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节气去生活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6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有多重要?事实是,曾经很重要。对于父辈们来说,不仅是人人传唱的“顺口溜”,更是岁时节日里的盼头。只有在一定的节气里,才能吃到饺子、面食,成为物资贫乏时代里的重要仪式。
  但到了今天,慢生活一去不返,我们往往忘却了感应自然、顺应四时的生活技艺。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如今又会有谁在意?
  实际上,节气绝不仅仅是利用动物、植物活动“指示”时间那么简单,它从深层折射出中国人“生活的艺术”。它时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语境,用“仰观俯察”的艺术思维,“观物取象”的归纳智慧,建构了多情的意象世界。
  因此一部分年轻人依然怀着对二十四节气的热爱,用画笔、用相机、用一粒种子留住节气里的慢生活,重建诗意,重寻美好记忆,培养细腻感知。对于个体来说,这比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更有意义。

节气是一种故乡的情怀


  出镜人:林帝浣,中山大学教师、人文摄影师、画家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林帝浣的二十四节气国画作品,被国家相关部门挑选作为申遗推介宣传的材料之一。
  说到林帝浣这个名字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提到小林,相信不少热爱摄影的网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的画作和照片一度在网络上“刷屏”。
  上大学之前,林帝浣一直生活在他的老家广东湛江吴阳,这是一个一年四季空气里都充满海鲜味的地方。过年就是拜神、祭祖、放鞭炮、吃海鲜,那个时候,鞭炮可以从除夕到大年初一持续放一整天,没有大雪,也一定要有气氛,要热闹。
  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在中山大学实验教学中心任教。在工作之余,他的爱好非常丰富,从中学时就开始的水墨画没有丢下,他还爱上了摄影和旅行,宣称要成为“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在旅途中,他最喜欢记录的是像故乡一样缓慢的生活场景和事物,立春时节的花、古镇的雨水、惊蛰草丛中跳出来的虫子、草原上一场缓缓飘落的小雪……在广大的乡村,二十四节气并没有消逝,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在细微地调整着、影响着。除了十几万张照片,林帝浣也用国画的方式画出了心目中的二十四节气。后来,这些照片和国画组成了《时光映画》一书,让都市里匆匆忙忙的人们看到了传统和美,看到了慢和禅意。
  林帝浣说,《时光映画》中的二十四节气只是一个载体。其实他只是想记下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细节,正是对这些细节的回忆,组成了我们或许平淡却丰富的一生。虽然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城里人早已不再问津,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等习惯也渐渐变为残存的符号象征。也许有些人认为,节气、时令与习俗不过只是形式。然而,这却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含着“不时,不食”的饮食观,顺应四时的养生观。在林帝浣看来,二十四节气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最美呈现,古人通过不断感应、变化、调适和效仿,获得了精准的秩序感。反之,丧失观察“物候”的兴趣,颠覆时序的作息,无异于自绝与自然的联系。
  在广州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林帝浣已把这个城市当作了第二故乡,他的生活里早已融入“广州式”的二十四节气。受岭南文化熏陶长大的林帝浣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注意食疗传统,夏天和冬天食物都有讲究。他喜欢逛菜市场,丰富多彩的时令蔬菜和海鲜,就是每个节气最直接的体现。
  在广州,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是冬至,当地人叫“过冬”,跟过年一样重要。清代《吴中竹枝词》曰:“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新。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古人认为,过了此日,阴气下藏,阳气上升,大地万物“还阳”,所以万象更新,并非始于年初一,亦非由立春开始,而是冬至。人们在这天敬神明、拜祖先、备办丰盛筵席,以求来年鸿运当头,大吉大利。
  在林帝浣的心里,二十四节气早已不是一种气象现象,更是一种故乡的情怀。生活不仅是春夏秋冬,更是24个感知自然细微的时刻。这让我们相信:生活远比你想象的美好。


跟着节气过生活


  出镜人:淦克萍,台湾种籽设计总监,2012年成立节气饮食研究室,已出版《二十四分之一挑食》《跟着节气学吃酸》《台湾酿酱》等。
  小时候端午时节,淦克萍的曾祖父总在大廳门边插上避邪香草束,盛夏时奶奶总会自制清凉退火茶和令人难忘的倒地铃……父亲总是念叨着“我们要回(大陆)去”,那里有他朝思暮想的事物和土地。对于父亲的情怀,她并不懂。
  后来父亲过世,淦克萍一个人出去闯荡,走过这么多地方,她才明白:情感的积累在每个琐碎的日常,来自土地的风土人文浸润我们的生活,支撑起我们生活的底蕴。有了孩子后,她常常问自己:“他要靠什么记忆我?”
  于是淦克萍刻意带着孩子去乡间亲近土地、让他吃各种不同的食物,为他创造环境,“我让他念道禾幼儿园,那里标榜传统的诗书礼射,也过节气生活。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要理解生活。”
  在这一连串的探索中,再加上从事设计工作上的种种机遇,淦克萍找到了节气。节气是对风土的归纳与顺应,一种过日子的方式,甚而衍生至生命的态度。
  2012年创立种籽节气饮食研究事务所后,淦克萍和团队出版了一系列节气食材书。《二十四分之一挑食》《你好土,我好菜》《台湾渍:二十四节气的保存食》《跟着节气学吃酸·柠檬》目前都已经有大陆版本,插画式食谱的方式,按着节气挑选食材,按着食材特性创作菜肴,并善于运用插画与故事将节气现代化、视觉化。
  节气和风土被淦克萍视为时间和空间轴,将各种食材追根溯源,研究祖传食谱、土地植生的农法,他们常常是每天早上采集、上山下海带回作物,抢时间保留住它们的姿态,晚上团队成员间分工负责料理、手绘、文字等部分。
  将节气具象化,就成了可以带走的风土,“客制故乡礼物”是由企业提出需求,种籽设计的团队到企业地或客户发迹地访查食材,找出与风土故事的连结,再设计包装,制成企业赠礼。“在古代,一个人如果荣归故里,会开始在故乡造桥铺路,回馈乡里,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种企业责任的雏形。那何不把你最棒的故乡送给这个世界呢?今天(宏碁集团)施振荣会回到彰化鹿港去,回馈他的故乡,那他何不把在地食材当作一种伴手礼、一种企业赠礼送到世界各地去?藉由这个物产来说你故乡的故事,说好故乡的故事,不就等于把你最棒的故乡送给全世界吗?”淦克萍说。
  淦克萍还在中国内地落实她的节气生活,如今在成都兴义参与一个造镇计划,里头就包含节气生活。淦克萍也在北京实地考察,瓶瓶罐罐的“标本”堆满了工作间。节气是十分地域性的产物,一方风土养一方人,一颗野外的种子其实蕴藏的是一个地区特有的农事记忆。比如夏至时节,只有在台中地区才能吃得到麻笋,料理时撕叶、挑梗、搓洗去除苦味,用于消暑降火。中国这么大,有这么多的可能性,淦克萍想把在台湾研究出来的一些心得,放到这些地方,看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淦克萍带领着团队,不断地实验各种节气的可能性,并且试图打破地域的限制,让每个地方都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节气生活和节气文化。
  有一年,淦克萍和台湾原味、台湾好食的创办人送了四颗原生种子到意大利的“品味方舟--方舟保种计划”,各地的食物意见领袖讨论的每件事情都与“食育”有关。“我会刻意甚至做作地不断提起‘节气’的概念,因为我想让大家开始注意这件事。”淦克萍研究节气的初衷,就是想跟自然学吃饭、学呼吸、学洗涤、学回家。
其他文献
“同学们,请翻到课本第19页,看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项练习。这道练习题做什么?”  “看图写话。”  “图上有什么?”  “一朵花。”  “对,很好。现在就拿出本子和笔,开始写吧。”  “老师,我不会写。”  学生们有的在抓耳挠腮,有的在咬牙沉思。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常见?这就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课堂,不管是小学,还是大学。我们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的文字中获得,生动一点的,文字会配以图片,帮助我们理
期刊
一个人,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这是一个作家说的,含义颇深。  我想,这后一个我,其实是自己的心,自己的魂。它在暗处,不声不响,打量着那个说着、做着、悲欢着的“我”。它其实是有一把尺子一杆秤的。它怎么能没有?没有,就等于没底线。人没底线,跟动物的懵懂混沌还有啥区别?  明暗两个我,一客一主,主对客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最高的境界,是赞许,是欣赏。  《
期刊
古代教师的职业叫塾师,也称为私塾先生,他们相当于现在民办学校的老师。到了清代,塾师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那些读了一些书、没有条件参加科举,或参加科举屡遭失败的读书人;另一部分来自获得一定功名,但未能进入官场,或已做官而被革职的,或退休回乡的读书人。他们用所获知识谋生,叫“舌耕”。塾师的工资叫束脩  清代聘师教孩子,是有一定程序的,一般先要托人查访品学兼优的师资;待聘塾师也要了解一下来聘者的情
期刊
“Master”在和世界围棋冠军古力下第60局棋前,宣布自己正是曾击败李世石的“阿尔法狗”,人工智能再一次震撼世人。这位“Master”在短短一周,连续击败人类世界几乎所有的围棋高手,豪取60连胜。这个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故事,引发了全球媒体如洪水般的讨论,而这些讨论,却还只是智能科技带给人类全新生活的冰山一角。  二次元世界最近有个“大新闻”:二次元第一公主、地表人气最高的动漫歌姬初音,将代言小米!
期刊
AI医生会胜过人类医生  人类会逐渐把工作和决策交给机器和算法来完成。由此一来,被技术发展抛开的“无用的大众”将会用毒品和虚拟现实来追求所谓的幸福,而这一切不过是幻影。事实上,只有超级富豪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些新技术的成果,用智能的设计完成进化、编辑自己的基因,最终与机器融为一体。  在未来,人类也许能够迈向富足的生活;贫困或许能够得以消除;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地分享技术和市场想象力所带来的利益;我们能够
期刊
给爱的人一盏“精灵灯”  在大女儿小舞的哺乳期,每天凌晨两三点周舟都要打开刺眼的吊灯来喂奶,一家人都被折腾醒了不算,还总弄得自己喂完奶后睡意全无。  为了找到一盏好灯,她逛遍商场,翻遍网店,陆陆续续买了好几款灯,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你说不心疼钱,都是假的。可是钱哪里有自己的身体重要?好不容易才淘到一盏智能灯,号称拍打就可以调光,却要拍很多次才能有适合的亮度。最后这盏鸡肋的灯竟然还敢玩罢工。  周舟觉
期刊
反潮流手机  国外某公司推出一款Palm手机。它的分辨率仅为720P,看起来有些像iPhone X的mini版。它采用安卓系统,搭载骁龙435处理器,电池仅800m Ah,据说待机时间长达3天。1200万像素,支持人脸识别功能。 Dodow睡眠灯  法国Livlab公司推出的Dodow睡眠灯,号称只要看着它8分钟,就能进入自然放松状态,从而安心入眠。它其实是个轻型节拍器,入睡时只需将它轻触唤醒,它
期刊
当一个人把自己关进书房的时候,他的潜台词一定是这样的:不要打扰我,让我享受一段安静的时光。进书房的时候一定要敲门,这个世界那么大,就剩下一间小小书房可以容纳这颗不安定的心了……  我在很晚的时候才有了一间真正的书房。从前那时候,都是一张简单的书桌摆在卧室里或者阳台上,写东西的时候,要先自我闭关半小时,把外界的声音全部屏蔽掉之后,才能进入情境。  记得有朋友过来作客,看到我阳台上杂乱无章的写作环境,
期刊
立春吃春饼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饼则叫做咬“龙鳞”,是因春饼圆且薄的形状好似鳞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饼的习俗源于清代,饼内卷入酱肘子、猪头肉等肉食以及韭菜、萝卜、豆芽等蔬菜,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鲜香爽口。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面粉和酱肉是何等金贵,只有“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才能享受这份温馨。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春饼咱们想什么时候
期刊
热能感应阳光透明风车  新年新气象,这款热能感应阳光透明风车,让好运和幸福都围着你转。两个像天使翅膀的黑白翼风车转叶,透明真空的设计,仅需放在阳光下,风车就会自动旋转。光线越强,转动速度越快,当然,强烈光源下也可以转动。彩虹制造器  下雨天司空见惯,但彩虹的出镜率却不是很高,当你找不到彩虹在哪里时,这款彩虹发生器可以帮你愿望成真。它的原理很简单,几个彩色的LED灯,通过投射系统打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