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使农民彻底摆脱贫穷,走上小康之路。除了使农民拥有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外,还要使他们拥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迈上了小康之路。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想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国际社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从我县情况看突出表现在: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没有得到挖掘和利用;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有些地方封建迷信等愚昧活动盛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少数地方非法宗教活动抬头;文化设施落后甚至一无所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稳定。这与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格格不入。
一、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我县经济实力有限,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少,乡镇财力普遍不足严重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投入,这使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做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利,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要“县县有图书馆、文化站”,我县虽然实现了这个目标,但乡里尤其是村里的文化站、文化室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文化带动作用,藏书量少,文化器材不充足,每年开展的活动也少之又少;文化活动场所少,部分乡镇没有文化广场。即使有,其体育器材也少的可怜,农民群众普遍缺乏娱乐活动的休闲场所。
3、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一是县乡工作结合不紧密,工作出现断条现象。由于机构改革的因素,我县文化站已全部下放到乡镇。由于某些乡镇不注重文化建设,从而忽视了对文化站管理和投资力度,出现了站长兼职其他工作、其他人员兼职文化站长的局面,影响了文化站的发展。二是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有的乡镇不能足额发放工资,有的工资拖欠好几个月,甚至达半年以上,严重影响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三是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我县除了大安外,文化站经费普遍难以筹措。
4、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管理不善,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与广大农村地区其他商品市场繁荣形成反差,农村文化市场情况冷清。一部分乡镇连一家书店也没有,导致农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农村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滑坡,农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利,私自印制或从海外走私进口了大量带有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内容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农村大肆销售,严重损害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大农村和谐文化的物质建设。
随着历史的进步,虽然大部分农村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广大农村也已步入了崭新的时代,农村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建设这个时代的农村文化即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新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这就要求:一是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逐步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和加大农村文化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比如,在节日文化上,农民群众可以针对“五月五”端阳节,“七月七”七夕节等农历民俗节,在传统庆祝方式的基础上,将端阳节、七夕节分别赋予尊师重教、夫妻恩爱的主题,广泛开展农民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意义,更具有现代特色。或者可以结合城里人喜欢农村传统文化的特点,开展农村游、农家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农民亲手做的鞋垫、编筐、剪纸等各种手工艺品,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将农村能歌善舞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民文工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使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有利于带动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
(二)加大农村和谐文化的主体建设
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是新农村。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一要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使决大多数农民能够识文断字,能够读书看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二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三要着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农函大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之不仅服务与农村教学,而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获取信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同时要注重普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基本知识,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四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着眼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品质,把和谐村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创建活动,同“十大杰出农民”、“十大杰出妇女”,“十大致富标兵”、“十大农民歌手”等评选活动及平安村组建设等相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从而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正确对待矛盾、困难、挫折和荣辱,塑造自强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加大农村和谐文化制度建设
农村制度文化包括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与时俱进,一些好的制度文化要弘扬和完善,一些落后的制度文化要革除,一些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制度文化要建立,整个社会制度文化要符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比如要倡导宜风宜俗的殡葬制度,喜事新办制度等等。
总之,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进步规律、促进农村社会进化的社会改革,为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而创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我县经济实力有限,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少,乡镇财力普遍不足严重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投入,这使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做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利,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要“县县有图书馆、文化站”,我县虽然实现了这个目标,但乡里尤其是村里的文化站、文化室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文化带动作用,藏书量少,文化器材不充足,每年开展的活动也少之又少;文化活动场所少,部分乡镇没有文化广场。即使有,其体育器材也少的可怜,农民群众普遍缺乏娱乐活动的休闲场所。
3、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一是县乡工作结合不紧密,工作出现断条现象。由于机构改革的因素,我县文化站已全部下放到乡镇。由于某些乡镇不注重文化建设,从而忽视了对文化站管理和投资力度,出现了站长兼职其他工作、其他人员兼职文化站长的局面,影响了文化站的发展。二是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有的乡镇不能足额发放工资,有的工资拖欠好几个月,甚至达半年以上,严重影响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三是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我县除了大安外,文化站经费普遍难以筹措。
4、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管理不善,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与广大农村地区其他商品市场繁荣形成反差,农村文化市场情况冷清。一部分乡镇连一家书店也没有,导致农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农村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滑坡,农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利,私自印制或从海外走私进口了大量带有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内容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农村大肆销售,严重损害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大农村和谐文化的物质建设。
随着历史的进步,虽然大部分农村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广大农村也已步入了崭新的时代,农村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建设这个时代的农村文化即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新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这就要求:一是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逐步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和加大农村文化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比如,在节日文化上,农民群众可以针对“五月五”端阳节,“七月七”七夕节等农历民俗节,在传统庆祝方式的基础上,将端阳节、七夕节分别赋予尊师重教、夫妻恩爱的主题,广泛开展农民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意义,更具有现代特色。或者可以结合城里人喜欢农村传统文化的特点,开展农村游、农家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农民亲手做的鞋垫、编筐、剪纸等各种手工艺品,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将农村能歌善舞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民文工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使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有利于带动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
(二)加大农村和谐文化的主体建设
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是新农村。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一要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使决大多数农民能够识文断字,能够读书看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二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三要着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农函大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之不仅服务与农村教学,而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获取信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同时要注重普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基本知识,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四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着眼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品质,把和谐村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创建活动,同“十大杰出农民”、“十大杰出妇女”,“十大致富标兵”、“十大农民歌手”等评选活动及平安村组建设等相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从而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正确对待矛盾、困难、挫折和荣辱,塑造自强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加大农村和谐文化制度建设
农村制度文化包括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与时俱进,一些好的制度文化要弘扬和完善,一些落后的制度文化要革除,一些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制度文化要建立,整个社会制度文化要符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比如要倡导宜风宜俗的殡葬制度,喜事新办制度等等。
总之,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进步规律、促进农村社会进化的社会改革,为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而创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