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在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力.那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在我看来:
一、诱导错误,引发深思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面积与面积的单位》这节课当学生学会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时,我故意设置“陷阱”:那下面就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本领来做一个数方格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男同学数的时候,女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数的时候,男同学闭上眼睛。接下来男同学数了是8格,女同学数了是4格,所有同学都认为8格的长方形大,但出乎意外的是我拿出来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这时学生大呼“上当”,激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恍然大悟,悟出了“统一格子大小”的必要性,面积单位的出现可谓水到渠成。没有教学谍谍不休的细碎讲解,也没有教师近乎武断的“国际规定”,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陷阱”中,自己领悟出了“规定”后面的“道理”。这样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将就“错误”,因势利导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我们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我们也可以经常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将错就错”的训练,这种“化错为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錯误。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一道练习“铅笔有30支,比圆珠笔的3倍多6支,圆珠笔有多少支?”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30 6;②3×30-6;③(30 6)÷3;④(30-6)÷3;⑤30÷3-6;⑥30×3 6……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加精彩,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三、课后反思错误——共同成长的课堂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集”,这是一条很好的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途径。每个人在做数学习题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把这些错误记录在一本专门的本子里。我定期从学生的“错题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错题,在课堂上进行剖析,同时让学生的解题思维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在学生常犯错误的关键之处,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数学思维品质,又可以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系统。
总之,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也产生着,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的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发挥数学错误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内在的“闪光点”,对其新的探究与发现,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
一、诱导错误,引发深思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面积与面积的单位》这节课当学生学会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时,我故意设置“陷阱”:那下面就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本领来做一个数方格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男同学数的时候,女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数的时候,男同学闭上眼睛。接下来男同学数了是8格,女同学数了是4格,所有同学都认为8格的长方形大,但出乎意外的是我拿出来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这时学生大呼“上当”,激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恍然大悟,悟出了“统一格子大小”的必要性,面积单位的出现可谓水到渠成。没有教学谍谍不休的细碎讲解,也没有教师近乎武断的“国际规定”,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陷阱”中,自己领悟出了“规定”后面的“道理”。这样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将就“错误”,因势利导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我们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我们也可以经常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将错就错”的训练,这种“化错为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錯误。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一道练习“铅笔有30支,比圆珠笔的3倍多6支,圆珠笔有多少支?”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30 6;②3×30-6;③(30 6)÷3;④(30-6)÷3;⑤30÷3-6;⑥30×3 6……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加精彩,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三、课后反思错误——共同成长的课堂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集”,这是一条很好的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途径。每个人在做数学习题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把这些错误记录在一本专门的本子里。我定期从学生的“错题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错题,在课堂上进行剖析,同时让学生的解题思维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在学生常犯错误的关键之处,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数学思维品质,又可以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系统。
总之,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也产生着,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的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发挥数学错误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内在的“闪光点”,对其新的探究与发现,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