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声音曾抚摸过我的生命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咚、咚、咚……
  这不是时钟在走,这是母亲的拐杖触地的声音。母亲49岁脑出血后,就留下偏瘫的后遗症,常年靠拐杖勉强在家里可以走几步。
  每天下班后,我总是急匆匆回家,一边掏出钥匙开门,一边喊着“妈,我回来了。”进屋看母亲安然坐在床上,就长长松口气,然后到厨房去做饭。这时,房间里就会想起匀称的“咚、咚”声,母亲靠着墙,拄著父亲亲手给她做的拐杖,一步一挪的来厨房,坐在靠墙放好的一把椅子上,开始问长问短。
  母亲的拐杖是父亲生前留给母亲的唯一念想。母亲偏瘫后,父亲每天下地劳作,又担心母亲腿脚不好摔跤,便上山寻找,希望找到一根硬木给母亲做根拐杖,这样父亲下地时便会稍微放点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父亲兴冲冲砍回一根直径两三公分多点的荆条木,木棍顶端还有一个小斜叉,便于手握。父亲又是刮皮,又是熏烤,终于做成了这根柺。从那以后,这根柺伴随了母亲二十多年,直到她离开人世。
  母亲住在我家时,常常一个人在家,那些寂寞的日子里,母亲靠看书、回忆过去度日,只有轮休时我才能陪母亲说说话。所以寂寞的母亲总不放过一点点可以聊天的机会,只要我一回家,母亲就拄着柺跟着我,在客厅、厨房的来回转,那“咚咚”的声音就会时不时的响起。
  时间久了,我习惯听拐杖触地的声音,习惯于靠声音的远近判断母亲的位置。吃完早饭,母亲怕我上班迟到,会催着我快走。吃完午饭,母亲怕我犯困,催着我去午休。这些时候,我总能听到那单调的“咚咚”声,母亲拄着柺吃力的走到厨房,哗哗的流水声响起来,母亲在用那只好手帮我洗碗。虽然担心母亲走路不稳摔倒,和母亲也说了无数次,可母亲依然如此,慢慢的我也就习惯享受这特别的母爱。
  每次夜班后回到家,总是和母亲说不了几句话就哈欠连天。这时,母亲会让我快去睡觉,我回卧室躺下,母亲也拄着柺跟进卧室,坐到我的床边,用那只能活动的手,冷时帮我掖掖被子,热时帮我煽扇子。然后在睡意朦胧中,听着那“咚咚”的拐杖触地声消失在另一个卧室。
  六年前母亲不幸病逝,那根拐杖便陪母亲一起下葬。母亲走了,可那‘咚咚’的声音却常常响起,响在我的梦里,响在我睡眼朦胧时,甚至响在我说不清的幻觉里。
  “咚、咚、咚……”声音那么亲切、那么动听,那么温暖。我知道,拐杖触地的“咚咚”声曾无数次抚摸过我的生命,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
  每逢想起母亲,便会想起那个无数次抚摸我生命的“咚咚”声!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小時候嘴馋,偏偏又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于是总盼着一年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过后,每家的钱都用得差不多,新年的农作物又还没有收成,可谓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没有节余的钱买零食,因此对于四个月后的端午节尤其期盼。乡村过节,家家户户总会想办法做些好吃的,即便自己舍不得多吃,也要招待客人吃。  端午节来临之时,正是盛夏季节,瓜果蔬菜逐渐丰富起来。绿油油的菜园里长满了各种蔬菜,西瓜香瓜等也已经上市,
期刊
丝竹琴音、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江南”到底有多美,不消说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意境给我了这样美妙的想象,只“江南”这两个字就足以让我产生一种诗意的想象。也许是因为西北的风沙和干旱让我自小对水性的江南特别向往和爱慕,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最想去的城市就是杭州和昆明,因为电影《白蛇传》给我传递了西湖的美,因为人们对于昆明“四季如春”的定性。  从乌鲁木齐到福州,近七个小时的飞行中,高山、河流和一处处人烟
期刊
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说现在日子好过了,春节反而越来越没年味了。是的,随着市场繁荣商品丰富,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过年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记得我们小时候,要过年了,父亲早早地就忙着置办年货,农贸市场,食品商店,自行车一趟又一趟驮回平日里很难见到的鸡鸭鱼肉和各色蔬菜。母亲就带着兄长宰鸡杀鱼地忙开了,屋里屋外好几天都弥漫着一大家子有条不紊的忙碌和肉香。现在可好,大人小孩,散步间悠闲地来到超市,
期刊
总是在静寂的夜,你的双唇打开我慌乱的心跳。而后,用故作平静的问候,掩饰你无可名状的心绪。我分明听到涌动的暗流奔过你压抑的躯体。而我,需要忘记过往或者忽略你的存在。其实,我多么愿意俯身,以倾听的姿势,成为你今夜的听众。  即使一言不发,你知道,我从未在你的目光中平静。而平静,不过是淡淡的一个对望。我做不到。  多年来,你一直是我沉积的暗伤。一丝风动,也会让我的痛切肤、入骨。几近空幻的记忆,无法触摸又
期刊
树在时光里穿行,一棵树就是一片独特又美丽的风景。  在广西融水双龙沟景区,深深震撼我的,是那面积约一万多亩的原始森林,以及森林中那些形态奇特、风情万种的树木。面对那么多极赋艺术色彩的树,我甚至愿意相信,一定有一位森林女神,每天用她奇巧的双手,将那些树精心梳妆打扮。从公园入口处上山,在山脚下,我遇到这样一棵树,树干如碗口一般大,两根藤蔓互相缠绕着,从树干上斜伸下来。藤蔓的缠绕是那么均匀,仿佛有一双手
期刊
2015年的春天,我回到内蒙古隆盛庄寻根。  其实,我的根不用寻,小时候常听父亲说,我的祖先是陕西长安县人。但是,从小我就知道,我的故乡在内蒙古隆盛庄。  同治年间首先从陕西开始,爆发了历时17年的震动全国的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清廷的镇压惨败后,陕西的七八十万回民,“有的死于兵,有的死于疫,有的死于饥饿,剩下者仅十之一二”。这些幸存者绝大多数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而逃往异地他乡,其中部分逃至内蒙古丰镇隆
期刊
撒哈拉沙漠浩翰无际,堪称世界沙漠之最,周边有好几个国家与它毗邻接壤。利比亚以南有一段二百多公里长的沙漠地带,虽然与浩翰的大漠相比只是冰山一角,却充满了撒哈拉沙漠的神秘、深邃。  那年冬季,我受单位派遣前往利比亚工作。过完春节,就接到了首次出车任务,运送建材到利比亚三大城市之一的赛卜哈。此段路程全长约1200公里,撒哈拉沙漠是其中的必经之路。第一次在异国“千里走单骑”,独自穿越撒哈拉,无疑是人生的一
期刊
盛夏的古都,七月流火,骄阳毫不吝啬它的热情,繁华的都市此时褪去了昔日的温存,裸露着的只有无处不在的炙热。而在这鳞次栉比的钢筋丛林,都市比骄阳更难耐的是物欲横流中的喧嚣和人们心中难掩的浮躁。背上世俗的行囊,在这久居的都市中我竟无处可逃。眺望远方,川西北高原上那一抹诱人的高原宁玛红,在时光中透着静美和从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好像在梦里呈现,有着一种隔世的陌生和熟悉。也许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分。
期刊
一  在一抹夕阳的金色中,我和云合,来了一次清澈的相遇。  走在云合,包括路边一株孱弱的小草,都是温文尔雅的。  它们似乎吸吮了乡村的某些灵性,蘸着向晚的夕阳,诵读出一摞摞静谧的禅意。云合镇,在此刻被夕阳晕染的瞬间,变成了一个彩色的梦,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童话般的世界。游戏的孩童,飞舞的蜜蜂,清洌的河水,还有彩色的云彩。  徜徉在河水叮咚的路边,一畦畦浓郁的田地里,农植物们,正挽着向晚的绚丽之色,悄
期刊
父亲坐在地头,双脚埋在草丛里。他定定地看着那些长疯了的野草,它们正在忙着充实籽粒。风起,苍郁的草浪裹挟着摇动着的黄白穗子涌向远方,父亲的目光也随着草浪起伏跌宕。  田地上方,弯弯的小路尽头,帮我们犁地的大叔正和他的牛车一点点隐没在野草和庄稼翻起的层层叠叠的波浪里。  地里面,我们母女三人在紧张地收花生。  这是父亲最后的花生。  这几年我们几次三番地劝父亲不要再种地了,他一直舍不得他的地。明年,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