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内涵、指数构建与测度结果分析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中国缺乏系统度量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数评价体系.本文利用网商银行在全国1884个县(县级市、旗)的业务数据和这些县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广度、深度与质量三大维度出发,建构了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评价体系,提出了该指数评价体系各级指标得分的测度方法,测度了2017-2019年这些县域的各级指标得分,较为系统地反映了这些县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研究表明,2017-2019年中国各大地区和各省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总体提升较大,但各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服务广度和服务深度提升较大,服务质量提升相对不足;数字贷款和数字授信发展最为迅速,数字支付次之,数字理财和数字保险发展相对迟缓.总体而言,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空间巨大,应进一步加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和法规政策,提升县级政府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提高县域人口数字普惠金融素养.
其他文献
产权和生产率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而中国新一轮的农地确权为探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生自然实验.本文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FD)2015年和2017年的数据,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农地确权政策是否、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影响农地生产率.研究结论显示,农地确权会显著提高农地生产率(3.7%),且其效应存在时间异质性.对确权1年以内的农户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确权1年以上农户的农地生产率(5%).进一步的机制探究发现,稳定的产权能增加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同时加速农户的农地流转行
识别和区分家庭住房需求和资产配置受生命周期、代际和时间的不同影响,对于准确把握房地产和金融资产需求的长期趋势,推进相关市场的长效机制建设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房产在家庭资产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房产拥有率高、占比大,而其它金融资产比例较低;首套房购买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住房拥有率在40岁前后达到高点;房价对不同代际和户籍身份的家庭有不同影响,年轻人和新移民的购房支出高、房贷压力大.基于上述事实,本文构建了包含人力资本和禀赋异质性的分析住房需求决策的生命周期模型,研究发现:更好的人力资本和初始禀赋对住房拥有和
本文旨在探究电子商务独特的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能否促进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并提高消费者的溢价支付.本文基于京东商城红富士苹果的12631个实际交易数据,采用特征价格法实证分析消费者对农产品属性的溢价支付,以及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对绿色农产品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认证、满分好评、地理标志、大果、礼盒包装、京东自营等属性信息对消费者的溢价支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溢价支付有赖于电子商务独特的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如果没有视频展示和良好的声誉,即使苹果获得了绿色认证,消费者
因假定同边用户是同质的,现有双边市场文献无法解释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平台市场分层运行的现象.本文通过引入同边用户的异质性假定,把Roth提出的市场设计三个关键要素(市场稠密性、拥堵性和安全性)引入Tirole所开创的双边市场理论,为分层运行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具体地,本文刻画了一个包含同边异质性的平台用户效用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平台企业分层设计的决策模型,得出了平台企业的最优分层设计.本文发现,平台市场的最优分层设计与市场拥堵性、安全性成正相关,与市场稠密性成负相关,并且平台利润最大化时的分层数要小于社
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的问题.本文将2010-2016年村镇银行设立数据与1020家县域农信法人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和渐进性双重差分方法,对因果效应和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激励农信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重,表明村镇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此时农信机构倾向于采取“掐尖”的策略,导致涉农企业与组织的信贷可得性提升,而普通农户未从中获益;第二,设立村镇银行会增强县域金融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第二十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仍然于2020年12月19-20日在中山大学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杂志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主办,论坛主题是“新时代、新起点、新希望”.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的投稿论文430篇,其中英文论文48篇.经过两轮评审,119篇中文论文、9篇英文论文入选了本届论坛.来自国内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位经济学者齐聚一堂,就新时代如何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
期刊
2013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在精准扶贫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和2018年的农村住户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变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政策的大幅扩展使得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相比2013年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西部农村居民和脱贫县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发展相对更快,但人群之间和地区之间社会福利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农村社会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缓解相对贫困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
本文基于中国县级农业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视角,依托该政策推广的准自然实验特征,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污染性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回答了农业机械化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政策对不同污染性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滞后性.具体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显著减少了当年及下一年的地膜使用量,增加了下一年的秸秆焚烧火点数目,但对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的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
2021年4月25日,第四届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论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经济研究杂志社、教育部与科技部“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届论坛.本届论坛致力于为推进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相关研究开拓新视野、提供新方法、贡献新观点.
期刊
本文以2011年以来中国部分省份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为准自然事件,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制度改革显著促进了人均生活碳排放.机制分析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同时促进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碳排放;对于城镇而言,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和能源消费强度促进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碳排放,但未显著改善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对于农村而言,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提高居民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程度对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碳排放分别带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