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实用的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一、借助问题培养学生“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数学“量感”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个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的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它们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体积和体积的单位”,大家希望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体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学习体积。
生2:我想知道体积单位是什么。
生3:我想知道体积单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是不是一样的。
生4:我想知道体积单位和物体的长度有关吗。
……
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特别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吧。
教师在课堂教学刚开始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对所学习知识充满了期待。
二、通过测量培养学生“量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培养“量感”。质量单位教学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千克与克的关系和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物品帮助学生建立千克与克的概念。
师:生活中,无论是买菜还是称体重我们都会用到秤,现在大家可以提起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生1:1千克就是1000克,好重啊!
生2:我觉得还好,不是特别重。
师:每个人由于发育差异,对于同质量的物品可能有不一样的感觉,现在大家记住自己提起1 千克物品的感觉,再试着找出还有哪些物品也是1千克。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自己认为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然后利用电子秤或盘秤验证结果。
师:老师手里有一个苹果,若所有苹果的质量相等,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
生3:我猜是3个。
生4:我猜是4个。
学生使用盘秤验证得出大约4个苹果重1千克。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苹果,1千克大概是几个这样大小的苹果呢?
生5:这个苹果比刚才的小好多,我猜大约是7个吧。
学生使用盘秤验证得出大约6个苹果重1千克。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苹果大数量就少,苹果小的数量就多。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组织学生用苹果估计质量,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物品加深了对质量的理解和认识。
三、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量感”
在“量与计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形成“量感”了。
例如,教师在讲授“认识厘米”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已经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了,尺子上除了1 厘米外,还有其他的厘米数吗?
生1:我还找到了2 厘米,1厘米后面就是2 厘米,2厘米就是2 个1厘米,4厘米到2厘米也是2厘米。
生2:我找到了4 厘米,3厘米后面就是4 厘米,4厘米就是4个1厘米,4厘米到0刻度就是4厘米。
生3:我找到了12 厘米,12厘米就是12个1厘米,12厘米到0刻度就是12厘米,2厘米到12厘米的长度就是10厘米。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現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自己的哪根手指头与5厘米最接近,再用尺子进行验证。
生4:无名指长度与5厘米最接近,用尺子量后无名指正好是5厘米。
师: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长度接近10厘米的物体?
生5:墙上开关的长度大约是10厘米,老师用的粉笔大约也是10厘米……
学生通过认识尺子的刻度,更加真切地感受了长度的变化,教师再通过“估一估”“找一找”活动,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对长度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进行“量感”培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渐转变为数学“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量感”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山东省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
一、借助问题培养学生“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数学“量感”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个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的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它们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体积和体积的单位”,大家希望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体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学习体积。
生2:我想知道体积单位是什么。
生3:我想知道体积单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是不是一样的。
生4:我想知道体积单位和物体的长度有关吗。
……
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特别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吧。
教师在课堂教学刚开始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对所学习知识充满了期待。
二、通过测量培养学生“量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培养“量感”。质量单位教学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千克与克的关系和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物品帮助学生建立千克与克的概念。
师:生活中,无论是买菜还是称体重我们都会用到秤,现在大家可以提起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生1:1千克就是1000克,好重啊!
生2:我觉得还好,不是特别重。
师:每个人由于发育差异,对于同质量的物品可能有不一样的感觉,现在大家记住自己提起1 千克物品的感觉,再试着找出还有哪些物品也是1千克。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自己认为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然后利用电子秤或盘秤验证结果。
师:老师手里有一个苹果,若所有苹果的质量相等,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
生3:我猜是3个。
生4:我猜是4个。
学生使用盘秤验证得出大约4个苹果重1千克。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苹果,1千克大概是几个这样大小的苹果呢?
生5:这个苹果比刚才的小好多,我猜大约是7个吧。
学生使用盘秤验证得出大约6个苹果重1千克。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苹果大数量就少,苹果小的数量就多。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组织学生用苹果估计质量,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物品加深了对质量的理解和认识。
三、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量感”
在“量与计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形成“量感”了。
例如,教师在讲授“认识厘米”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已经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了,尺子上除了1 厘米外,还有其他的厘米数吗?
生1:我还找到了2 厘米,1厘米后面就是2 厘米,2厘米就是2 个1厘米,4厘米到2厘米也是2厘米。
生2:我找到了4 厘米,3厘米后面就是4 厘米,4厘米就是4个1厘米,4厘米到0刻度就是4厘米。
生3:我找到了12 厘米,12厘米就是12个1厘米,12厘米到0刻度就是12厘米,2厘米到12厘米的长度就是10厘米。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現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自己的哪根手指头与5厘米最接近,再用尺子进行验证。
生4:无名指长度与5厘米最接近,用尺子量后无名指正好是5厘米。
师: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长度接近10厘米的物体?
生5:墙上开关的长度大约是10厘米,老师用的粉笔大约也是10厘米……
学生通过认识尺子的刻度,更加真切地感受了长度的变化,教师再通过“估一估”“找一找”活动,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对长度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进行“量感”培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渐转变为数学“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量感”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山东省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