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在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位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位置,对提升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贡献份额最大、所占比例最高,是直接关系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奠基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巩固和促进江苏义务教育的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江苏义务教育,是我们回应新时代需求的重要任务。
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
从2012年开始,江苏把义务教育纳入省政府公布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从2013年开始对全省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已连续监测四年。据2016年度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报告提供的相关数据,我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普及程度的角度看,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3年开始监测到2016年连续4年达到100%,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普及程度和水平最高、也是最稳定的;从机会均等的角度看,残疾儿童少年接受15年免费教育的比例从2013年的90%达到2016年的99.45%,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从2013年以来,持续保持在85.00%以上,在江苏采取了更为公平的相关政策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涌入的背景下,实属不易;困难学生受帮扶比例从2013年的83.4%提高到2016年综合的97.5%(家庭困难和身心困难);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条件均衡化的比例从2013年的89.0%到2016年的100%,其中教师合理流动的比例从2013年的13.89%(不足15%的规定)到2016年的16.64%;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全省“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为97.2%,超过目标值95%;“学业合格率”实现程度达到97.2%,其中“小学学业合格率”达到99.1%,明显高于目标值95%,“初中学业合格率”达到93.7%,接近目标值95%。上述指标共同表明,江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全面”和“不充分”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江苏义务教育发展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从不充分到充分、从不全面到全面的转变,就应认真分析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问题主要有:
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学校较往年有很大增长,但到2016年也仅达到55.9%。随着近年来小学适龄人口不断增长,新建学校大规模出现,这一比例还有可能下降。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集团化办学、委托制办学、大校区制、学校联盟等,依然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美好生活需求。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据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所提供的数据,江苏中小学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均较高,但付出的成本也大,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面临中考,学生心理生理压力很大。2016年的监测数据表明,中小学生负担满意度指数比2015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说明负担还在进一步加重。
培养模式改革成效不够明显。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点,核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效不大。2016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在启发、探究、合作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上,农村与城镇相差18个百分点。
大规模学校、班额现象严重。从学校规模的角度看,2016年的监测数据表明,达到适度规模的小学为72.2%,初中为87.3%;达到适度班额的小学为59.9%,初中为77.4%。近年来,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井喷式地涌进苏南各地,使得早已达标的苏南小学、初中重现大规模办学和大规模班额问题。
全面保障面临新问题。全面保障义务教育的供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江苏各级政府全力保障、做得较好的工作。但受经济转型的影响,2016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一指标,有两个地级市、15个县(市、区)未达标,同时我省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事业费在全国的排名也有下降。由于部分县区、部分乡镇小学女教师生休产假人数普遍增加,导致近年小学教师缺额严重,代课现象重现;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初中教师老化严重。
进入新时代、满足新需求,需要直面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巩固现有成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各项改革。这既是支撑江苏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新时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推动义务教育更好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江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育现代化工程,本世纪初将教育现代化作为江苏教育发展重点工作,到2011年左右基本完成了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估验收,2012年启动省域层面的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中的重要领域和阶段,约有18项左右的指标和监测点进入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对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全力办好义务教育的坚定决心。
新时代需要有新作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進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而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应有新内涵、新品质、新境界。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尽可能减少和缩小区域、城乡位置不同,条件、生源、师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要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优质程度,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从规模到效益的转变,真正办出学校的特色、品质、文化。对江苏的学校而言,全面达到办学标准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质量”概念中具有的“内涵”“特色”和“文化”的更高标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教好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一所学校都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江苏的学生而言,不仅要达到学业水平的质量(目前已经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要达到身心健康的质量;不仅要达到“智育”的较高水准,而且要有文化、有涵养、有道德;不仅要能够走出国门,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的人,而且应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的“有根”“有魂”的人;不仅应教好每一个生活、身心发展困难的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而且应教好每一个天资聪颖的天才儿童,绝不能把后者教为庸才和蠢才。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每一所学校都要更好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网络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彻底改变“多慢差费”“投入高、效益低”“拼时间、拼体力”的培养方式,建立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建立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成长的学习文化和教学文化。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要建立全面保障义务教育提高水平和质量的机制,把教育投入的重點和资源有效配置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内涵、品位和质量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要有效增强义务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的活力和动力,使社会各界能够也愿意关心、支持、助力本地区、本社区的义务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学校专业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责任机制;要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和教师待遇,建立留守乡村教师和终身从教义务教育教师的激励、奖励制度,建立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考核、晋级制度等。
(作者系国家督学、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如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刊特邀几位教育局长和专家一起探讨。
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
从2012年开始,江苏把义务教育纳入省政府公布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从2013年开始对全省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已连续监测四年。据2016年度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报告提供的相关数据,我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普及程度的角度看,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3年开始监测到2016年连续4年达到100%,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普及程度和水平最高、也是最稳定的;从机会均等的角度看,残疾儿童少年接受15年免费教育的比例从2013年的90%达到2016年的99.45%,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从2013年以来,持续保持在85.00%以上,在江苏采取了更为公平的相关政策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涌入的背景下,实属不易;困难学生受帮扶比例从2013年的83.4%提高到2016年综合的97.5%(家庭困难和身心困难);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条件均衡化的比例从2013年的89.0%到2016年的100%,其中教师合理流动的比例从2013年的13.89%(不足15%的规定)到2016年的16.64%;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全省“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为97.2%,超过目标值95%;“学业合格率”实现程度达到97.2%,其中“小学学业合格率”达到99.1%,明显高于目标值95%,“初中学业合格率”达到93.7%,接近目标值95%。上述指标共同表明,江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全面”和“不充分”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江苏义务教育发展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从不充分到充分、从不全面到全面的转变,就应认真分析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问题主要有:
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学校较往年有很大增长,但到2016年也仅达到55.9%。随着近年来小学适龄人口不断增长,新建学校大规模出现,这一比例还有可能下降。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集团化办学、委托制办学、大校区制、学校联盟等,依然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美好生活需求。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据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所提供的数据,江苏中小学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均较高,但付出的成本也大,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面临中考,学生心理生理压力很大。2016年的监测数据表明,中小学生负担满意度指数比2015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说明负担还在进一步加重。
培养模式改革成效不够明显。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点,核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效不大。2016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在启发、探究、合作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上,农村与城镇相差18个百分点。
大规模学校、班额现象严重。从学校规模的角度看,2016年的监测数据表明,达到适度规模的小学为72.2%,初中为87.3%;达到适度班额的小学为59.9%,初中为77.4%。近年来,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井喷式地涌进苏南各地,使得早已达标的苏南小学、初中重现大规模办学和大规模班额问题。
全面保障面临新问题。全面保障义务教育的供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江苏各级政府全力保障、做得较好的工作。但受经济转型的影响,2016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一指标,有两个地级市、15个县(市、区)未达标,同时我省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事业费在全国的排名也有下降。由于部分县区、部分乡镇小学女教师生休产假人数普遍增加,导致近年小学教师缺额严重,代课现象重现;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初中教师老化严重。
进入新时代、满足新需求,需要直面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巩固现有成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各项改革。这既是支撑江苏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新时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推动义务教育更好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江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育现代化工程,本世纪初将教育现代化作为江苏教育发展重点工作,到2011年左右基本完成了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估验收,2012年启动省域层面的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中的重要领域和阶段,约有18项左右的指标和监测点进入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对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全力办好义务教育的坚定决心。
新时代需要有新作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進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而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应有新内涵、新品质、新境界。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尽可能减少和缩小区域、城乡位置不同,条件、生源、师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要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优质程度,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从规模到效益的转变,真正办出学校的特色、品质、文化。对江苏的学校而言,全面达到办学标准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质量”概念中具有的“内涵”“特色”和“文化”的更高标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教好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一所学校都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江苏的学生而言,不仅要达到学业水平的质量(目前已经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要达到身心健康的质量;不仅要达到“智育”的较高水准,而且要有文化、有涵养、有道德;不仅要能够走出国门,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的人,而且应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的“有根”“有魂”的人;不仅应教好每一个生活、身心发展困难的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而且应教好每一个天资聪颖的天才儿童,绝不能把后者教为庸才和蠢才。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每一所学校都要更好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网络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彻底改变“多慢差费”“投入高、效益低”“拼时间、拼体力”的培养方式,建立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建立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成长的学习文化和教学文化。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要建立全面保障义务教育提高水平和质量的机制,把教育投入的重點和资源有效配置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内涵、品位和质量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要有效增强义务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的活力和动力,使社会各界能够也愿意关心、支持、助力本地区、本社区的义务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学校专业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责任机制;要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和教师待遇,建立留守乡村教师和终身从教义务教育教师的激励、奖励制度,建立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考核、晋级制度等。
(作者系国家督学、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如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刊特邀几位教育局长和专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