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内容问题化。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以问题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情境是指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学习者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对疑难问题亟需解决的心理壮态。新课程提倡课程内容问题化,提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应是基本的策略和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1.从日常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是牢固的。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有兴趣。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的教学中,可通过展示硬挺和萎蔫的青菜设问:“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怎样使乙瓶(萎蔫的)青菜叶变得鲜嫩?”在一问一答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这样,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究,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探究的东西。
2.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学生进行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当学生观察到现象,理解了渗透作用原理之后,可创设如下问题,进一步探究知识:为什么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能否用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经过引导,使学生能很快就掌握原生质层的概念、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和吸水等知识。在学生动手实验时,能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听课,能做到有所给有所不给,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既能解决新教材课时紧的问题,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以生物科学史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科学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是创设问题情境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科学史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和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态度。
4.以当代生物科学前沿或成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当代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展现了美好的前景。选取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成果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生命科学的价值,树立为生命科学奋斗的远大理想。例如,收集并提供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些信息,提出下列问题:(1)人的单倍体基因组由哪24条双链DNA组成?为什么是这24条,而不是46条或23条?(2)这24条DNA上约有30亿对碱基,估计有4万个基因左右,基因的碱基对数目估计不超过全部碱基对的1-5%,试问平均每个基因最多含多少个碱基对?(3)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何实践意义?在学生初步具备同源染色体、中心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供这一组热点、焦点问题供学生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讨论中不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到科学工作的复杂性和艰苦性,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情境创设应与教学目标有关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得太多,大大小小的知识点都设问,核心问题就不够突出,教师的提问应该表明那些是重点。如在“色素提取与分离”的实验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突出强调了实验结果,而让学生明白如何看实验结果,看实验结果的哪些方面。象这种问题就能抓住教学目标,突出学习的重点。
2.问题情境创设应有启发性,循序渐进性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真地听、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问题过难,启而不发,问题过浅,窒息思维。人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结合思维特点创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创设要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情境创设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因此教师应恰如其分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形成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课堂氛围。
4.问题提出之后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虽然教学提问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欠缺的就是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课堂上,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答案组织出来、甚至讲出来,这无也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秋前编著:《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侨光中学)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情境是指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学习者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对疑难问题亟需解决的心理壮态。新课程提倡课程内容问题化,提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应是基本的策略和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1.从日常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是牢固的。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有兴趣。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的教学中,可通过展示硬挺和萎蔫的青菜设问:“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怎样使乙瓶(萎蔫的)青菜叶变得鲜嫩?”在一问一答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这样,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究,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探究的东西。
2.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学生进行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当学生观察到现象,理解了渗透作用原理之后,可创设如下问题,进一步探究知识:为什么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能否用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经过引导,使学生能很快就掌握原生质层的概念、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和吸水等知识。在学生动手实验时,能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听课,能做到有所给有所不给,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既能解决新教材课时紧的问题,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以生物科学史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科学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是创设问题情境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科学史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和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态度。
4.以当代生物科学前沿或成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当代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展现了美好的前景。选取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成果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生命科学的价值,树立为生命科学奋斗的远大理想。例如,收集并提供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些信息,提出下列问题:(1)人的单倍体基因组由哪24条双链DNA组成?为什么是这24条,而不是46条或23条?(2)这24条DNA上约有30亿对碱基,估计有4万个基因左右,基因的碱基对数目估计不超过全部碱基对的1-5%,试问平均每个基因最多含多少个碱基对?(3)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何实践意义?在学生初步具备同源染色体、中心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供这一组热点、焦点问题供学生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讨论中不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到科学工作的复杂性和艰苦性,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情境创设应与教学目标有关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得太多,大大小小的知识点都设问,核心问题就不够突出,教师的提问应该表明那些是重点。如在“色素提取与分离”的实验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突出强调了实验结果,而让学生明白如何看实验结果,看实验结果的哪些方面。象这种问题就能抓住教学目标,突出学习的重点。
2.问题情境创设应有启发性,循序渐进性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真地听、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问题过难,启而不发,问题过浅,窒息思维。人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结合思维特点创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创设要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情境创设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因此教师应恰如其分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形成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课堂氛围。
4.问题提出之后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虽然教学提问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欠缺的就是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课堂上,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答案组织出来、甚至讲出来,这无也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秋前编著:《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侨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