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回去吧!”王传定拽住巫山县人民医院的大门,不肯进去。
“快进去啊!”丈夫伸手来拉。
王传定蹲下身,开始哽咽:“这点钱花了,吃饭啷个办?”
尿毒症就像魔鬼,吞噬了她家所有的财物——借遍所有亲朋,连房子也卖了。
“再想办法呗。”丈夫挤出笑脸。
“能想啥办法啊?”王传定仰头,一脸泪水。
绝望的王传定并不知道,此时,巫山县人民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正在召开。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巫山县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补偿暂行办法》。
2011年9月14日,王传定医疗的窘况,被这份文件改变。
大病凶猛
“妈妈——”一声凄厉的哀嚎,划破巫峡镇抱龙村一间屋子的宁静。
屋中,椅上,周相洋耷拉着头,不停地喃喃自语:“让我走了算了。”
16岁,花儿一样的年龄,周相洋却患了白血病,在椅上一坐就是半年。
“我不想再拖累你们了。”周相洋抬起头,眼神绝望而坚定。
母亲扑过去,紧紧抱住他。
父亲转身,迈进另一间屋子,打开抽屉,找出纸和笔。
“何县长,您好……”父亲颤抖地书写着。
2010年8月31日,这封信被送到时任巫山县长(现任巫山县委书记)何平手中。
“全力抢救。”何平帶着卫生、民政等部门负责人,连夜直奔抱龙村。
周相洋虽被幸运地送进医院,但结局依然不幸——由于治疗时间被延误,她还是被病魔帶走了。
“还有多少家庭因穷弃医啊?”这件事,让何平陷入沉思。
相关部门一调查,何平深感震惊。
“全县八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看不起大病;因病返贫的例子也有很多,才脱离贫困没几年,又因一场大病再陷贫困。”何平说。
“大病拖,小病捱,病死就往坡上抬”,“辛苦攒钱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在巫山,这两句顺口溜特别流行。
“听着这样的顺口溜,心疼啊!”何平陷入沉思。
补偿探路
2011年6月27日,很普通的一天。
但这一天,却锥子般刻在王姝涵脑子里。
两年前,小女孩王姝涵患上了白血病。“经过治疗,小涵的病情已经稳定,马上要进行干细胞移植,你们得准备钱了。”医生说。
“好。”小涵妈轻声应答。
医生转身一走,小涵妈眼泪“哗”一下涌了出来:“上哪儿筹钱啊?”
“认识的人全借遍了,还是差一笔钱。”小涵爸叹气。
“妈妈,别着急。”小涵看见了妈妈眼角的泪痕。
“怎么能不急啊!”小涵妈叹气。
“十天前,我给县长何伯伯写了封求助信。”小涵说。
“生大病的人多了,县长哪照顾得过来啊。”小涵妈说。
“也是。”小涵一下“呜呜”大哭起来。
这时,门外响起惊呼声:“县长来了!”
小涵一回头,就看见了何平的笑脸。
“好好治病。这是医保二次补偿金,54845元。”何平摸着小涵的头说。
“嗯。”小涵破涕为笑。
如何破解群众因穷弃医和因病返贫难题?巫山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从城乡医保基金节余上破题。“我们决定对参加2010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且年度住院医药费用达到或超过一万元的大病患者及特困家庭,在原已报销和民政救助的基础上,再用医保节余基金给予二次补偿。”何平说。
跟小涵一样,近千名大病患者得到了二次补偿。
“这钱,救了我们的急啊。”小涵妈眼泪汪汪地说。
再建基金
二次补偿,虽然救了急,但救不了贫。
多年来,抱龙镇埠头村村民孙善珍总觉得气短。五年前一次流产,让她意外获悉了原因:心脏尖瓣关闭不全。
“不手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医生说。
囊中羞涩,孙善珍只好拖着。拖到2011年,熬不住了,她便借了十几万元做了手术。医保报销和补偿了4.8万元,还剩九万多元债务。
“就凭种地,十年也还不清。早晓得,还不如不做手术。”孙善珍后悔拖累丈夫。
孙善珍式因病返贫的消息,传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耳中。
“大病治疗一花就是几十万元,二次补偿这点钱,解决不了因穷弃医、因病返贫这个根本问题,怎么办?”何平再度陷入沉思。
2011年9月初,一条消息在巫山传开。
“听说没有,县里想搞一个什么基金,专门用来救助大病患者?”
“听说了。我不信,巫山恁个穷,啷个可能嘛?”
“就是,其他区县都没搞。”
老百姓怀疑,而一些干部也质疑。
“事是好事,但钱从哪来?”
“就是,全年财政收入才三亿多元。”
但决策层态度坚决:老百姓最怕的事,就是生大病。把这事办妥了,就是最大的民生。钱从哪里来?少做形象工程,就可把钱省下来。
2011年9月14日,《巫山县重大疾病救助补偿暂行办法》出台: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建立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对十类重大疾病患者实行特殊救助,救助补偿每年最高可达30万元。
政策出台后,老百姓在欣喜之余,又担忧起来。
“肯定都是优先照顾亲朋。”
“对头,哪轮得到我们哟!”
话音未落,大病救助基金监督制度应声出台——抽调县内外专家组建重大疾病评审鉴定小组,申请对象的情况在全县公示。
这一系列举措,受到老百姓的赞誉。
救助补偿
2010年7月24日,高塘街道居民宋东升的天塌了。
这一天,他被确诊为B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
“借钱也要把你的病治好。”东升爸安慰说。
七个化疗疗程做完,医疗费已近40万元。“积蓄早已用光,还借了20万元,但东升体内癌细胞还是得不到有效控制。”东升爸很绝望。
“只有进行骨髓移植。”医生说。
东升爸一咬牙,以家中物业作抵押贷了26万元。
尽管医院特别关照,使用最廉价的药物,但移植手术还是花了31万元。
“幸好,手术非常成功。”医生说。
“太好了!”东升一家喜极而泣。
短暂的喜悦后,东升一家随即陷入巨大压力中。
“医保报销20万元后,还剩30多万元债务,怎么还啊,天上又不会掉‘馅饼’。”东升爸眉头紧锁。
没想到2011年12月23日,“馅饼”真就掉下来了。
这一天,东升爸领到了30万元大病救助补偿金。
“医疗保险报销、民政大病救助后,余下符合政策报销的医药费用,按100%的比例进行救助补偿,最高限额为30万元。”政府工作人员说。
这一天,还有92名大病患者也领到了补偿金。
“尊敬的何平书记及县委、县政府各位领导……感谢你们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为我们减轻了巨大的债务负担……”
2012年新年的第一天,东升代表93名大病患者,将一封感谢信投递到巫山报社。
随后不久,东升在《巫山报》上看到了一则新闻:2012年,巫山县财政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补偿基金调整为5000万元。
“巫山再穷,也要把大病救助基金坚持下去。”何平说。
让百姓看大病不犯难——这就是这个国定贫困县的民生担当。
“快进去啊!”丈夫伸手来拉。
王传定蹲下身,开始哽咽:“这点钱花了,吃饭啷个办?”
尿毒症就像魔鬼,吞噬了她家所有的财物——借遍所有亲朋,连房子也卖了。
“再想办法呗。”丈夫挤出笑脸。
“能想啥办法啊?”王传定仰头,一脸泪水。
绝望的王传定并不知道,此时,巫山县人民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正在召开。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巫山县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补偿暂行办法》。
2011年9月14日,王传定医疗的窘况,被这份文件改变。
大病凶猛
“妈妈——”一声凄厉的哀嚎,划破巫峡镇抱龙村一间屋子的宁静。
屋中,椅上,周相洋耷拉着头,不停地喃喃自语:“让我走了算了。”
16岁,花儿一样的年龄,周相洋却患了白血病,在椅上一坐就是半年。
“我不想再拖累你们了。”周相洋抬起头,眼神绝望而坚定。
母亲扑过去,紧紧抱住他。
父亲转身,迈进另一间屋子,打开抽屉,找出纸和笔。
“何县长,您好……”父亲颤抖地书写着。
2010年8月31日,这封信被送到时任巫山县长(现任巫山县委书记)何平手中。
“全力抢救。”何平帶着卫生、民政等部门负责人,连夜直奔抱龙村。
周相洋虽被幸运地送进医院,但结局依然不幸——由于治疗时间被延误,她还是被病魔帶走了。
“还有多少家庭因穷弃医啊?”这件事,让何平陷入沉思。
相关部门一调查,何平深感震惊。
“全县八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看不起大病;因病返贫的例子也有很多,才脱离贫困没几年,又因一场大病再陷贫困。”何平说。
“大病拖,小病捱,病死就往坡上抬”,“辛苦攒钱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在巫山,这两句顺口溜特别流行。
“听着这样的顺口溜,心疼啊!”何平陷入沉思。
补偿探路
2011年6月27日,很普通的一天。
但这一天,却锥子般刻在王姝涵脑子里。
两年前,小女孩王姝涵患上了白血病。“经过治疗,小涵的病情已经稳定,马上要进行干细胞移植,你们得准备钱了。”医生说。
“好。”小涵妈轻声应答。
医生转身一走,小涵妈眼泪“哗”一下涌了出来:“上哪儿筹钱啊?”
“认识的人全借遍了,还是差一笔钱。”小涵爸叹气。
“妈妈,别着急。”小涵看见了妈妈眼角的泪痕。
“怎么能不急啊!”小涵妈叹气。
“十天前,我给县长何伯伯写了封求助信。”小涵说。
“生大病的人多了,县长哪照顾得过来啊。”小涵妈说。
“也是。”小涵一下“呜呜”大哭起来。
这时,门外响起惊呼声:“县长来了!”
小涵一回头,就看见了何平的笑脸。
“好好治病。这是医保二次补偿金,54845元。”何平摸着小涵的头说。
“嗯。”小涵破涕为笑。
如何破解群众因穷弃医和因病返贫难题?巫山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从城乡医保基金节余上破题。“我们决定对参加2010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且年度住院医药费用达到或超过一万元的大病患者及特困家庭,在原已报销和民政救助的基础上,再用医保节余基金给予二次补偿。”何平说。
跟小涵一样,近千名大病患者得到了二次补偿。
“这钱,救了我们的急啊。”小涵妈眼泪汪汪地说。
再建基金
二次补偿,虽然救了急,但救不了贫。
多年来,抱龙镇埠头村村民孙善珍总觉得气短。五年前一次流产,让她意外获悉了原因:心脏尖瓣关闭不全。
“不手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医生说。
囊中羞涩,孙善珍只好拖着。拖到2011年,熬不住了,她便借了十几万元做了手术。医保报销和补偿了4.8万元,还剩九万多元债务。
“就凭种地,十年也还不清。早晓得,还不如不做手术。”孙善珍后悔拖累丈夫。
孙善珍式因病返贫的消息,传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耳中。
“大病治疗一花就是几十万元,二次补偿这点钱,解决不了因穷弃医、因病返贫这个根本问题,怎么办?”何平再度陷入沉思。
2011年9月初,一条消息在巫山传开。
“听说没有,县里想搞一个什么基金,专门用来救助大病患者?”
“听说了。我不信,巫山恁个穷,啷个可能嘛?”
“就是,其他区县都没搞。”
老百姓怀疑,而一些干部也质疑。
“事是好事,但钱从哪来?”
“就是,全年财政收入才三亿多元。”
但决策层态度坚决:老百姓最怕的事,就是生大病。把这事办妥了,就是最大的民生。钱从哪里来?少做形象工程,就可把钱省下来。
2011年9月14日,《巫山县重大疾病救助补偿暂行办法》出台: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建立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对十类重大疾病患者实行特殊救助,救助补偿每年最高可达30万元。
政策出台后,老百姓在欣喜之余,又担忧起来。
“肯定都是优先照顾亲朋。”
“对头,哪轮得到我们哟!”
话音未落,大病救助基金监督制度应声出台——抽调县内外专家组建重大疾病评审鉴定小组,申请对象的情况在全县公示。
这一系列举措,受到老百姓的赞誉。
救助补偿
2010年7月24日,高塘街道居民宋东升的天塌了。
这一天,他被确诊为B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
“借钱也要把你的病治好。”东升爸安慰说。
七个化疗疗程做完,医疗费已近40万元。“积蓄早已用光,还借了20万元,但东升体内癌细胞还是得不到有效控制。”东升爸很绝望。
“只有进行骨髓移植。”医生说。
东升爸一咬牙,以家中物业作抵押贷了26万元。
尽管医院特别关照,使用最廉价的药物,但移植手术还是花了31万元。
“幸好,手术非常成功。”医生说。
“太好了!”东升一家喜极而泣。
短暂的喜悦后,东升一家随即陷入巨大压力中。
“医保报销20万元后,还剩30多万元债务,怎么还啊,天上又不会掉‘馅饼’。”东升爸眉头紧锁。
没想到2011年12月23日,“馅饼”真就掉下来了。
这一天,东升爸领到了30万元大病救助补偿金。
“医疗保险报销、民政大病救助后,余下符合政策报销的医药费用,按100%的比例进行救助补偿,最高限额为30万元。”政府工作人员说。
这一天,还有92名大病患者也领到了补偿金。
“尊敬的何平书记及县委、县政府各位领导……感谢你们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为我们减轻了巨大的债务负担……”
2012年新年的第一天,东升代表93名大病患者,将一封感谢信投递到巫山报社。
随后不久,东升在《巫山报》上看到了一则新闻:2012年,巫山县财政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补偿基金调整为5000万元。
“巫山再穷,也要把大病救助基金坚持下去。”何平说。
让百姓看大病不犯难——这就是这个国定贫困县的民生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