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我观察,凝望是有别于眺望的。眺望,一般是心中没有什么明确意识下的习惯性举止。而凝望,则含有沉湎的情致,尤其在心灵幽静之时。因为思念、回忆、渴望、忧郁的心理因素,潜伏于其中。凝望的发生,往往在较为辽阔、邈远、落霞飞云之境。譬如:大漠、草原、湖海,一碧长天,以及远水古驿处。
例一:唐诗人王维,当年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之地的西河节度使府,去慰问将士,写了一首纪行诗作《使至塞上》,记录他一路上的所闻所见,和孤独心境。尤其,远水,大漠,古驿,是他聚思凝望的主要原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遥候骑,都护在燕然。”在这首五言律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仅画面开阔,意境雄奇,而且仅用几笔,便勾勒出塞外边陲之地,独特的地域风光。清末秀才,著名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一点也不为过。王维,是朝廷使者,又是诗人,他对边塞的观感,不仅仅停留于奇特、辽远、荒凉之上。一个“孤”字,一个“直”字,写尽了他当时的心境。这里,他的确不是在眺望,而是在凝望。因为,凡心怀天地之人,时有“忧”字,浮现在他的视野里,是常有的事。何况,他不是游客,他是官员,更是诗人。只有凝望,才可以悟出,孤字与直字的真实内涵。此时,他站在一处高地,或是山头,或是驿楼,黄水远漠,尽收眼底。尤其对远水与古道的凝望,给他心灵以强烈的内在呼应。这里,凝———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既含情又耐咀嚼。
例二:上世纪60年代,我在一个牧业生产大队,劳动锻炼一年。对凝望,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一片草原,叫渥布里乌素,意为内水。有草湖一面,面积不小,水草长势葳蕤,野禽常来光顾。湖边有几顶蒙古包,错落于草丛中。娜布琪玛额吉的包房,是离湖最近的那一顶。她,为人善良、謙和,极具慈悲情怀。人称她是,草原绿度母,就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每当清晨来临,她趟着露水,走出包门,把鲜奶盛于镶着银边的乌木碗里,而后用几根白草沾着奶液,恭敬地泼向天与地。口中有词,音韵柔柔,像掠过草尖的一丝儿微风。敬奶礼毕,她便手搭凉棚,凝望远方。这是她的习惯,也是仪式。她凝望,冉冉升起的那一轮朝阳,并且双手合十,将祈愿捂于心口;她凝望,越过草滩,斜驰而去的那一溜野羊群。喃喃自语:霍若嘿,霍若嘿!(可怜,可怜);她凝望,振翅于高阔蓝天上的,那一群群迎风鸣啭的百灵鸟,是怎样以飞翔的特技,停翅于风波中,俯视缓缓移动的牛马和驼羊;她凝望,远方草地上那一头,离群的小牛犊,孤独无助地往四处张望。她叹气:是谁家的孩子呢?哎!它怕是迷路了;她凝望,湖中游弋的那一对白天鹅,忧心重重地自言自语:那一对呢?今天怎么没有来?宝日罕(佛呀),但愿它们平安……
显然,凝望是她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尤其在清晨。在夜晚,她也走出包房,默默凝望星野和草地。凝望那一轮,寂然照彻这一片草原的慈悲明月,似乎,她的目光是一条牵线,牵引着它,游动于万里夜空,怕它被什么掠了去似的?的确,草原的夜空,怎能少得了,那一轮明月呢?因为,它是这一片宁静草原上,唯一一盏灵魂的灯。谁说不是呢,在此时此刻,那一轮明月,也在俯视着她。俯视,也是凝望,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已。在这里,勾连人与明月的,是超越空蒙的柔柔情思,像无名之水,淙淙流淌。
我对凝望,最深切的感悟,应该说,是从这里始的。因为,一旦想起娜布琪玛额吉,我就不由地联想,凝望这个词汇。我有时觉得,额吉降生在这个人世间,抑或,就是为凝望而来的。为此,凝望这个人人皆有的举止,因了额吉,有了别样的、独特的含义———对万物的悲悯和祈祷。
例三:有一年的晚秋时节,我与内子,缓步登临古楼岳阳。时在傍晚,洞庭水波,被夕辉镀成金鳞万点,闪烁不止。而远水处,见有一大片的水鸟,落于水岸,静止如一幅水墨。它们,一定是在惜别,将要归去的那一轮夕阳。不然,为何齐刷刷头朝落日处,一动亦不动,似行举目礼。对,它们是在凝望,含有不舍。它们的凝望,沉静若水。让人联想,禅这个词汇。它们对落日,为何如斯依恋?我无法究其原由,但有一点,我是明白的,那就是,自然万物,都有慈悲为怀的一面。夕阳,尤甚。
何况,在昔日的洞庭之秋,凝望过远水的,更有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他与友人,登得古楼岳阳,去凝望浩渺万顷的洞庭之波,心有感悟,挥毫便题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他的追怀,也是感慨。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凝思苦想的收笔之句。也是他,此次凝望之后所发出的情懷与抱负。
有时,眼中有物,心中未必都会生情。对眼中之物的深刻认知,往往是由持久的凝望,而获得的。尤其在这方旷世水域,使人与飞禽,生情与心,是由内在因素促成的。那就是,“水德”最接近于“道”的缘故。
选自《中国国门时报》
例一:唐诗人王维,当年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之地的西河节度使府,去慰问将士,写了一首纪行诗作《使至塞上》,记录他一路上的所闻所见,和孤独心境。尤其,远水,大漠,古驿,是他聚思凝望的主要原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遥候骑,都护在燕然。”在这首五言律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仅画面开阔,意境雄奇,而且仅用几笔,便勾勒出塞外边陲之地,独特的地域风光。清末秀才,著名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一点也不为过。王维,是朝廷使者,又是诗人,他对边塞的观感,不仅仅停留于奇特、辽远、荒凉之上。一个“孤”字,一个“直”字,写尽了他当时的心境。这里,他的确不是在眺望,而是在凝望。因为,凡心怀天地之人,时有“忧”字,浮现在他的视野里,是常有的事。何况,他不是游客,他是官员,更是诗人。只有凝望,才可以悟出,孤字与直字的真实内涵。此时,他站在一处高地,或是山头,或是驿楼,黄水远漠,尽收眼底。尤其对远水与古道的凝望,给他心灵以强烈的内在呼应。这里,凝———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既含情又耐咀嚼。
例二:上世纪60年代,我在一个牧业生产大队,劳动锻炼一年。对凝望,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一片草原,叫渥布里乌素,意为内水。有草湖一面,面积不小,水草长势葳蕤,野禽常来光顾。湖边有几顶蒙古包,错落于草丛中。娜布琪玛额吉的包房,是离湖最近的那一顶。她,为人善良、謙和,极具慈悲情怀。人称她是,草原绿度母,就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每当清晨来临,她趟着露水,走出包门,把鲜奶盛于镶着银边的乌木碗里,而后用几根白草沾着奶液,恭敬地泼向天与地。口中有词,音韵柔柔,像掠过草尖的一丝儿微风。敬奶礼毕,她便手搭凉棚,凝望远方。这是她的习惯,也是仪式。她凝望,冉冉升起的那一轮朝阳,并且双手合十,将祈愿捂于心口;她凝望,越过草滩,斜驰而去的那一溜野羊群。喃喃自语:霍若嘿,霍若嘿!(可怜,可怜);她凝望,振翅于高阔蓝天上的,那一群群迎风鸣啭的百灵鸟,是怎样以飞翔的特技,停翅于风波中,俯视缓缓移动的牛马和驼羊;她凝望,远方草地上那一头,离群的小牛犊,孤独无助地往四处张望。她叹气:是谁家的孩子呢?哎!它怕是迷路了;她凝望,湖中游弋的那一对白天鹅,忧心重重地自言自语:那一对呢?今天怎么没有来?宝日罕(佛呀),但愿它们平安……
显然,凝望是她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尤其在清晨。在夜晚,她也走出包房,默默凝望星野和草地。凝望那一轮,寂然照彻这一片草原的慈悲明月,似乎,她的目光是一条牵线,牵引着它,游动于万里夜空,怕它被什么掠了去似的?的确,草原的夜空,怎能少得了,那一轮明月呢?因为,它是这一片宁静草原上,唯一一盏灵魂的灯。谁说不是呢,在此时此刻,那一轮明月,也在俯视着她。俯视,也是凝望,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已。在这里,勾连人与明月的,是超越空蒙的柔柔情思,像无名之水,淙淙流淌。
我对凝望,最深切的感悟,应该说,是从这里始的。因为,一旦想起娜布琪玛额吉,我就不由地联想,凝望这个词汇。我有时觉得,额吉降生在这个人世间,抑或,就是为凝望而来的。为此,凝望这个人人皆有的举止,因了额吉,有了别样的、独特的含义———对万物的悲悯和祈祷。
例三:有一年的晚秋时节,我与内子,缓步登临古楼岳阳。时在傍晚,洞庭水波,被夕辉镀成金鳞万点,闪烁不止。而远水处,见有一大片的水鸟,落于水岸,静止如一幅水墨。它们,一定是在惜别,将要归去的那一轮夕阳。不然,为何齐刷刷头朝落日处,一动亦不动,似行举目礼。对,它们是在凝望,含有不舍。它们的凝望,沉静若水。让人联想,禅这个词汇。它们对落日,为何如斯依恋?我无法究其原由,但有一点,我是明白的,那就是,自然万物,都有慈悲为怀的一面。夕阳,尤甚。
何况,在昔日的洞庭之秋,凝望过远水的,更有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他与友人,登得古楼岳阳,去凝望浩渺万顷的洞庭之波,心有感悟,挥毫便题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他的追怀,也是感慨。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凝思苦想的收笔之句。也是他,此次凝望之后所发出的情懷与抱负。
有时,眼中有物,心中未必都会生情。对眼中之物的深刻认知,往往是由持久的凝望,而获得的。尤其在这方旷世水域,使人与飞禽,生情与心,是由内在因素促成的。那就是,“水德”最接近于“道”的缘故。
选自《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