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射频消融辅助治疗意外胆囊癌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发现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的比率为0.15%~2.85%~([1]).1992年8月至2008年1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共实施3 678例LC,发现14例UGC.笔者对其中7例UGC在LC后,对胆囊床采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进行辅助治疗,超声刀清扫区域淋巴结,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其他文献
高强度聚焦超声波(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利用超声波良好的方向性、可穿透性、生物组织吸声特性等,将体外超声换能器发射的低声强超声波准确聚焦于体内的肿瘤靶组织处.聚焦后局部组织所吸声能转化为热能可使组织瞬间升温至蛋白变性阈值温度(60℃以上).该技术可使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凝固性坏死,但不伤及焦点周围正常组织。
期刊
腹腔包囊虫在西藏地区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在农牧民地区.为了能在微创技术条件下实施手术,笔者潜心研究并设计出腹腔镜下腹腔包囊虫专用的两套器械,分别为“包囊虫多功能穿刺针”和“包虫内囊吸引切割器”.通过临床实践反复修改,两套器械于2007年基本定型,正式投入临床应用,次年获得了二项国家专利.这些器械的使用,不但使手术达到全封闭式无污染的要求,而且操作简便、种植率低、创伤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充分
期刊
腔-房人工血管转流能有效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合并下腔静脉血栓者,由于存在血栓脱落致异位栓塞的潜在风险故治疗较为棘手.自1996年3月至200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为32例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现报道如下。
期刊
随着肝胆手术病例增多,尤其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开展,高位胆管损伤的报道不断增加,其处理颇为棘手.笔者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自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13例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进行分析,探讨其处理。
期刊
传统的胆总管探查术(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CBDE)强调放置T管引流,防止术后出现胆漏及胆总管狭窄,已成为胆道外科治疗常规之一.但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放置胆管引流管增加了住院时间和拔除T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增加了患者长期带T管的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而胆管一期缝合却因术后胆漏等原因未能得到推广.胆管一期缝合术后引起胆漏的常见原因有:粗针大线缝合,在针眼处
期刊
胆管黏液腺癌是胆管癌中十分少见的病理类型,以分泌大量胶冻样物质,首发症状多以胆管炎、阻塞性黄疸为特征.术前不易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笔者收治2例,采用皮下盲襻式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期刊
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均极低,对胆囊癌的诊治存在诸多争议.2010年新制定的AJCC第7版胆囊癌TNM分期改动较大,反复较多,体现了目前对胆囊癌诊治的困惑.肿瘤浸润深度(T)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1].相对早期的T1、T2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疗效较好[2]。
期刊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以黄疸症状就诊时,往往已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主要采取姑息性治疗.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作为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有效实施的关键是支架的通畅.单纯放置支架易发生支架堵塞,通过联合应用鼻胆管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现总结经验如下。
期刊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l3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1931年由Klemperer和Rabin最初报道发生在胸膜[1].随后的报道表明,SFT可以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我院近期收治1例胆管周围孤立性纤维瘤,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52岁.因"右上腹不适伴全身皮肤黄染两周"入院.两周前出现腹部胀痛,逐渐加重,并逐渐出现尿黄,巩膜、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
期刊
胆瘘是肝包虫病术后常见的合并症,虽然近年来肝包虫手术方式不断改进,但仍有部分肝包虫术后病人并发胆瘘,需长期带管引流,引起各种残腔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病人生存质量.笔者从1995年至2005年尝试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包虫病合并胆瘘52例,现结合文献,对肝包虫术后合并胆瘘的治疗讨论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