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白酒生产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费尽周折打开局面,还未来得及收利就要直面销量下滑,产品老化,“一年喝倒一个牌子”成为白酒业的“潜规”。而作为一个省级名牌,“家”酒在省会合肥市场已“坐庄”5年之久,并以30%以上的市场份额、1亿元以上的年销售收入、15%以上的年递增率遥遥领先。是什么创造了“家”酒的持续风光呢?
市场把脉
作为快速消费品,行业调整带来的白热化竞争使白酒同质化趋势愈演愈烈,许多品牌酒质相差无几,以王于形成白酒消费“意不在酒”,而在酒之“外”——企业崭露头角的机会依赖晶牌所附带的无形的价值:人文、历史,风俗等,这种无形的价值成为白酒商品的“买点”。为了迎合消费需求,产品必须诉求与之相应对的“卖点”。如果诉求成功,就全使消费者产生共鸣,感到物有所值,加之良好的营销手段,他们会尝试消费,并逐渐产生忠诚。按照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等量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意度会逐渐下降。因此,消费疲劳的产生、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家”酒认为,白酒品质价值和品牌价值的“两极分化”以及品牌价值定势、内涵释放不足而被消费者“反定位”,将导致产品从成长到衰退这一过程速度加快。要使品牌“长青”,必须随着销量提高品稗价值,不断释放品牌内涵以弥补消费者预期和现实的差距,这需要通过营销创新,不断地绐消费者新的、螺旋上升的价值体验,以延长产品的成熟期,起到反控产品生命周期的作用。
卖点升华应对消费疲劳
“家”酒知道,消费疲劳是审美疲劳、边际效用递减,价值心理疲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随着消费的进行而产生,而消费品的耐用程度决定了疲劳产生的速度和疲劳程度。一般来说,消费疲劳的产生速度与消费品的耐用程度呈负相关,越是耐用物品,消费疲劳来得越慢,而快速消费品消费疲劳最容易产生。作为最快速消费品之一,白酒最容易产生消费疲劳,这是白酒“一年喝倒一个牌子”最主要的原因。白酒作为入际交往的润滑刑,人们在场合消费、社交性消费等精神层面的消费中需要不断从白酒中找到新感觉、新话题来活跃酒场气氛,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消费疲劳即刻产生。
“家”酒的原始卖点是“感觉真好”,是产品品质导向型,在当时是必要的,因为对白酒来说,饮用及饮用之后的感觉太重要了。“家”酒相信,品牌宣传的一致性对创建品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给消费者以清新,明确的认识,“家”酒一直通过各种手段一致性地向消费者传递“感觉真好”这一信息,使之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两年的励精图治使“家”酒的销量一路攀升,2000年在合肥市场的销售额达5000万元, 2001年达到8000万元,很快成为领军品牌。
市场领军品牌地位确立后, 2002年中后期,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销量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家”酒意识到,消费者花费五六十元钱买一瓶酒,不是冲着酒质来的,“感觉真好”远远不够,消费疲劳迟早会产生,“家”酒应该有更多的内容来应对消费疲劳,“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卖点”开始受到质疑。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卖点不能改变,一个产品传递不同信息会造成消费者感观错觉,使概念模糊,损坏品牌形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卖点更新势在必行。经过近3个月的市场调查和评估,“家”酒最终认同了后者。尽管如此,“家”酒还是从“感觉真好”中小心地引出“家的感觉”并将之定位于“家文化”,开始了文化、情感方向的诉求。投石问路之后,“在家的时候总想着朋友,和朋友在一起时又总牵挂着家,其实,朋友与家的距离有时仅仅是一杯酒而已”作为电视广告打出。作为情感最好的载体,“家”和“朋友”通过酒联系在一起。至此,“家”酒卖点诉求完成了从产品品质导向型向文化导向型转变。此后,抓住“家”释放“情”成为“家”酒传播的重头戏。
提高价格,反压通路
“高开低走”是白酒价格的“定规”,上市价格高,打开市场后逐步走低,通过降价换取销量是白酒企业一贯的做法。作为“熟透”了的晶牌,“家”酒的价格体系也受到这种惯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使消费者和经销者对“家”酒进行了“反定位”,认为“家”酒的价格会逐步下降然后退出市场。“家”酒现在的渠道方式是:直控20%主流酒店和大卖场以控制消费主流和价格,通过代理商操作通路。2003年春节后,节前的大规模“走量”给不少人以囤货机会,一些二批商和投机商贩扒去回扣低价抛售“家”酒以带动其他货物销售,造成了“家”酒价格体系混乱:厂家直控点的市场零售价为52元,而通路终端最低价降到了46.5元,一瓶酒有如此大的差价,大超市纷纷提出抗议。尽管如此,还有许多新开的超市、卖场竞相攀低“家”酒的价格,作为他们价格低廉的标牌。面对这种情况,双轮酒业销售总经理程剑认为:价格下滑是产品走向老化的标志,对单一品种品牌而言就是品牌老化的标志。他认为价格下滑至少会带来四点危害:1.商家的价格空间缩小,无利可图丧失信心:2.品牌价值打折;3.消费者会发现自己屡屡“上当”,产生厌倦;4.厂家信誉打折。
面对危机,“家”酒分析研究认为,要想制止价格下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降低价格透明度;
2.将通路上的无效卖点和“倒客”剔出“家”酒销售链;
3.进行通路精耕,划区销售严禁窜货。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厂家对产品通路的干预是不能硬来的,只能采取间接调控的方式,价格是一个很好的调控手段。如何实行价格调控,是降价还是涨价?若降价,通路操作空间会增大,短期内商家利润提高,商家是非常欢迎的,这会带来产品销量大增,但仍然走不出“高开低走”的老路,降价信息会很快随销售链传到终端,会产生新一轮的降价要求,产品市场寿命不会长久,果真如此,消费者对晶牌的“反定位”实现,晶牌价值迅速贬低。若提价,经销商操作空间变小,利润变少,各级经销商都会不满,一些经销商会投机性地改卖竞争品牌产品,会造成通路受阻销量下降,甚至可能将好的产品做死,风险更大。决策层认为“家”酒存在提价优势:1.“家”酒是第一品牌,在合肥这样成熟的市场上,人们品牌意识很强,不会因为每瓶涨1、2元钱而改变消费习惯,涨价不会“逼走”消费者;2.“家”酒是本市知名度较高的畅销品牌,在通路终端上“家”酒会带动其他零售产品销售,终端不会因为“家”酒赚钱少点就不卖“家”酒了,因而涨价也不会“逼走”通路终端; 3.既然零售终端和消费者都不会离开,二批商也不会有生意不做吧?
深思熟虑后,“家”酒做出了震动市场的举措:从2004年4月1日起,提高价格!方法是:出厂价格不变,压减通路回扣,将所得差价变为模糊奖励,通过一年一度的摇奖形式不均匀地返还给二批商,规定二批商得到的摇奖券数与其年销量成正比。在实施涨价操作的同时进行造势,营造“家”酒涨价的氛围来反冲人们对“家”酒的价格预期和“反定位”。提价信息公布后,受回扣率不再确定的影响,二批商不敢再低价出货,到6、 7月白酒淡季来到时,投机商一看无利可图,立即退出市场,价格体系很快恢复正常。到8月底,价格透明度;降低和无效卖点通路“倒客”巾局两目标已经达到,借此东风,“家”酒着手实施第三个目标:进行通路整顿和通路精耕,将合肥市划分为几十个区域,通过竟标的方式在每个区域中选得一个二批商,划区经营,通过上缴年度物流保证金的办法,严禁二批商跨区经营,严禁低价出货和投机倒货。销售渠道理顺后,厂家的执行力和控制力直指终端。
彩虹总在风雨后。价格调整的前 2个月,“家”酒的销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0%和16%,至2004年中秋节,也就是价格调整5个月后,捷报终于传来:“家”酒在合肥市场销售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2%,居市场领军位置!“家”酒完成了惊险的“跳跃”。
(编辑:袁航 [email protected].com)
市场把脉
作为快速消费品,行业调整带来的白热化竞争使白酒同质化趋势愈演愈烈,许多品牌酒质相差无几,以王于形成白酒消费“意不在酒”,而在酒之“外”——企业崭露头角的机会依赖晶牌所附带的无形的价值:人文、历史,风俗等,这种无形的价值成为白酒商品的“买点”。为了迎合消费需求,产品必须诉求与之相应对的“卖点”。如果诉求成功,就全使消费者产生共鸣,感到物有所值,加之良好的营销手段,他们会尝试消费,并逐渐产生忠诚。按照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等量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意度会逐渐下降。因此,消费疲劳的产生、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家”酒认为,白酒品质价值和品牌价值的“两极分化”以及品牌价值定势、内涵释放不足而被消费者“反定位”,将导致产品从成长到衰退这一过程速度加快。要使品牌“长青”,必须随着销量提高品稗价值,不断释放品牌内涵以弥补消费者预期和现实的差距,这需要通过营销创新,不断地绐消费者新的、螺旋上升的价值体验,以延长产品的成熟期,起到反控产品生命周期的作用。
卖点升华应对消费疲劳
“家”酒知道,消费疲劳是审美疲劳、边际效用递减,价值心理疲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随着消费的进行而产生,而消费品的耐用程度决定了疲劳产生的速度和疲劳程度。一般来说,消费疲劳的产生速度与消费品的耐用程度呈负相关,越是耐用物品,消费疲劳来得越慢,而快速消费品消费疲劳最容易产生。作为最快速消费品之一,白酒最容易产生消费疲劳,这是白酒“一年喝倒一个牌子”最主要的原因。白酒作为入际交往的润滑刑,人们在场合消费、社交性消费等精神层面的消费中需要不断从白酒中找到新感觉、新话题来活跃酒场气氛,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消费疲劳即刻产生。
“家”酒的原始卖点是“感觉真好”,是产品品质导向型,在当时是必要的,因为对白酒来说,饮用及饮用之后的感觉太重要了。“家”酒相信,品牌宣传的一致性对创建品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给消费者以清新,明确的认识,“家”酒一直通过各种手段一致性地向消费者传递“感觉真好”这一信息,使之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两年的励精图治使“家”酒的销量一路攀升,2000年在合肥市场的销售额达5000万元, 2001年达到8000万元,很快成为领军品牌。
市场领军品牌地位确立后, 2002年中后期,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销量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家”酒意识到,消费者花费五六十元钱买一瓶酒,不是冲着酒质来的,“感觉真好”远远不够,消费疲劳迟早会产生,“家”酒应该有更多的内容来应对消费疲劳,“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卖点”开始受到质疑。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卖点不能改变,一个产品传递不同信息会造成消费者感观错觉,使概念模糊,损坏品牌形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卖点更新势在必行。经过近3个月的市场调查和评估,“家”酒最终认同了后者。尽管如此,“家”酒还是从“感觉真好”中小心地引出“家的感觉”并将之定位于“家文化”,开始了文化、情感方向的诉求。投石问路之后,“在家的时候总想着朋友,和朋友在一起时又总牵挂着家,其实,朋友与家的距离有时仅仅是一杯酒而已”作为电视广告打出。作为情感最好的载体,“家”和“朋友”通过酒联系在一起。至此,“家”酒卖点诉求完成了从产品品质导向型向文化导向型转变。此后,抓住“家”释放“情”成为“家”酒传播的重头戏。
提高价格,反压通路
“高开低走”是白酒价格的“定规”,上市价格高,打开市场后逐步走低,通过降价换取销量是白酒企业一贯的做法。作为“熟透”了的晶牌,“家”酒的价格体系也受到这种惯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使消费者和经销者对“家”酒进行了“反定位”,认为“家”酒的价格会逐步下降然后退出市场。“家”酒现在的渠道方式是:直控20%主流酒店和大卖场以控制消费主流和价格,通过代理商操作通路。2003年春节后,节前的大规模“走量”给不少人以囤货机会,一些二批商和投机商贩扒去回扣低价抛售“家”酒以带动其他货物销售,造成了“家”酒价格体系混乱:厂家直控点的市场零售价为52元,而通路终端最低价降到了46.5元,一瓶酒有如此大的差价,大超市纷纷提出抗议。尽管如此,还有许多新开的超市、卖场竞相攀低“家”酒的价格,作为他们价格低廉的标牌。面对这种情况,双轮酒业销售总经理程剑认为:价格下滑是产品走向老化的标志,对单一品种品牌而言就是品牌老化的标志。他认为价格下滑至少会带来四点危害:1.商家的价格空间缩小,无利可图丧失信心:2.品牌价值打折;3.消费者会发现自己屡屡“上当”,产生厌倦;4.厂家信誉打折。
面对危机,“家”酒分析研究认为,要想制止价格下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降低价格透明度;
2.将通路上的无效卖点和“倒客”剔出“家”酒销售链;
3.进行通路精耕,划区销售严禁窜货。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厂家对产品通路的干预是不能硬来的,只能采取间接调控的方式,价格是一个很好的调控手段。如何实行价格调控,是降价还是涨价?若降价,通路操作空间会增大,短期内商家利润提高,商家是非常欢迎的,这会带来产品销量大增,但仍然走不出“高开低走”的老路,降价信息会很快随销售链传到终端,会产生新一轮的降价要求,产品市场寿命不会长久,果真如此,消费者对晶牌的“反定位”实现,晶牌价值迅速贬低。若提价,经销商操作空间变小,利润变少,各级经销商都会不满,一些经销商会投机性地改卖竞争品牌产品,会造成通路受阻销量下降,甚至可能将好的产品做死,风险更大。决策层认为“家”酒存在提价优势:1.“家”酒是第一品牌,在合肥这样成熟的市场上,人们品牌意识很强,不会因为每瓶涨1、2元钱而改变消费习惯,涨价不会“逼走”消费者;2.“家”酒是本市知名度较高的畅销品牌,在通路终端上“家”酒会带动其他零售产品销售,终端不会因为“家”酒赚钱少点就不卖“家”酒了,因而涨价也不会“逼走”通路终端; 3.既然零售终端和消费者都不会离开,二批商也不会有生意不做吧?
深思熟虑后,“家”酒做出了震动市场的举措:从2004年4月1日起,提高价格!方法是:出厂价格不变,压减通路回扣,将所得差价变为模糊奖励,通过一年一度的摇奖形式不均匀地返还给二批商,规定二批商得到的摇奖券数与其年销量成正比。在实施涨价操作的同时进行造势,营造“家”酒涨价的氛围来反冲人们对“家”酒的价格预期和“反定位”。提价信息公布后,受回扣率不再确定的影响,二批商不敢再低价出货,到6、 7月白酒淡季来到时,投机商一看无利可图,立即退出市场,价格体系很快恢复正常。到8月底,价格透明度;降低和无效卖点通路“倒客”巾局两目标已经达到,借此东风,“家”酒着手实施第三个目标:进行通路整顿和通路精耕,将合肥市划分为几十个区域,通过竟标的方式在每个区域中选得一个二批商,划区经营,通过上缴年度物流保证金的办法,严禁二批商跨区经营,严禁低价出货和投机倒货。销售渠道理顺后,厂家的执行力和控制力直指终端。
彩虹总在风雨后。价格调整的前 2个月,“家”酒的销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0%和16%,至2004年中秋节,也就是价格调整5个月后,捷报终于传来:“家”酒在合肥市场销售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2%,居市场领军位置!“家”酒完成了惊险的“跳跃”。
(编辑:袁航 [email protect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