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马蹄”到“人手”
记得1996年,苏雄老师刚带我加入广告业,作为智威汤迅中国区管理层的成员。那时候的广告传媒业,仍是单一媒体的时代;电视媒体,占据了企业广告预算的80%以上,品牌创意广告公司,与媒体计划采买公司,也没有剥离。记得有一次替西安杨森,在很短的通知内,运作采买到了央视一套的时段,客户居然激动的写了感谢函。同时,全球客户的收费是广告投放净额的15%(香港与内地一样,虽然内地投放额大了几十倍,而拍TVC的成本几乎相等),真是广告公司的黄金时代。由于电视媒体一头独大,其它各种传播方式,只起到了配合的作用。想到要做广告,首先要把TVC给拍好,这时候就需要有大主意(Big Idea)以及独特的卖点(Unique Selling Point),所有的广告创意大奖,无不以此为依归了。参考图一,作者比喻这是“马蹄”的时代。请特别注意,在这个时代里,单一媒体反映了电视是全世界人类非工作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的广告传播集团,在WPP的引领下,有了几次大的并购。为了减低并购的资金成本,证明广告有固定的月费收入是必要的。同时,国际公司客户群,也希望在持续的经济增长下,控制广告成本。于是随着广告业竞争的逐渐加强,广告公司收费逐渐从佣金制转为月费制。佣金制下,广告公司通常鼓励客户多投放(佣金收入增加),并且投放大媒体(操作成本减少)。而月费制下的广告公司,通常鼓励客户投放众多而量小的媒体,这样可以多做事,多收费。举例来说,一个产品上市,3千万预算,如仅投放央视,可能一、两个广告公司员工就可以搞定;但是如果将预算投到20个省市台,就需要一个团队来服务,广告公司以“成本附加”收费,也就是说多赚钱了。这种背景,为了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巧在这时候,因特网、手机媒体、数据库CRM、游戏机、虚拟世界(如2nd Life)、关系网络(Relationship Mapping,如Facebook.com)等新科技的陆续出现;以及根据摩尔定律,不断下降的数码设备成本,与成倍增加的讯息处理能力,为新媒体提供了成长茁壮的多类种子。有了肥沃的土壤与多而强的种子,新媒体就在十年之中,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成为一个茂盛的丛林了。
时到今日,最大的媒体仍然是电视,但是在2006年的广告主市场预算中,在中国比重已不到50%,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则不到40%。于是广告主要达成其既定的广告目的,不再是可以用单一媒体来达成,而需要众多媒体协力而成。作者的比喻,就好比桌上的一杯水,是广告目的,要用手把它拿起来;首先,五个手指头要定位,每个指头擅长什么,五个手指都摆杯子的一边,杯子是拿不起来的;其次,每支手指应该用多少力量,如果某一手指用力太大,杯子就打翻了。这种从马蹄到人手的进化,正是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的必要条件。
于是广告主就面临着五个问题:(1)广告战役的目的为何?(2)如何选择不同的媒体组合?(3)预算如何分配?(4)创意在各种传播渠道如何统一协作?(5) 如何衡量广告效果?
广告战役的目的
首先,我们在市场学101中都学到,广告的目的有二:就是短期销售和长期品牌的建立。但是进了广告业十多年,作者的感觉,总觉得每天都很多人嚷着要建立品牌,做世界著名的品牌。但是没有什么人,或是著作,把为什么要做品牌给讲清楚,以及把品牌与销售的关系讲清楚。
作者认为建立品牌的目的,当然首先是销售(这是作为经济生存体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向传播受众,传达这个品牌的个性、文化、与诉求(这到不一定与销售直接或间接相联)。品牌跟销售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作者的主张:其实就像太极图——阴生阳,阳生阴,生生不息地(见图二)。成功的品牌,是重复销售的结果,也是重复销售的原因。在货架上被消费者挑出的品牌,只是成功品牌的第一步。成功品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消费者如“静脉注射”般的信任,并愿意预先订购以确保未来的消费。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如果消费者对它的信任达到这种地步的话,就可以说达到了最终目的了。举例子来说,作者是《经济学者》(Economist)周刊的忠实读者,十五年来,只要有续订通知,作者在第一时间内,绝对会续订,以免造成中间有任何一、两周的精神食粮的中断,这是“确保未来消费”的亲身体验。
再者,如果广告的目的,只是短期销售和长期品牌的建立。在每个单一广告战役的规划中,就会因太笼统,而无法衡量单一广告战役与长期品牌建立之关系,无法衡量品牌资产和品牌生命周期该如何影响广告战役,于是乎无法来规划与设计单一的广告战役。结果是,如无法衡量与规划单一的广告战役,那广告商就瞎打,瞎猜。这样的话,我们的广告业就会倾向于注重视听的效果,而不是真正地以建立品牌作为依归。造成好似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五大门派,各说各的武功好的状况(当然,总会也有魔教),但是没有华山论剑,什么武功符合什么广告主的什么战役,就说不清楚。所以,基于必需能衡量与规划单一的广告战役,我们应该把广告战役的目的更加细分为:认知(Awareness)、相关(Relevance)、印象(Impression)、兴趣(Interest)、接触(Contact)与认识(Knowledge)、体验(Experience)、好感(Goodwill)、销售(Sales)、忠诚度(Loyalty)等9个目的。
前三个目的,认知、相关和印象,在传播渠道上,主要诉求的是冲击力,后四个目的,兴趣、接触、认识与体验、及好感,主要诉求的是与消费者建立感情的纽带的亲和力。最后两个目的,形成销售之后,要想办法建立起消费者忠诚度的信任力,让他能够重复采买。
传播方式的选择
回过头来说,媒体应该要分工,不同的传播方式,必须要有擅长的不同的广告战役目的。如果是主打冲击力的媒体,主要竞争点就是视觉和听觉。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大型的户外媒体、海报、巴士上的广告、电梯媒体等等。衡量的方式,每千人成本(CPM),回忆率(Recall Rate)等,都是合适的。关于冲击力媒体的讨论,过去已有许多,在此省略。
亲和力媒体主要诉求是什么?就是互动,就是建立感情,怎样才能有感情,怎样才能跟人建立起感情呢?我从与我三岁儿子的互动中,总结出几种方式:
第一,对话。21世纪每个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肉体的,一个是数码的。我们对媒体的沟通传播除了与肉体自我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互动对话外,还要对所谓的数码自我(现在叫做手机,以后叫什么还不知道)进行一定的对话。比如说,王小丫的问答式节目,可以将品牌讯息与互动结合,形成非常有效的对话。再比如说,讯问消费者的喜好,关心他(她)们的意见(市场调研),如果设计得法,也是好的对话方式。
第二,说故事。就是把一个品牌的商业信息,形成一个故事,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为消费者娓娓道来。以往做冲击力的广告往往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为何近几年以往用的得心应手的广告形式不行了呢?这跟消费者买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消费者已经经过改革开放后广告十几年的影响,有一定的选择与过滤能力。其二,是因为消费种类的增多与复杂性增强。今日的消费者起码有上千个消费决策要做,起码有一百个是有高科技含量的,而且是功能性非常复杂的消费决定。这不是15秒钟、30秒钟就能讲清楚的。那怎么办呢,得有一个有趣的互动方式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互动式的讲故事(Interactive story telling),让消费者主动的作出选择,来影响一个故事的进程与结局,是未来广告的一种趋势。 第三,是玩游戏。这是最能够建立起互相感情的。如果我们把商业信息,用玩游戏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我们可以达到寓商于乐的目的。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我们的品牌,玩游戏的时候是快乐的,所以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情永远是对的。
第四,是一起工作,一起创造,去完成一个任务。与儿子一起堆积木玩具城堡,显然的能建立很好的互信与感情。在互联网的世界中,这样的应用不胜枚举,例如Wikipedia等,或多人网络游戏MMORPG,一起组队去完成任务。
第五,是分享。最近最热的Youtube,就是与大家一起分享Video的例子。
亲合力媒体必须要是互动的,而且通常会给予目标消费者极大的选择权。因特网、手机、触动传媒等,具有这样的特性。另外,亲合力媒体,由于是互动的,数码的,广告战役的是否有效,后续的广告战役如何修改,都有可以借鉴的实际数据,事实上成就了亲合力媒体本身随时间自我进化的功能。
信任力传播渠道,主要的诉求是服务、承诺、激励等。可以采取的手段包括品质保证、售后服务、 推荐、方便、折价券、提醒、VIP俱乐部等。这些手段除了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外,还需提供他们及时行动的理由。
预算分配问题
跨越不同性质的媒体,广告主与广告商如何分配下一元人民币的广告预算?这就必须要在某种基础上来比较。即,必需找到计算的传播效果的基数。我们知道记数,有0、1、2、3、4、5……其中,2是1加1,3是2加1,依此类推。那么,什么是传播的“1”呢?
我们来看一个如下的简化方程式,f(x)=ax1+bx2+cx3。
假设f(x)是传播效果,X1、X2、X3等为不同传播渠道的资源投入。事实上,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合适的X1、X2、X3,以及其相应的比重 a、b、c。
首先,广告主与广告商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历史与天赋,确认这次广告战役的目标消费群。其次,确立广告战役的目的。然后,便可以研究目标消费群的生活轨迹,在他(她)们的生活轨迹中,寻找传播接触点。同时,考虑广告战役的目的,决定接触点与不同广告战役目的的粘度 (stickiness)。另外,还要考虑拟定合乎接触点消费者特性的(创意)沟通方式。最后,利用统计学,采取实际样本,来决定a、b、c的比重关系。
看起来,如上的建议似乎如天方夜谭,特定广告主、特定产品、特定广告战役要考虑的因素,似乎太多,成本太高。但是目前已有一些大的广告公司,着手研究不同类型的所有消费群体,他们所有的生活轨迹与可能传播点,并且逐渐确立一些比重参数。一旦这些资料库模型大致完成,以上的预算分配方法便可以低成本的执行了。
统一协作与效果衡量问题
不同传播渠道的统一协作与效果衡量,主要要考虑两点:首先,是必经路线(critical path)的问题。通常来说,没有消费者的认知、相关、印象的冲击力;就很难谈到建立感情的纽带的亲合力,更惶论销售与忠诚度的信任力了。广告战役的时间顺序的企合,对于广告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是广告战役管理体制的建立。建议考虑建立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奖励、修正六部流程,来管理每个广告战役。广告效果的检查与评估,除了与销售比较(即,与自我比较);还需要与竞争市场比较(即,与对手比较);与内部独立检查调研的比较;以及与外部第三方的调研比较。
结 语
媒体分流,对于广告主与广告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巨大的商机。比如说,内部控制,在单一媒体的环境下,当然比在媒体丛林中容易做。但是同时,针对性强的分众媒体,提供了细分产品,以很少广告行销预算,精确的到达可能的消费群体,从而扁平的长尾(Long-Tail)丰富的利润空间。
在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作者建议广告主应该与广告公司与主要的一些媒体形成伙伴关系,并且共同研究在新时代的合作模式。随着互动与可衡量媒体的逐渐茁壮成长,作者认为在这些媒体的广告投放,也将逐渐由固定成本转而为变动成本(销售额的百分比),从而达成食物链中,共存共荣共生的状态。
记得1996年,苏雄老师刚带我加入广告业,作为智威汤迅中国区管理层的成员。那时候的广告传媒业,仍是单一媒体的时代;电视媒体,占据了企业广告预算的80%以上,品牌创意广告公司,与媒体计划采买公司,也没有剥离。记得有一次替西安杨森,在很短的通知内,运作采买到了央视一套的时段,客户居然激动的写了感谢函。同时,全球客户的收费是广告投放净额的15%(香港与内地一样,虽然内地投放额大了几十倍,而拍TVC的成本几乎相等),真是广告公司的黄金时代。由于电视媒体一头独大,其它各种传播方式,只起到了配合的作用。想到要做广告,首先要把TVC给拍好,这时候就需要有大主意(Big Idea)以及独特的卖点(Unique Selling Point),所有的广告创意大奖,无不以此为依归了。参考图一,作者比喻这是“马蹄”的时代。请特别注意,在这个时代里,单一媒体反映了电视是全世界人类非工作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的广告传播集团,在WPP的引领下,有了几次大的并购。为了减低并购的资金成本,证明广告有固定的月费收入是必要的。同时,国际公司客户群,也希望在持续的经济增长下,控制广告成本。于是随着广告业竞争的逐渐加强,广告公司收费逐渐从佣金制转为月费制。佣金制下,广告公司通常鼓励客户多投放(佣金收入增加),并且投放大媒体(操作成本减少)。而月费制下的广告公司,通常鼓励客户投放众多而量小的媒体,这样可以多做事,多收费。举例来说,一个产品上市,3千万预算,如仅投放央视,可能一、两个广告公司员工就可以搞定;但是如果将预算投到20个省市台,就需要一个团队来服务,广告公司以“成本附加”收费,也就是说多赚钱了。这种背景,为了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巧在这时候,因特网、手机媒体、数据库CRM、游戏机、虚拟世界(如2nd Life)、关系网络(Relationship Mapping,如Facebook.com)等新科技的陆续出现;以及根据摩尔定律,不断下降的数码设备成本,与成倍增加的讯息处理能力,为新媒体提供了成长茁壮的多类种子。有了肥沃的土壤与多而强的种子,新媒体就在十年之中,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成为一个茂盛的丛林了。
时到今日,最大的媒体仍然是电视,但是在2006年的广告主市场预算中,在中国比重已不到50%,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则不到40%。于是广告主要达成其既定的广告目的,不再是可以用单一媒体来达成,而需要众多媒体协力而成。作者的比喻,就好比桌上的一杯水,是广告目的,要用手把它拿起来;首先,五个手指头要定位,每个指头擅长什么,五个手指都摆杯子的一边,杯子是拿不起来的;其次,每支手指应该用多少力量,如果某一手指用力太大,杯子就打翻了。这种从马蹄到人手的进化,正是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的必要条件。
于是广告主就面临着五个问题:(1)广告战役的目的为何?(2)如何选择不同的媒体组合?(3)预算如何分配?(4)创意在各种传播渠道如何统一协作?(5) 如何衡量广告效果?
广告战役的目的
首先,我们在市场学101中都学到,广告的目的有二:就是短期销售和长期品牌的建立。但是进了广告业十多年,作者的感觉,总觉得每天都很多人嚷着要建立品牌,做世界著名的品牌。但是没有什么人,或是著作,把为什么要做品牌给讲清楚,以及把品牌与销售的关系讲清楚。
作者认为建立品牌的目的,当然首先是销售(这是作为经济生存体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向传播受众,传达这个品牌的个性、文化、与诉求(这到不一定与销售直接或间接相联)。品牌跟销售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作者的主张:其实就像太极图——阴生阳,阳生阴,生生不息地(见图二)。成功的品牌,是重复销售的结果,也是重复销售的原因。在货架上被消费者挑出的品牌,只是成功品牌的第一步。成功品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消费者如“静脉注射”般的信任,并愿意预先订购以确保未来的消费。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如果消费者对它的信任达到这种地步的话,就可以说达到了最终目的了。举例子来说,作者是《经济学者》(Economist)周刊的忠实读者,十五年来,只要有续订通知,作者在第一时间内,绝对会续订,以免造成中间有任何一、两周的精神食粮的中断,这是“确保未来消费”的亲身体验。
再者,如果广告的目的,只是短期销售和长期品牌的建立。在每个单一广告战役的规划中,就会因太笼统,而无法衡量单一广告战役与长期品牌建立之关系,无法衡量品牌资产和品牌生命周期该如何影响广告战役,于是乎无法来规划与设计单一的广告战役。结果是,如无法衡量与规划单一的广告战役,那广告商就瞎打,瞎猜。这样的话,我们的广告业就会倾向于注重视听的效果,而不是真正地以建立品牌作为依归。造成好似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五大门派,各说各的武功好的状况(当然,总会也有魔教),但是没有华山论剑,什么武功符合什么广告主的什么战役,就说不清楚。所以,基于必需能衡量与规划单一的广告战役,我们应该把广告战役的目的更加细分为:认知(Awareness)、相关(Relevance)、印象(Impression)、兴趣(Interest)、接触(Contact)与认识(Knowledge)、体验(Experience)、好感(Goodwill)、销售(Sales)、忠诚度(Loyalty)等9个目的。
前三个目的,认知、相关和印象,在传播渠道上,主要诉求的是冲击力,后四个目的,兴趣、接触、认识与体验、及好感,主要诉求的是与消费者建立感情的纽带的亲和力。最后两个目的,形成销售之后,要想办法建立起消费者忠诚度的信任力,让他能够重复采买。
传播方式的选择
回过头来说,媒体应该要分工,不同的传播方式,必须要有擅长的不同的广告战役目的。如果是主打冲击力的媒体,主要竞争点就是视觉和听觉。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大型的户外媒体、海报、巴士上的广告、电梯媒体等等。衡量的方式,每千人成本(CPM),回忆率(Recall Rate)等,都是合适的。关于冲击力媒体的讨论,过去已有许多,在此省略。
亲和力媒体主要诉求是什么?就是互动,就是建立感情,怎样才能有感情,怎样才能跟人建立起感情呢?我从与我三岁儿子的互动中,总结出几种方式:
第一,对话。21世纪每个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肉体的,一个是数码的。我们对媒体的沟通传播除了与肉体自我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互动对话外,还要对所谓的数码自我(现在叫做手机,以后叫什么还不知道)进行一定的对话。比如说,王小丫的问答式节目,可以将品牌讯息与互动结合,形成非常有效的对话。再比如说,讯问消费者的喜好,关心他(她)们的意见(市场调研),如果设计得法,也是好的对话方式。
第二,说故事。就是把一个品牌的商业信息,形成一个故事,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为消费者娓娓道来。以往做冲击力的广告往往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为何近几年以往用的得心应手的广告形式不行了呢?这跟消费者买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消费者已经经过改革开放后广告十几年的影响,有一定的选择与过滤能力。其二,是因为消费种类的增多与复杂性增强。今日的消费者起码有上千个消费决策要做,起码有一百个是有高科技含量的,而且是功能性非常复杂的消费决定。这不是15秒钟、30秒钟就能讲清楚的。那怎么办呢,得有一个有趣的互动方式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互动式的讲故事(Interactive story telling),让消费者主动的作出选择,来影响一个故事的进程与结局,是未来广告的一种趋势。 第三,是玩游戏。这是最能够建立起互相感情的。如果我们把商业信息,用玩游戏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我们可以达到寓商于乐的目的。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我们的品牌,玩游戏的时候是快乐的,所以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情永远是对的。
第四,是一起工作,一起创造,去完成一个任务。与儿子一起堆积木玩具城堡,显然的能建立很好的互信与感情。在互联网的世界中,这样的应用不胜枚举,例如Wikipedia等,或多人网络游戏MMORPG,一起组队去完成任务。
第五,是分享。最近最热的Youtube,就是与大家一起分享Video的例子。
亲合力媒体必须要是互动的,而且通常会给予目标消费者极大的选择权。因特网、手机、触动传媒等,具有这样的特性。另外,亲合力媒体,由于是互动的,数码的,广告战役的是否有效,后续的广告战役如何修改,都有可以借鉴的实际数据,事实上成就了亲合力媒体本身随时间自我进化的功能。
信任力传播渠道,主要的诉求是服务、承诺、激励等。可以采取的手段包括品质保证、售后服务、 推荐、方便、折价券、提醒、VIP俱乐部等。这些手段除了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外,还需提供他们及时行动的理由。
预算分配问题
跨越不同性质的媒体,广告主与广告商如何分配下一元人民币的广告预算?这就必须要在某种基础上来比较。即,必需找到计算的传播效果的基数。我们知道记数,有0、1、2、3、4、5……其中,2是1加1,3是2加1,依此类推。那么,什么是传播的“1”呢?
我们来看一个如下的简化方程式,f(x)=ax1+bx2+cx3。
假设f(x)是传播效果,X1、X2、X3等为不同传播渠道的资源投入。事实上,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合适的X1、X2、X3,以及其相应的比重 a、b、c。
首先,广告主与广告商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历史与天赋,确认这次广告战役的目标消费群。其次,确立广告战役的目的。然后,便可以研究目标消费群的生活轨迹,在他(她)们的生活轨迹中,寻找传播接触点。同时,考虑广告战役的目的,决定接触点与不同广告战役目的的粘度 (stickiness)。另外,还要考虑拟定合乎接触点消费者特性的(创意)沟通方式。最后,利用统计学,采取实际样本,来决定a、b、c的比重关系。
看起来,如上的建议似乎如天方夜谭,特定广告主、特定产品、特定广告战役要考虑的因素,似乎太多,成本太高。但是目前已有一些大的广告公司,着手研究不同类型的所有消费群体,他们所有的生活轨迹与可能传播点,并且逐渐确立一些比重参数。一旦这些资料库模型大致完成,以上的预算分配方法便可以低成本的执行了。
统一协作与效果衡量问题
不同传播渠道的统一协作与效果衡量,主要要考虑两点:首先,是必经路线(critical path)的问题。通常来说,没有消费者的认知、相关、印象的冲击力;就很难谈到建立感情的纽带的亲合力,更惶论销售与忠诚度的信任力了。广告战役的时间顺序的企合,对于广告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是广告战役管理体制的建立。建议考虑建立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奖励、修正六部流程,来管理每个广告战役。广告效果的检查与评估,除了与销售比较(即,与自我比较);还需要与竞争市场比较(即,与对手比较);与内部独立检查调研的比较;以及与外部第三方的调研比较。
结 语
媒体分流,对于广告主与广告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巨大的商机。比如说,内部控制,在单一媒体的环境下,当然比在媒体丛林中容易做。但是同时,针对性强的分众媒体,提供了细分产品,以很少广告行销预算,精确的到达可能的消费群体,从而扁平的长尾(Long-Tail)丰富的利润空间。
在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作者建议广告主应该与广告公司与主要的一些媒体形成伙伴关系,并且共同研究在新时代的合作模式。随着互动与可衡量媒体的逐渐茁壮成长,作者认为在这些媒体的广告投放,也将逐渐由固定成本转而为变动成本(销售额的百分比),从而达成食物链中,共存共荣共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