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这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自主探究,即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问题发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小学语文而言,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小到字词、标点,大到篇章结构,随处都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几个怎么样,即“在无疑处须教有疑,在有疑处须教无疑。”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思维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探究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有熟悉感,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3.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学生们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游戏中复习知识,不需要教师的提示,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快乐的学习;4.让学生在实践中有兴趣地学习。
二、自主探究阅读
阅读是对读物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一个循环反复,加深理解的过程。读一篇文章总是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的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表达作用。认读文字符号、理解词句语段,鉴赏并吸收有益成分,这就是阅读的“序”。
1、通过运用字典、词典提高认读能力,渗透自主探究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词典及其他工具书让学生自主地学会检字、读准字音、分辨字词典上的解释与技能,形成习惯。
2、揣摩词语,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值得揣摩玩味的词主要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揣摩它们,既要认识其好,更要认识其好在哪里。
3、品味语言,灌注自主探究的精神。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由内容到形式,细读精思,通过分析、比较、琢磨、领悟、吸收,透彻了解语言文字的情味,领会作者的意趣,把握其表达作用。
三、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手来操作的不足。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
四、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2.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探究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因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流,放弃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加强教学评估。
3.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俞峰.试论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J].教学月刊,2006(2).
[2]孙志璞.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3]奚定华.研究型课程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1999(12)
[4]曹冬仙.自主探究主动发展[J].教学月刊,2002(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自主探究,即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问题发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小学语文而言,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小到字词、标点,大到篇章结构,随处都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几个怎么样,即“在无疑处须教有疑,在有疑处须教无疑。”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思维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探究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有熟悉感,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3.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学生们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游戏中复习知识,不需要教师的提示,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快乐的学习;4.让学生在实践中有兴趣地学习。
二、自主探究阅读
阅读是对读物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一个循环反复,加深理解的过程。读一篇文章总是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的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表达作用。认读文字符号、理解词句语段,鉴赏并吸收有益成分,这就是阅读的“序”。
1、通过运用字典、词典提高认读能力,渗透自主探究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词典及其他工具书让学生自主地学会检字、读准字音、分辨字词典上的解释与技能,形成习惯。
2、揣摩词语,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值得揣摩玩味的词主要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揣摩它们,既要认识其好,更要认识其好在哪里。
3、品味语言,灌注自主探究的精神。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由内容到形式,细读精思,通过分析、比较、琢磨、领悟、吸收,透彻了解语言文字的情味,领会作者的意趣,把握其表达作用。
三、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手来操作的不足。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
四、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2.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探究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因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流,放弃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加强教学评估。
3.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俞峰.试论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J].教学月刊,2006(2).
[2]孙志璞.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3]奚定华.研究型课程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1999(12)
[4]曹冬仙.自主探究主动发展[J].教学月刊,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