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也是立德树人的充分体现。中国近代史又是中国屈辱、奋进、抗争的历史,以史为鉴,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清中国的道路选择是历史的选择、国情的选择、时代的选择,通过近代史的讲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加民族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更坚信党的领导的正确性。虽然中华民族经历过坎坷与苦难,但能客观的分析和看待历史,使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强大,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国近代史;实践思考
前言:
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包涵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伟大的的智慧和力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学习历史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坚定信念,不断学习、了解党的历史、珍惜中国成就、总结改革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反思和自省,就能始终走在的正确方向上,“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在历史事实判断的基础上,与人文情怀或“三观”相统一的过程。家国情怀素养要深入人心,成为学生认知生命、发展自我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以教学设计为纲要,以教学过程为途径,以教学评价为引导,以教学实践为平台,实现历史教学全过程渗透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牢牢抓住家国情怀素养,以家国情怀素养来统领教学,既是对其他四大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彰显,又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同时使历史教学更富有人文情怀。
一、加强提升学生自我感知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温情与理性的人生观。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快节奏饮食不节,晚睡早起缺乏运动,导致学生的生活作息紊乱,学生中有抑郁焦虑者,不堪忍受学习压力自杀者,而高中生承担着国家的未来。和平的今天不需要青少年们抛头颅撒热血,但是国家需要每一个成为更好的个体,成为每一个更好的自己就是爱国,就是在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学生从历史中又应该学到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是西方哲学最高的境界。认识自己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质疑、反思的过程。因此,正确认识个人性格和价值观形成,这在整个高中学习中尤为重要。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保障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得到实现。家国情怀这一价值判断,要么是隐性的要么是显性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经历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经历被冷落、被同僚挤兑。邓小平的一生起起落落,这些人物都经历挫折与坎坷,最终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通过人物传记讲解或阅读,使学生认清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任何问题终将会过去,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责任就是人生的意义,历史给提供了经历苦难后的灿烂参照。
二、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操
当前,高中历史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历史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提高认识,激发热情,家国情怀教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因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和本质上具有共性,所以“爱国”是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指南,家国情怀只有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得到保障与实现。例如在抗日战争教学过程中,从民族发展的家国情怀层面去开展教学,而仅仅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几大方面去论述又显得单薄无力,抗日战争的讲解可以从杨靖宇的东北抗联、马占山的抗日事件、四行仓库讲起,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和故事,记录了在身边的历史。使历史读起来离的很近,一寸山河一寸血,同命运共呼吸,国家的每一个命运都是与个人紧密相连的。通过给出史料,不断的提问,使学生换位思考,形成客观理性的历史观,提升学生人文情怀认识,这一历史教学的过程,是理法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家国情怀渗透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讨论,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历史价值就会有更深刻、更全面、更富有科学理性精神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青少年的培养有着更为深刻和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家国情怀是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对国家而言,家国情怀是各族人民共同对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所体现的高尚的理想追求。家国情怀更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表现出的高度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意识,以及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把家国情怀教育与厚重的历史相结合,不仅能够鼓舞士气,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还能够使学生凝聚起力量,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發,树立远大志向,承载起未来的希望。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积累和历史教训的借鉴,从多情感维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格局。家国情怀教育作为历史文化与发展进程的对接点和融合面,在历史教学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从新的历史视角出发,使历史教育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坚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历史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一个国家道路的选择关乎着长治久安,制度自信是今天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提。如今,我国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的攻击和台独分子的分裂行径,制度自信关乎着国家前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而那一个个正青春的年轻人,是国家的守护者,民族的脊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发展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在民族自豪感的驱使下对祖国与民族的发展前景保持乐心态,并成为建设祖国的一分子。由此可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应当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国近代有许多历史人物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与发展,在中国近代史教学时,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党史等典型事件,在讲解这些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例如,近代除了屈辱,还有抗争和探索。1915年以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诸多的主义此起彼伏,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在中国农民比工人阶级受苦更深,工人阶级虽然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随着工人阶级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最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领导下是克服了这一特点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的选择提供了成功的小规模的试验。”例如,在近代动荡的中国,各种主义盛行,每一种主义都吸引过心中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呢?笔者认为正是要深刻的理解好这个问题,才能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信仰。古代的大同思想是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思想基础,沟通了中国人同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联系。近代的“士”猛烈反对旧文化,但他们是从旧文化中走出来的,古代大同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潮有共通之处,因此,制度的选择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实践,实现最优选择。这些精神的背后是家国情怀的内核,值得当代高中生学习。
小结: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奔流不息,但留给人类的思考永不停息,通过对近代中国的分析源流,逐渐认清时代的潮流与当代的选择和责任,才能更加的爱国、爱党、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蒋廷黻武汉出版社2012.4
[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
[3]《走自己的路,坚定制度自信》蔡韵
作者简介:王丽敏(1983.10.2-),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人,2007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现任教于农安县实验中学。
(农安县实验中学)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国近代史;实践思考
前言:
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包涵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伟大的的智慧和力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学习历史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坚定信念,不断学习、了解党的历史、珍惜中国成就、总结改革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反思和自省,就能始终走在的正确方向上,“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在历史事实判断的基础上,与人文情怀或“三观”相统一的过程。家国情怀素养要深入人心,成为学生认知生命、发展自我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以教学设计为纲要,以教学过程为途径,以教学评价为引导,以教学实践为平台,实现历史教学全过程渗透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牢牢抓住家国情怀素养,以家国情怀素养来统领教学,既是对其他四大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彰显,又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同时使历史教学更富有人文情怀。
一、加强提升学生自我感知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温情与理性的人生观。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快节奏饮食不节,晚睡早起缺乏运动,导致学生的生活作息紊乱,学生中有抑郁焦虑者,不堪忍受学习压力自杀者,而高中生承担着国家的未来。和平的今天不需要青少年们抛头颅撒热血,但是国家需要每一个成为更好的个体,成为每一个更好的自己就是爱国,就是在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学生从历史中又应该学到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是西方哲学最高的境界。认识自己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质疑、反思的过程。因此,正确认识个人性格和价值观形成,这在整个高中学习中尤为重要。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保障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得到实现。家国情怀这一价值判断,要么是隐性的要么是显性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经历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经历被冷落、被同僚挤兑。邓小平的一生起起落落,这些人物都经历挫折与坎坷,最终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通过人物传记讲解或阅读,使学生认清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任何问题终将会过去,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责任就是人生的意义,历史给提供了经历苦难后的灿烂参照。
二、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操
当前,高中历史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历史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提高认识,激发热情,家国情怀教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因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和本质上具有共性,所以“爱国”是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指南,家国情怀只有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得到保障与实现。例如在抗日战争教学过程中,从民族发展的家国情怀层面去开展教学,而仅仅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几大方面去论述又显得单薄无力,抗日战争的讲解可以从杨靖宇的东北抗联、马占山的抗日事件、四行仓库讲起,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和故事,记录了在身边的历史。使历史读起来离的很近,一寸山河一寸血,同命运共呼吸,国家的每一个命运都是与个人紧密相连的。通过给出史料,不断的提问,使学生换位思考,形成客观理性的历史观,提升学生人文情怀认识,这一历史教学的过程,是理法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家国情怀渗透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讨论,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历史价值就会有更深刻、更全面、更富有科学理性精神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青少年的培养有着更为深刻和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家国情怀是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对国家而言,家国情怀是各族人民共同对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所体现的高尚的理想追求。家国情怀更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表现出的高度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意识,以及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把家国情怀教育与厚重的历史相结合,不仅能够鼓舞士气,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还能够使学生凝聚起力量,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發,树立远大志向,承载起未来的希望。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积累和历史教训的借鉴,从多情感维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格局。家国情怀教育作为历史文化与发展进程的对接点和融合面,在历史教学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从新的历史视角出发,使历史教育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坚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历史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一个国家道路的选择关乎着长治久安,制度自信是今天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提。如今,我国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的攻击和台独分子的分裂行径,制度自信关乎着国家前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而那一个个正青春的年轻人,是国家的守护者,民族的脊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发展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在民族自豪感的驱使下对祖国与民族的发展前景保持乐心态,并成为建设祖国的一分子。由此可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应当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国近代有许多历史人物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与发展,在中国近代史教学时,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党史等典型事件,在讲解这些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例如,近代除了屈辱,还有抗争和探索。1915年以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诸多的主义此起彼伏,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在中国农民比工人阶级受苦更深,工人阶级虽然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随着工人阶级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最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领导下是克服了这一特点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的选择提供了成功的小规模的试验。”例如,在近代动荡的中国,各种主义盛行,每一种主义都吸引过心中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呢?笔者认为正是要深刻的理解好这个问题,才能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信仰。古代的大同思想是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思想基础,沟通了中国人同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联系。近代的“士”猛烈反对旧文化,但他们是从旧文化中走出来的,古代大同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潮有共通之处,因此,制度的选择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实践,实现最优选择。这些精神的背后是家国情怀的内核,值得当代高中生学习。
小结: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奔流不息,但留给人类的思考永不停息,通过对近代中国的分析源流,逐渐认清时代的潮流与当代的选择和责任,才能更加的爱国、爱党、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蒋廷黻武汉出版社2012.4
[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
[3]《走自己的路,坚定制度自信》蔡韵
作者简介:王丽敏(1983.10.2-),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人,2007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现任教于农安县实验中学。
(农安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