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超验审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超验审美是诗人超越个体心灵的审美体验的升华。在诗人的回忆性意象体验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时,诗人进入一种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诗人的情感体验突破了个人的小我情思,而进入一种趋向无限的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慨叹和解悟,体现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后的超越审美体验的“大化”境界。
  关键词:回忆性意象 超验审美 心理机制 特殊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抒情诗的回忆性审美意象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审美体验,或是诗人个人的亲历,或是历史的呈现。也许,这些景象在当时是平淡的、无足为奇的,但它带着诗人感性的、活生生的、充满情感的特质,是过去通向现在和未来的连接点。当诗人把回忆中的情景写进诗中,呈现于文本,它便由诗人的心海深处流淌了出来。诗人过去的世界通过回忆而变得可以感知,或感怀自身、传情达意,或忆古思今、观照现实,并且通过艺术的再现而可以与他人交流。诗人回忆性意象的超验审美突破了对一人一事一物具体有限的悲欢离合的格局,而进入一种趋向无限的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慨叹和解悟,体现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后的超越审美体验的深层哲思,是诗人的心灵与人类历史沟通,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的诗人的不断回忆、体验、超越、创造的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的审美过程。
  一 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超验审美的心理机制
  超验审美是诗人纯粹的大脑活动,是一种完全内在的、封闭的、独特的内省式的个体心灵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完全超越功利计较、时空因素的物我两忘的人的生命体验、道德体验与宇宙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大化”境界。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创作就是一种诗人内在的、独特的超验审美的心理过程。
  1 回忆性意象是诗人个体心灵的审美体验
  作为诗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回忆性意象的生成无非是过去有关的感受或知觉上的经验在头脑中的重现或回忆。至于这种重现和回忆,是诗人的亲身经历,还是得之于间接的知识,审美意象的生成都披上了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心理学告诉我们,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就是大脑皮质从抑制到兴奋的过程,是相对稳定的审美经验的激发流动、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聚精会神的体验时所感受到的无穷意味的心灵战栗。从审美心理学角度看,审美体验是主体审美的张力场,随着情感、想象、理解、灵感等多种心理因素交融、重叠、震荡、回流而呈现各种不同形态。审美体验的瞬间感受凝聚着社会和个人的审美心理史,是审美直觉与理性熔为一炉、生理快适和心理愉悦的完美融合,成为生生不息的“心理流“或内在生命之流。审美主体并不是空白着大脑去接触现实生活的。相反,他一直在消化着生活、消化着历史,酝酿着一腔纯情,随时可以调动自己多层次经验:情感情绪经验、理性层次经验、乃至潜入生命底层的原始意象和集体无意识等深层经验。当他的丰厚的生活体验已为其审美体验的瞬间触发储备了能量。这时,只要他受现实生活的最新信息的触动,他就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意识、意志和情感的力量去推动、去升华和开发自己全部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投入到审美体验的凝神境界中去,获得指向未来及永恒的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诗人对审美意象创作的过程就是对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激活、整合、加工、提炼、优化并形成审美意象体系的过程。
  2 回忆性意象是诗人超越心灵的审美体验的升华
  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审美体验可能只在内心中一闪而过,稍纵即逝,未曾在脑海中留下多少痕迹;也可能作为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在以后的生活中重新唤起回忆,不时回味那审美体验。在这两种情况下,审美体验都只是蕴藏在内心世界,并未外化。但外化在诗歌中的回忆性意象又很难说就是诗人对以往有关经历的完全复原,因为这些经历中的大部分内容只是一般的“经验”,只有一部分对于诗人来说是印象极为深刻的生命体验才能让诗人以当前的情感体验为动力,将曾所经历的往事中那深深嵌入生命的、曾无数次使诗人魂牵梦绕的“瞬间”,从记忆的库存中调动出来,将其复活,使之宛如当下情景地呈现出来。诗人都是把体验最深的“瞬间”加以审美物化,成为具有特殊情韵的意象。在诗人来说,漫长的、平淡的日子并不具有多少审美意义,因而都作为—种背景遗落于意识的深层里,而那些对于诗人来说深深激动过的“瞬间”的超越的高峰体验却是进入诗歌创作的无可回避的选择。这些“瞬间”的超越体验在现实的时间中是那样的短暂,但是一旦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诗歌意象中,便给人以美的永恒。那些带有回忆性的诗歌作品,就是以这样的一些“瞬间”超越体验来展开诗人心灵审美情韵的空间的。当诗人沉浸入超越的高峰审美体验中,他感到心驰神往、情牵意绕、意象叠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呈现出静观体味、言难尽意的心理状态。审美体验的高峰状态是物我一体的境界,主客体之间所有对立面都化为动态的统一,达到主体和客体完全融合—致的境界。主体与客体彻底摒弃了外部的杂沓和摹拟,主体在客体上注入了自己的人格和生命,打上了主客精神世界的印痕,主体已化为客体,物我不分,产生出—种忘怀一切的自由感,达到了灵犀相通、“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体精察微、洞奥知玄的“大化”之境。这种对宇宙人生的“瞬间”感悟是诗歌的一种“极至”之境,是对现实时间和宇宙空间的超越所呈现的心灵空间和精神时间的自由融一的超验状态。
  因此,处于灵感高潮时的诗人往往情不自禁地用语言将自己所获得的超验审美状态传达出来,生成转化为审美意象。
  二 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超验审美的特殊意蕴
  进入这种“极至”之境的诗歌回忆性意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诗人从自己的记忆库存中调动出来的,并使之进入诗歌文本的特殊意象,往往带着其整体性的生命体验,同时也借时间上的间离,对于以往的情景进行了无意识的却又是精心备至的审美选择。回忆使诗人的审美能力得到了超强的发挥,同时也进一步整合了历史理性与审美表象的关系。可以说,诗歌中的回忆性意象并不仅仅是一种复现,而更多的是诗人充满生命力的超越体验的审美创造,富含有诗人高峰体验时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1 感怀自身,传情达意
  带有回忆性的诗歌意象,看似对以往经历的片断的追溯,实则是诗人充分调动想象营造审美情境的产物。诗歌中的回忆性意象,也许在当时并非是那么强烈而生动,而离开了当时情境之后,斗转星移的时空迁替,遗忘了大部分背景化的事物,而将情感体认最为强烈的情境深深地烙印在心灵的屏幕之上。正是这些忆念中的客体的现实性“缺失”,造成了主体情感的很强的意向化投射。因而,这种忆念中的景、事、人,往往比眼前的现实更为动人,更具魅力,同时,也因其“缺失”而倍加感伤。实际上中国古典抒情诗的回忆性意象也是诗人以理想化的方式来充满深情地创造着忆念中的美的幻象的。回忆中的人物与情境是那样的美好,在很大程度上都带着理想化的成分,也是诗人感怀自身、传情达意的“凝点”所在。诗人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把忆念中的人物、事件、情境赋予了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美的光晕。如杜甫的《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蹄门东。
  诗人杜甫忆及少时开元盛世,生活充满了童乐与稚气,如今国破家难,流落他乡,寄人篱下,晚境凄凉,百忧丛集。现实的困顿悲凉、世事的沧桑陵替与少年时的欢乐无忧形成了一种审美的张力,以意象化的手法呈现于诗的情韵之中。诗人的忧时伤世之情已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苦乐休戚,而生动地传达出了时代和人类共有的哀音。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李煜的《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李商隐的《无题》等等。往事中的情境是那样的令人回味、刻骨铭心,正因其人其事的“缺失”,所以在诗人的心目中和作品里就更为美好动人。反之,现实的情境也正因所思所忆之人、之事的“缺失”而使审美主体更为感伤。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感伤在文本中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审美张力,它们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意蕴。
  2 忆古思今,观照现实
  那些非个人亲历的历史积淀性的回忆性意象,也难说是历史情境的复原。诗歌中的回忆性意象不同于历史,也不同于传记,而带着诗人浓重的审美创造色彩,也是诗人理想化色彩的审美回忆,倾注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理想热情。诗人通过对历史镜头的回忆,忆古思今,观照现实。岁月无情、人生短暂、天地无极、宇宙无限而时不我待,诗中往往充满了悠远深长、怅触无边的人生苍茫感和浩渺的人类历史感。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巍巍群山就是历史的见证,咆哮奔腾的河水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记载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人民的悲欢离合。多少金戈铁马曾从这里走过,多少英雄人物曾在这里叱咤风云。诗人由此而想到由它所拱卫的古都长安,心内百感交集,一种怀古之情顿然而生。眼望长安,历史风云在诗人胸中翻腾激荡。秦皇汉武在此曾建造多少殿阁楼台,上演过多少太平盛世,然而如今都已随朝代更迭,化为尘土,成为历史的陈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字字千钧,撞响了历史的大钟,诗人尖锐地指出任何一个王朝的兴亡,都是黎民百姓受苦,是对中国千年历史的概括,不仅表达了他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恨,使诗歌的意象得到深刻而鲜明的拓展。再如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函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诗人追思当年汉高祖刘邦开创汉中基业,剑指三秦,志得意满,何等英雄气概,而今天南宋朝廷的无能与懦弱,不思进取,怎不让诗人“愁满旌旗”,伤心落泪!忆古思今,深刻地揭示了英雄志士渴求恢复祖国山河的抱负和愿望,却壮志难酬、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充满了家国之忧、失意之悲。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商隐的《马嵬》、刘过的《六州歌头》等等。这种回忆性意象中所包蕴的深重的人生历史感,已经突破对一人一事一物的小我情思的追忆,而进入一种远为高迈苍凉、趋向无限的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慨叹和解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体现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后的心灵空间和精神时间自由融一的深层审美体验的“大化”之境。诗人在回忆的过程中,心灵得以与人类、历史沟通,纵身历史长河,神游宇宙空间,寄感慨于王朝的兴废盛衰和深层的人生存在与困境的悲哀,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获得超越生命体验的心灵感悟,创造出负荷了人类心灵的共感而千古感动人心的审美意象。
  回忆性审美意象为中国古典抒情诗平添了永恒美的境界,中国古典抒情诗的回忆性意象也成为我们打开诗人心灵审美体验的窗口,成为透视诗人个体情感和宇宙历史悠远深邃的哲思的时空隧道。对于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超验审美的探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返回诗歌精神家园的道途。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 王建疆:《修养·境界·审美:道释修养美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陈德礼:《人生境界与生命美学——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论纲》,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
   [5]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简介:杨善利,男,1969—,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工作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起源、主题、形式与叙事特点论述了德国成长小说和英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哲学等视角分析了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原因。进而阐明,成长小说的魅力不会减退,它已在自身成长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关键词:比较 英国成长小说 德国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成长小说的概念源自德国,数百年的悠久传统使其成为西方文学史中重要的小说形式。歌德的《威廉·
期刊
摘要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他的早期小说《儿子与情人》既是对时代人物的心理成长过程的关照,也是对劳伦斯个人经历和心理成长的写照。作品描述了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内心痛苦。劳伦斯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诠释了矛盾产生的原因,痛斥了资本主义机器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对家庭幸福的破坏。通过分析《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心理,能够激起人类追求和谐生活的愿望。  关键词:劳伦斯作品 情感 解读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论语》一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论语》中有关的心理学思想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论语》 思想 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论语》一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在现代社会仍
期刊
摘要对《威尼斯商人》剧中人物的分析和人文解读历来是评论此剧的热点。然而此剧中重要的道具金币却鲜有人提及。金币不仅是在威尼斯和贝尔蒙两个城市间流通的货币,它还贯穿着全剧,是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的纽带,并联系剧中人物,影射出他们的心理。  关键词: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金币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黄金都是财富的象征。早在四百年前,莎士比亚在
期刊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提倡者,他一生都在积极思索如何培养道德完善之人,如何培养出与社会和谐、能够融入社会之人,而他的思想在其语录体著作《论语》中得以全面的体现。本文试从“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对个人意志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语》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挖掘出古代圣贤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以人为本 《论语》 和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所
期刊
摘要《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述了飞将军李广历经沙场、骁勇善战却屡遭坎坷、有功无赏,最后自刎而亡的悲剧一生。司马迁以诗化的形式,将思与史有机地统一,并融入浓重的悲剧意识,阐发边缘苦痛心态,彰显个体生命于困窘之境不懈抗争的灵魂律动,引领我们触摸生命的悲剧底色。  关键词:悲剧 困窘 诗化 抗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司马迁饱含浓郁的情感为飞将军李广作传,并以慷慨惋伤的笔触记述
期刊
摘要《水浒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好汉的小说,内容以表现阳刚为主,但也加入了宗教内容,并以禅宗诗偈为主要载体。《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现了禅宗谶语、禅宗话头、禅宗公案、禅宗义理,还表现了禅宗的教育法和丰富的禅宗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禅宗思想体系。  关键词:《水浒传》 禅宗 诗偈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好汉的小说,
期刊
摘要古典小说《西游记》历代流传,脍炙人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以它独具的魅力吸引了现代人的关注。各种对《西游记》的全新演绎层出不穷。本文从《西游记》现代演绎这个角度入手,试图从文本的题材、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来探讨《西游记》现代演绎多之原因所在。  关键词:明代小说 《西游记》 现代演绎 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西游记》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古典
期刊
摘要《韩诗外传》杂采先秦百家,其渊源所自向来难以确指,目前人们历来所论也多局限于《韩诗外传》与《荀子》的关系。然而《韩诗外传》中最具儒家思想特色的王道政治理想,却与孟子的观点颇为相似。这一现象提醒我们,不仅对《韩诗外传》的思想渊源应当进行重新考量,对孟子在汉代学术界的地位也应予以重新界定。  关键词:《韩诗外传》 孟子 王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产生于西汉初年的《韩诗
期刊
摘要河朔派诗人群体是明末清初一个地域性很强的诗人群体,它是在燕赵地域文化背景及王朝末悲风苦雨催生出的特殊的诗群形态。河朔诗派以申涵光为中心,靠患难之交、志气相投而系成,他们的诗歌创作题材广泛,但在主题思想取向上却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从而成为北方诗坛的杰出代表,这对全面观照清初诗歌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河朔诗派 形成 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河朔派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