉思吗?那么轻轻地摇着,没有任何含义地摇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树也有物我两忘的时刻?
在正午时分,太阳、树、树的影子垂直在一个浓缩的黑影的瞬间。树的每一根手指,都全神贯注,仿佛要紧紧抓住这深不可测的一瞬。
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这丰富来自于它多汁的内心。你不信吗?你见过树的年轮吗?那一圈一圈的,树一生都坚持写着内心的日记,写着成长的经历。风雨、雷电、阳光的教诲,星光的暗示,月光的耳语,它都仔细聆听,然后收藏起来。
甚至,那曾经使它痉挛和疼痛的伤痕,它也保存下来。你瞧,那棵树,在我们望它的时候,它也在注视我们,那伤痕成了它的眼睛,它用伤痕深沉地注视我们。树的姿态是这样丰富。树,没有一种姿态是丑的,是不好看的。树,随便一个姿态,都是美的。摇曳是美,静立是美,在雨骤风狂的时候,它的愤怒和悲伤,也有一种感人的美的力量。
你注意过月光下的树吗?你知道月光下的树布置了一种怎样美丽、神秘的意境吗?让我们走出房门,去看看夜里月光下的树。
是午夜了。东张西望的星星们已有了睡意,月亮悄悄走过来,它有些累了,便停靠在大槐树上那个喜鹊窝旁边,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多么简单、温暖的窝啊!豪华的天堂也未必有它温暖,有它美。月亮也想躺在窝里孵出一只喜鹊。月亮真的躺进喜鹊窝里了。可惜只有一会儿。就这么一小会儿,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滴露珠都帮助着月亮,成全着月亮,让它做完这一小会儿的梦。你看,树,一动不动,它静穆庄重得像一幅古典版画,贴在深蓝的天上,贴在月亮行走的路旁……
(选自李汉荣《李汉荣散文选集》)
写法借鉴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作者抓住“树木的手势”,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树的手语真是太丰富了,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树的姿态是这样的丰富,树的目光是神秘的……作者从这几个方面表现树的美感,抒发了对树木和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营造了动人的意境。
作者以人的视角去洞察树,以人的感情去揣度树,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把树的每一个动作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发掘出其中值得咀嚼的深意和令人陶醉的美感。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大量使用,不仅有利于引导读者去想象树的各种美的姿态,去思考树的经历,去感受月下之树的意境之美,还能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文章与读者的互动。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树的手语真是太丰富了。我们内心的许多情感,我们自己也未必能找到妥帖表达的语言,而树,它会用微妙的手语帮助我们表达出来。
那用力的挥动,是表示拒絕吗?那轻轻一颤,又向怀里收去,是表示接纳吗?那很快地举起,又垂下来,停留在一个迟疑的角度,那是在痛苦地沉思吗?那么轻轻地摇着,没有任何含义地摇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树也有物我两忘的时刻?
在正午时分,太阳、树、树的影子垂直在一个浓缩的黑影的瞬间。树的每一根手指,都全神贯注,仿佛要紧紧抓住这深不可测的一瞬。
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这丰富来自于它多汁的内心。你不信吗?你见过树的年轮吗?那一圈一圈的,树一生都坚持写着内心的日记,写着成长的经历。风雨、雷电、阳光的教诲,星光的暗示,月光的耳语,它都仔细聆听,然后收藏起来。
甚至,那曾经使它痉挛和疼痛的伤痕,它也保存下来。你瞧,那棵树,在我们望它的时候,它也在注视我们,那伤痕成了它的眼睛,它用伤痕深沉地注视我们。树的姿态是这样丰富。树,没有一种姿态是丑的,是不好看的。树,随便一个姿态,都是美的。摇曳是美,静立是美,在雨骤风狂的时候,它的愤怒和悲伤,也有一种感人的美的力量。
你注意过月光下的树吗?你知道月光下的树布置了一种怎样美丽、神秘的意境吗?让我们走出房门,去看看夜里月光下的树。
是午夜了。东张西望的星星们已有了睡意,月亮悄悄走过来,它有些累了,便停靠在大槐树上那个喜鹊窝旁边,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多么简单、温暖的窝啊!豪华的天堂也未必有它温暖,有它美。月亮也想躺在窝里孵出一只喜鹊。月亮真的躺进喜鹊窝里了。可惜只有一会儿。就这么一小会儿,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滴露珠都帮助着月亮,成全着月亮,让它做完这一小会儿的梦。你看,树,一动不动,它静穆庄重得像一幅古典版画,贴在深蓝的天上,贴在月亮行走的路旁……
(选自李汉荣《李汉荣散文选集》)
写法借鉴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作者抓住“树木的手势”,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树的手语真是太丰富了,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树的姿态是这样的丰富,树的目光是神秘的……作者从这几个方面表现树的美感,抒发了对树木和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营造了动人的意境。
作者以人的视角去洞察树,以人的感情去揣度树,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把树的每一个动作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发掘出其中值得咀嚼的深意和令人陶醉的美感。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大量使用,不仅有利于引导读者去想象树的各种美的姿态,去思考树的经历,去感受月下之树的意境之美,还能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文章与读者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