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记忆中,他是潘家园最早的练摊人,建立潘家园旧货市场时他功不可没;来到新世纪,他已是一名小有成绩的古玩商人,又倾其所有买来了一堆石头,并要和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叫板……他心里想什么?
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偶尔露出些笑意。说不清是曾被愚弄的自嘲,还是自鸣得意那次的表演,或许是在暗示我。

一次次的挫折,不得不让康来有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定睛看一下生活窘迫的妻女,痛感一切均属子虚乌有,只有尽快地摆脱贫困,不愁吃喝,有车有房,才能显出他的男儿本色。
可是干什么呢?1988年和今天比起来,虽然是机会多多,但他一没经验,二没资金,康来有就一条路:“平地扣饼”。
听来的本事 挤出来的本钱 活出来的心劲
北京的南城是民间手工艺品聚集的地方,古玩商人多、爱倒腾玩意儿的人也多。我曾问过康来有,干古玩行是否有家传?他爽利地回答:“没有!我那点本事全是听来的。”康来有讲述了他学艺的过程。
一个星期天,康来有早早起来后在大街上逛,不知怎么就到了白桥的东晓市。东晓市是专门倒腾旧货的鬼市,天不亮开市,早上七八点钟闭市,康来有借着手电光凑到摊前边看人家交易。什么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康来有听人家说包浆、说造型、说画片、说手头、说工艺、说材料、说感觉、说价值……他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回家后再细细品味。就这样他在白桥市场认识了一位老者,老者对瓷器、玉器、铜、木、杂件无一不通。有了这么一位不用拜师,不要学费的师傅,他的心气更高了,每到星期天,他就早早地到白桥跟在老者的身后,开始了他古玩行学艺悟道的过程。
几年后这位老者也进了古玩城,俩人至今是朋友,这是后话。
就在他偷着学艺一个多月后,他试着花了8元钱买了一件檀木薰香盒,加上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共用本钱30元。后来他的妻子问起这30元哪来的?他如实地告诉妻子,是从给他的早点钱里省出来的。妻子细算了一下,康来有不抽烟不在外面喝酒,给他的早点钱也就是毛八七的,30元他要攒多长的时间?而这么长的时间里,他饿着肚子干的可全是力气活啊。当檀木薰香盒以300元卖出,挣来的钱一子儿不剩地交到妻子手里的时候,妻子心疼的哭了。现在,康来有已经记不清那30元是怎么攒的,他只是后悔檀木薰香盒出手过于轻率,这么多年来,再没见过那么好的玩意儿。
在古玩收藏界流行一句话叫以藏养藏。康来有没有搞收藏的资本,可是,他有搞收藏的缘分。入行20来年,他无法计算压在箱底的宝贝,这些宝贝几乎都是无法说价的。其中,一件铁香炉,更有一段难以忘怀的情结。
1988年底,白桥市场即将取缔的时候,一位老人守着一个小火炉子似的铁活,铁活一身的红锈,方耳、凸铸的铭文,正面是:“金顶妙峰山 梨园 喜神殿”;一侧:“北平重庆社 尚小云 尚富霞叩献”;另一侧:“中元癸酉年 清和月制造”。看到这些字和康来有多年掌握的京剧知识,他判断出了这件物品的文物价值。再端详着老人:衣着邋遢,五官有些扭曲,嘴角不时流出口水,虽然表情木然,但从老人弓身撑着身体,对铁香炉的那种无力的呵护和无奈割舍的神情中,依稀能感觉到老人与铁香炉深厚的情缘。他一直清晰地记得与老人交谈的话语:“你知道尚小云吗?”“你是喜欢它还是想赚钱?”“1958年没炼了钢,1966年没让红卫兵砸成铁,我都是玩命守住的!”“留给儿子我不放心,我在没蹬腿的时候,得给他找个好主。”老人离开前又把香炉从上到下地摸索了一遍,似在话别:“要是能搁得住,尽量地搁着,越往后越有说头。”走时,步履蹒跚,一步三回头,那情景,他一辈子不会忘记。如今,这只香炉仍保存在康来有的身边,他不能对不起老人。
说起康来有,就不能不提潘家园,有一篇写康来有的文章,说他是潘家园最早练摊的人,在行里打听,方知此言不虚。
在白桥市场取消后,人们自发地在潘家园的马路两侧搞起了旧货跳蚤市场。赶市的人相中了潘家园,一是这儿离白桥不远,二是有些东西要在那个时期消化,三是有类似康来有的这么一群人。当时管理部门对新兴的跳蚤市场都没有一个准主意,跳蚤市场也就时开时闭,谁也没往“规范”上去想。要说真心不改的只有康来有,他不管让不让摆摊,是不是摆摊的日子,也不论土坡便道,是不是摆摊的地方,只要能放下他那点东西,他就决不落空。在抓无照商贩的时候,十有八九能见到康来有。有句俗话说:“活怕总干,人怕总见。”见面一多,康来有与工商所的负责人成了朋友。一次,俩人一块打乒乓球,康来有说:“你们因势利导地搞个市场多好,肯定火。”
负责人:“我也琢磨这事,就冲你这痴心不改的劲儿,中间绝对有甜头,不过要是搞个市场,几十万资金投瞎了,怎么跟街道上交代?”
“那好办,你可以先搞个铁皮棚子试试。”康来有就跟想好了似的。
没多久,棚子搭起来了。潘家园蜚声世界,那是后来的事。
在1992年潘家园旧货市场成立的时候,管理者没有忘记康来有的功绩,特许他先在市场里挑两个摊位。
但是,康来有在潘家园没做多长时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挎着俩篮子,怀里揣着向妹妹借来的8000元钱,到了北京古玩城。他跟妹妹说:“万一我还不上你这钱可怎么办?”
妹妹说:“还不上就不还,有什么不好办的。”话说得很轻巧。
借钱、挎着篮子进古玩城?这是古玩商人吗?现在进城打个工的也得有个箱子吧。我可以告诉您,这里绝无半句虚言,您可以到他家里看看:房子没装修,屋里就像个堆放旧杂货的仓库。他妻子跟我说:“就这家,我没法叫同事来,孩子没法叫同学来,过年过节没法请亲戚来吃个饭。您也看见了,这哪还有个家样。”
我说:“他攒钱给您买大房子呢。”
“他?有钱也买东西了,您看他买的这一堆石头,都快把房子压塌了。”妻子不无埋怨地看了他一眼。
我曾问过康来有,有没有捡着过大“漏”。他看了看我,笑道:“大钱咱也挣过。我给你说两个段子:1998年我从三楼下到二楼。那天有人送来一对五彩大漆木人,我当时浑身就像触了电一样。寻价:开价两万,再问,一万八,最后以一万二成交。我赶紧跟街坊借了钱,等买来了东西我犯愁了,古玩行讲究的是货卖识家,如果一时出不了手我怎么还人家那一万二?可没过几天,转手以两万四成交了。来钱快吧?可是您哪知道,那是对汉代大漆木人,价值几十万呢。”这哪里是跟我说捡“漏”,明明是在说他卖“漏”了。
再一段:“那是一个年根底下,古玩城的商户都在忙活过年,一人拿着一枚九眼天珠,我一看,浑身又一激灵,再一寻价:开价四万。卖主可能在古玩城转得太久了,没了心劲,最后以一万八成交。就是这一万八,在古玩城成了那年春节前的最大新闻,到处都能听见:‘康来有花天价买了一个大瞎活。’年三十了,都回家过年了,我没走,没法走,我的钱都买了天珠了,怎么回家过年呢?这个时候,来了一个韩国人,先是买了几千块钱的东西,临出门看见了我脖子上挂的天珠,问我卖不卖。我实话实说:‘好多人看不真。’那人挺倔:‘我问您卖不卖。’我说:‘您要是喜欢,五万。’结果四万八成交。没少赚吧,后来我才知道,六眼天珠已是奇缘就不要说九眼了。怪不得,大年初六刚开门,那位韩国人还等着要天珠呢。”
又是说卖“漏”了。
我似乎听明白了康来有的意思:左右他心情的不是钱赚得多和少,而是宝物的得与失。在身外之物的利弊权衡中,他选择了“宝物”,这些带有历史、科技、艺术含量的立体的东西,似乎更容易为他搭建一个可以触摸的精神殿堂。
恐龙肉类、胚胎化石博物馆 咱也能办得
康来有曾说,在潘家园最早练摊的那些人中有几个进了古玩城?又有几个坚持到了今天?光说运气、眼力不行,还得有胆量。送货的小贩也可以知道,他敢高价买进别人看不上眼的货,也能以超乎想象的价格卖出去。这些年,他开始迷上石头,对所谓宝物的选择,他有自己的路数。
康来有跟石头结了缘,而且多为化石类的收藏。在他的保险柜里,就锁着蛇的胚胎化石、鱼子化石、蟹化石等较为另类的藏品。
他的这一收藏缘于一次全国性的奇石展。有一次,他走进了一间卖石头的小屋,只觉得大脑轰隆一下,两眼一片茫然,老板对呆立在屋中的汉子十分诧异,问他怎么了?他说你这些石头挺怪,如果全买了能不能便宜点?老板没想到那天的运气会如此的好,还有一件更让他想不到的事:他成就了一位自称是世界发现“恐龙肉类化石”的第一人。
在那些石头当中他挑选出了恐龙肉类化石、粪便化石、胚胎化石,加之后来陆续的收集,自认为可以办一个这一门类的私人博物馆。他还搞了一些文字上的准备,如《康氏恐龙胚胎化石定义》:凡经雌雄恐龙交尾后产下的任何一枚恐龙蛋,经过一段时期的孵化呈现出部分或全部恐龙胚胎痕迹,但未能正常破壳而出,胎死于恐龙蛋壳之内,并形成化石的所有恐龙蛋化石……以及相关的论文,只是无钱上讲坛,失去了向外传播的机会。
去年8月1日康来有骑着自行车到了北京大学,在门口“死等”一位发现了恐龙软组织的陈章良教授,他要向美国科学家“叫板”。原因是2005年3月24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玛丽·施魏策尔等研究人员宣称,他们成功地从恐龙化石中提取了恐龙的软组织。而康来有的发现比他们早了三年,并于2004年在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展出过,许多刊物都有报道。所以,美国科学家说最早发现了血管等软组织是侵权行为。
结果是陈教授因为不在北京,联合落空。
专家回应记者说:知识产权以在大家公认的杂志上发表的时间为准。
康来有为买石头已倾家荡产,无力再检测这些石头,也就没条件发表论文。康来有痴迷恐龙化石的新闻,在许多报刊都有过报道,据康来有自己说:他的名字,在那个圈子里已不陌生,只是一些专家“不敢“与他见面而已。现在,在网上也能查到相关的资料。
我看过康来有的恐龙肉化石,并拍了照片。一句话:没看懂。对于我来说,弄不弄得懂恐龙肉化石并不重要,我只是想搞清楚康来有收藏恐龙化石的真实意图。他是为了挣钱吗?这条路太走险了,是福是祸前途难料;假如只是为了爱好,玩了命的就是为了圆一个梦,要和靠着国家财力支持,有着无数资源和设备的科学家们争做同样的梦,这离现实是不是远了点……
康来有为了他的这些化石也找过专家,写了近百封信,花了几百元的挂号费。结果如他20年前的论文,一去不回头。有人呼吁专家是否屈尊来看看,也有人猜测是康来有的石头不屑专家一顾。总之,短时间内,康来有要上英国的《自然》杂志、美国的《发现》杂志的封面,实现他为国争光的大愿望,几率不大。
除了化石的研究收藏之外,康来有还研究过城市的公路污染问题,并受到过清华大学举办的“前沿科学论坛”邀请。同样,因缺少经费而难以实现。我估计康来有一定还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论文在胸中酝酿着,他或等待时机,或正在创造条件,有一点我敢断定:无论顺境、逆境,都无法阻止康来有心灵的飞扬。
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偶尔露出些笑意。说不清是曾被愚弄的自嘲,还是自鸣得意那次的表演,或许是在暗示我。

一次次的挫折,不得不让康来有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定睛看一下生活窘迫的妻女,痛感一切均属子虚乌有,只有尽快地摆脱贫困,不愁吃喝,有车有房,才能显出他的男儿本色。
可是干什么呢?1988年和今天比起来,虽然是机会多多,但他一没经验,二没资金,康来有就一条路:“平地扣饼”。
听来的本事 挤出来的本钱 活出来的心劲
北京的南城是民间手工艺品聚集的地方,古玩商人多、爱倒腾玩意儿的人也多。我曾问过康来有,干古玩行是否有家传?他爽利地回答:“没有!我那点本事全是听来的。”康来有讲述了他学艺的过程。
一个星期天,康来有早早起来后在大街上逛,不知怎么就到了白桥的东晓市。东晓市是专门倒腾旧货的鬼市,天不亮开市,早上七八点钟闭市,康来有借着手电光凑到摊前边看人家交易。什么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康来有听人家说包浆、说造型、说画片、说手头、说工艺、说材料、说感觉、说价值……他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回家后再细细品味。就这样他在白桥市场认识了一位老者,老者对瓷器、玉器、铜、木、杂件无一不通。有了这么一位不用拜师,不要学费的师傅,他的心气更高了,每到星期天,他就早早地到白桥跟在老者的身后,开始了他古玩行学艺悟道的过程。
几年后这位老者也进了古玩城,俩人至今是朋友,这是后话。
就在他偷着学艺一个多月后,他试着花了8元钱买了一件檀木薰香盒,加上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共用本钱30元。后来他的妻子问起这30元哪来的?他如实地告诉妻子,是从给他的早点钱里省出来的。妻子细算了一下,康来有不抽烟不在外面喝酒,给他的早点钱也就是毛八七的,30元他要攒多长的时间?而这么长的时间里,他饿着肚子干的可全是力气活啊。当檀木薰香盒以300元卖出,挣来的钱一子儿不剩地交到妻子手里的时候,妻子心疼的哭了。现在,康来有已经记不清那30元是怎么攒的,他只是后悔檀木薰香盒出手过于轻率,这么多年来,再没见过那么好的玩意儿。
在古玩收藏界流行一句话叫以藏养藏。康来有没有搞收藏的资本,可是,他有搞收藏的缘分。入行20来年,他无法计算压在箱底的宝贝,这些宝贝几乎都是无法说价的。其中,一件铁香炉,更有一段难以忘怀的情结。
1988年底,白桥市场即将取缔的时候,一位老人守着一个小火炉子似的铁活,铁活一身的红锈,方耳、凸铸的铭文,正面是:“金顶妙峰山 梨园 喜神殿”;一侧:“北平重庆社 尚小云 尚富霞叩献”;另一侧:“中元癸酉年 清和月制造”。看到这些字和康来有多年掌握的京剧知识,他判断出了这件物品的文物价值。再端详着老人:衣着邋遢,五官有些扭曲,嘴角不时流出口水,虽然表情木然,但从老人弓身撑着身体,对铁香炉的那种无力的呵护和无奈割舍的神情中,依稀能感觉到老人与铁香炉深厚的情缘。他一直清晰地记得与老人交谈的话语:“你知道尚小云吗?”“你是喜欢它还是想赚钱?”“1958年没炼了钢,1966年没让红卫兵砸成铁,我都是玩命守住的!”“留给儿子我不放心,我在没蹬腿的时候,得给他找个好主。”老人离开前又把香炉从上到下地摸索了一遍,似在话别:“要是能搁得住,尽量地搁着,越往后越有说头。”走时,步履蹒跚,一步三回头,那情景,他一辈子不会忘记。如今,这只香炉仍保存在康来有的身边,他不能对不起老人。
说起康来有,就不能不提潘家园,有一篇写康来有的文章,说他是潘家园最早练摊的人,在行里打听,方知此言不虚。
在白桥市场取消后,人们自发地在潘家园的马路两侧搞起了旧货跳蚤市场。赶市的人相中了潘家园,一是这儿离白桥不远,二是有些东西要在那个时期消化,三是有类似康来有的这么一群人。当时管理部门对新兴的跳蚤市场都没有一个准主意,跳蚤市场也就时开时闭,谁也没往“规范”上去想。要说真心不改的只有康来有,他不管让不让摆摊,是不是摆摊的日子,也不论土坡便道,是不是摆摊的地方,只要能放下他那点东西,他就决不落空。在抓无照商贩的时候,十有八九能见到康来有。有句俗话说:“活怕总干,人怕总见。”见面一多,康来有与工商所的负责人成了朋友。一次,俩人一块打乒乓球,康来有说:“你们因势利导地搞个市场多好,肯定火。”
负责人:“我也琢磨这事,就冲你这痴心不改的劲儿,中间绝对有甜头,不过要是搞个市场,几十万资金投瞎了,怎么跟街道上交代?”
“那好办,你可以先搞个铁皮棚子试试。”康来有就跟想好了似的。
没多久,棚子搭起来了。潘家园蜚声世界,那是后来的事。
在1992年潘家园旧货市场成立的时候,管理者没有忘记康来有的功绩,特许他先在市场里挑两个摊位。
但是,康来有在潘家园没做多长时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挎着俩篮子,怀里揣着向妹妹借来的8000元钱,到了北京古玩城。他跟妹妹说:“万一我还不上你这钱可怎么办?”
妹妹说:“还不上就不还,有什么不好办的。”话说得很轻巧。
借钱、挎着篮子进古玩城?这是古玩商人吗?现在进城打个工的也得有个箱子吧。我可以告诉您,这里绝无半句虚言,您可以到他家里看看:房子没装修,屋里就像个堆放旧杂货的仓库。他妻子跟我说:“就这家,我没法叫同事来,孩子没法叫同学来,过年过节没法请亲戚来吃个饭。您也看见了,这哪还有个家样。”
我说:“他攒钱给您买大房子呢。”
“他?有钱也买东西了,您看他买的这一堆石头,都快把房子压塌了。”妻子不无埋怨地看了他一眼。
我曾问过康来有,有没有捡着过大“漏”。他看了看我,笑道:“大钱咱也挣过。我给你说两个段子:1998年我从三楼下到二楼。那天有人送来一对五彩大漆木人,我当时浑身就像触了电一样。寻价:开价两万,再问,一万八,最后以一万二成交。我赶紧跟街坊借了钱,等买来了东西我犯愁了,古玩行讲究的是货卖识家,如果一时出不了手我怎么还人家那一万二?可没过几天,转手以两万四成交了。来钱快吧?可是您哪知道,那是对汉代大漆木人,价值几十万呢。”这哪里是跟我说捡“漏”,明明是在说他卖“漏”了。
再一段:“那是一个年根底下,古玩城的商户都在忙活过年,一人拿着一枚九眼天珠,我一看,浑身又一激灵,再一寻价:开价四万。卖主可能在古玩城转得太久了,没了心劲,最后以一万八成交。就是这一万八,在古玩城成了那年春节前的最大新闻,到处都能听见:‘康来有花天价买了一个大瞎活。’年三十了,都回家过年了,我没走,没法走,我的钱都买了天珠了,怎么回家过年呢?这个时候,来了一个韩国人,先是买了几千块钱的东西,临出门看见了我脖子上挂的天珠,问我卖不卖。我实话实说:‘好多人看不真。’那人挺倔:‘我问您卖不卖。’我说:‘您要是喜欢,五万。’结果四万八成交。没少赚吧,后来我才知道,六眼天珠已是奇缘就不要说九眼了。怪不得,大年初六刚开门,那位韩国人还等着要天珠呢。”
又是说卖“漏”了。
我似乎听明白了康来有的意思:左右他心情的不是钱赚得多和少,而是宝物的得与失。在身外之物的利弊权衡中,他选择了“宝物”,这些带有历史、科技、艺术含量的立体的东西,似乎更容易为他搭建一个可以触摸的精神殿堂。
恐龙肉类、胚胎化石博物馆 咱也能办得
康来有曾说,在潘家园最早练摊的那些人中有几个进了古玩城?又有几个坚持到了今天?光说运气、眼力不行,还得有胆量。送货的小贩也可以知道,他敢高价买进别人看不上眼的货,也能以超乎想象的价格卖出去。这些年,他开始迷上石头,对所谓宝物的选择,他有自己的路数。
康来有跟石头结了缘,而且多为化石类的收藏。在他的保险柜里,就锁着蛇的胚胎化石、鱼子化石、蟹化石等较为另类的藏品。
他的这一收藏缘于一次全国性的奇石展。有一次,他走进了一间卖石头的小屋,只觉得大脑轰隆一下,两眼一片茫然,老板对呆立在屋中的汉子十分诧异,问他怎么了?他说你这些石头挺怪,如果全买了能不能便宜点?老板没想到那天的运气会如此的好,还有一件更让他想不到的事:他成就了一位自称是世界发现“恐龙肉类化石”的第一人。
在那些石头当中他挑选出了恐龙肉类化石、粪便化石、胚胎化石,加之后来陆续的收集,自认为可以办一个这一门类的私人博物馆。他还搞了一些文字上的准备,如《康氏恐龙胚胎化石定义》:凡经雌雄恐龙交尾后产下的任何一枚恐龙蛋,经过一段时期的孵化呈现出部分或全部恐龙胚胎痕迹,但未能正常破壳而出,胎死于恐龙蛋壳之内,并形成化石的所有恐龙蛋化石……以及相关的论文,只是无钱上讲坛,失去了向外传播的机会。
去年8月1日康来有骑着自行车到了北京大学,在门口“死等”一位发现了恐龙软组织的陈章良教授,他要向美国科学家“叫板”。原因是2005年3月24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玛丽·施魏策尔等研究人员宣称,他们成功地从恐龙化石中提取了恐龙的软组织。而康来有的发现比他们早了三年,并于2004年在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展出过,许多刊物都有报道。所以,美国科学家说最早发现了血管等软组织是侵权行为。
结果是陈教授因为不在北京,联合落空。
专家回应记者说:知识产权以在大家公认的杂志上发表的时间为准。
康来有为买石头已倾家荡产,无力再检测这些石头,也就没条件发表论文。康来有痴迷恐龙化石的新闻,在许多报刊都有过报道,据康来有自己说:他的名字,在那个圈子里已不陌生,只是一些专家“不敢“与他见面而已。现在,在网上也能查到相关的资料。
我看过康来有的恐龙肉化石,并拍了照片。一句话:没看懂。对于我来说,弄不弄得懂恐龙肉化石并不重要,我只是想搞清楚康来有收藏恐龙化石的真实意图。他是为了挣钱吗?这条路太走险了,是福是祸前途难料;假如只是为了爱好,玩了命的就是为了圆一个梦,要和靠着国家财力支持,有着无数资源和设备的科学家们争做同样的梦,这离现实是不是远了点……
康来有为了他的这些化石也找过专家,写了近百封信,花了几百元的挂号费。结果如他20年前的论文,一去不回头。有人呼吁专家是否屈尊来看看,也有人猜测是康来有的石头不屑专家一顾。总之,短时间内,康来有要上英国的《自然》杂志、美国的《发现》杂志的封面,实现他为国争光的大愿望,几率不大。
除了化石的研究收藏之外,康来有还研究过城市的公路污染问题,并受到过清华大学举办的“前沿科学论坛”邀请。同样,因缺少经费而难以实现。我估计康来有一定还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论文在胸中酝酿着,他或等待时机,或正在创造条件,有一点我敢断定:无论顺境、逆境,都无法阻止康来有心灵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