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青岛早期的六大纱厂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纺织业一直有着“上青天”的说法。“上青天”是对中国当时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美称。这是青岛纺织业的荣誉,也是青岛早期的城市名片,多少年来青岛人一直以此为自豪。
  然而,青岛早期纺织业规模化的形成却源自于日本军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经济掠夺。一战时期的日本重工业并不发达,以纺织业为支柱的轻工业占据了日本的主导。日本军帝国主义占领青岛后,利用在青岛的特权,本着“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原则,大力发展经济掠夺型企业,做为他们的支柱型产业——纺织业,便成为了当时发展的首选。
  
  建厂之初,日商均做了周密的谋划。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用棉大国,而中国的民族纺织业几乎仍以手工作坊为主,机器生产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加之欧战蔓延,国外进口大幅下减,中国棉纺市场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
  青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令日商垂涎已久。在青岛从事纺织业,如果单一依靠原料进口成本较高,很难形成高利润。山东是著名的产棉大省,加之依托胶济铁路的便利,使原料输入的成本大为降低,但是,山东原棉存在着纤维短而粗需与上海等地原棉及进口的美国棉混用的问题,青岛便利的港口运输使得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日商凭借日本军帝国主义赋予的种种特权,同时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贱价的土地,建起了一座座如同血吸虫般的工厂。仅1916年至1922年期间,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日商蚕丝株式会社、大日本纺织公司、钟渊纺织株式会社等六大会社(公司),分别在青岛四方、台东、沧口等地建立了内外棉纱厂、铃木丝厂、大康纱厂、钟渊纱厂、宝来纱厂、隆兴纱厂和富士纱厂。至1921年10月,日商在青岛设立的六大纱厂,共有纱锭239560枚,大康纱厂、钟渊纱厂两家拥有织布机1021台。
  1917年底,日资大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又称内外棉纱厂第六工厂)第一期工程在四方投产,纱锭2万枚。如果不是以建厂(建厂最早的是民族工业华新纱厂)而是以投产时间算,这即是青岛历史上首家棉纺织企业——后来的青岛第二棉纺织厂——俗称国棉二厂。
  1919年4月,日本“大纺绩株式会社”社长菊池恭三一行受日本驻青岛警备司令部经济科的邀请,来青岛考察并筹备建厂。他们在详细调查后,选定了青岛四方河口的海滩一带做为建厂厂址。同年11月,大康纱厂第一厂开始兴建,1921年10月,这座拥有两万纱锭的第一厂才正式开工投产。1922年9月大康纱厂第二(纺纱)工厂建成投产,新增两万两千纱锭。1924年秋,大康纱厂在拥有了两个纺纱工厂后,开始兴建第三(织布)工厂。大康纱厂的主要产品为“章鱼”牌10支纱,“金货”牌16支纱、“宫女”牌20支纱等。至1925年,大康纱厂已经拥有五千多名工人,成为当时青岛最大的纱厂一后来的青岛第一棉纺织厂。
  钟渊纱厂始建于1921年,1923年4月开工投产。由“日本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在青岛开设。该厂建于旧时沧口街南侧,因地势较高,俗称“南山”,西临大海,靠近胶济铁路。初建时占地9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投资1500万银元。经理为神崎昌太,有日本职员143名,雇用中国工人3400人,还招收练习生200余人,分5批去日本神户、大阪等地纺织厂实习。初建时有纱锭42240枚、织布机865台,年产棉纱96万件、棉布684万匹。钟渊纱厂即后来的青岛第六棉纺织厂。
  1921年,设在日本东京的“日本富士瓦斯纺绩株式会社”在青岛沧口的营子村选址,投资4550万日元,占地44万平方米,建了富士纱厂,全名是“日本富士瓦斯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富士纱厂初建时,开工时有日本职员26名,中国工人850名,纱锭31360枚,年产棉纱近3万件,商标为“五彩星”牌。到了1932年,富士纱厂又设织布场,有织布机480台,工人总数为1600人。这就是后来青岛人众所周知的国棉七厂的前身。
  宝来纱厂的日本名称为“日本长崎纺绩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总厂设在日本长崎市。1923年11月在青岛沧口区永平路2号建立分厂,占地5.61万坪。雇佣日本职员45名,中国工人1200名。该厂机器设备只有纱锭2万枚,年产棉纱1.44万件。有日本职员50人,中国工人1700名,占地共13.55万坪,有纱锭3.6万枚,织布机400台,年产棉纱2.4万件,棉布30万匹。宝来纱厂与我国华新纱厂毗邻,仅有一墙之隔,1938年1月青岛沦陷后,宝来纱厂强购了华新纱厂,由日本合并经营。因此,宝来纱厂成为后来青岛国棉九厂的一部分。
  
  隆兴纱厂的全称是“日清纺绩株式会社”,其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市,辖有6个工厂,其中5个在日本。该厂始建于1921年10月,于1923年4月开工投产。初建时占地19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资本金2700万日元。有日本职员28名,中国工人1073名。该厂初建时有纱锭26360枚,年产棉纱20400件,商标为“宝船”牌。到1937年时,纱锭增至90980枚,并有织布机1472台,棉布商标为“桃”牌。1937年12月18日,国民党军队将该厂炸毁。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重修隆兴纱厂。有日本职员40名,中国工人2000名。机器设备有纱锭44000枚、织布机500台,年产棉纱31000件、棉布50万匹。即后来的青岛第三棉纺织厂。
  
  责任编辑 张 岩
其他文献
有人说,在法兰西文明中,有四个名称的知名度最高、地位最突出:埃菲尔铁塔、戴高乐总统、卡丹服装和马克西姆餐厅。这其中,皮尔·卡丹一人竟然占了两项:服装和餐厅。这就是说,卡丹成了法兰西文化的突出象征。     其实,皮尔·卡丹并非法国人,他1922年7月2日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近郊的一个商人家庭。父母都是意大利人,以种植葡萄为生。  卡丹出生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遍及意大利。大战毁掉了他父亲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