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言中的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最早是由英籍匈牙利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波兰尼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图表、语言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或言明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后者称为默会知识或非言明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我们所知道的要多于我们能言传或交流的”,这一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的事实表明默会知识的存在,个人知识不可能充分完全表达,因为它扎根在个人经验中(Horvath et al.,1999)。严格地说,它是由于逻辑理由而不能用言辞手段来充分表达的知识。在婴儿学习语言之前,他的认识是一种默会的认识,“在语言拓展人类的智力,使之大大地超越纯粹默会领域时,语言逻辑本身和语言的运用方式都是默会的”。首先,语言的运用像理解和赋意的活动一样,是认识者默会能力的运用,它是程序性的、工具性的和实践性的。其次,它是难以言传的,没有规定性的。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它是指一个人不经意获得的难以具体述说的适应和改造环境所需要的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言,默会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默会知识已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展开研究,而把默会知识运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甚少,只是有些语言学家探讨了内隐知识或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并且把它当做与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认为内隐知识和明确知识可以相互转化。内隐知识是指通过自主习得而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内隐知识和默会知识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在认识论意义上默会知识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二、二语习得默会知识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二语习得中的自我知识、任务知识和语言交际知识都是默会知识表现形式。
自我知识是与人相处、自我组织学习、规划学习目标、克服困难、知道如何获得别人帮助和处理日常学习问题的知识。默会是一种领悟力或洞察力,一种睿智,是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二语习得者的自我默会表现在语言输入输出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手势、表情、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丰富的语境的理解和赋意来达到,通过言说来具体运用特定的语言知识来实现。因为默会知识的本质是获得包括领悟、整合能力和可供领悟、整合对象两方面的因素。在二语习得中,领悟、整合的对象是目的语材料,二语习得者接受语言的第一步是目的语的输入,即接受目的语的对象,然后通过默会来达到目的语的整合,达到输出——语言运用的目的。语言输出是语言运用的一种主要方式,领悟和整合仍是目的语默会性特征的中心。无论图式理论还是Ellis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四种知识”,都关注到领悟和整合之于输出的重要性。Bartlett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对过去记忆的组织”。Carrell则把图式分为两类: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是学习者对世界的知识和经验,形式图式则指学习者对篇章结构的知识。Ellis二语习得理论也分析了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具备的4种知识:(1)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加以利用的母语知识;(2)帮助他们理解二语输入材料中的关于世界的总体知识;(3)已经掌握的,能帮助他们有效运用二语知识的交际策略;(4)帮助学习者学习任何一种特定语言的一般知识。因此,自我的默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镶嵌在实践活动中,是情境性的、个别化的和一种心灵的默会,能在人类各个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自我知识是靠感悟或洞察和睿智来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在二语习得中获得深刻记忆、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它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中,靠领悟和整合增强个人审时度势的能力、预测能力和瞻前能力。默会知识使二语习得者自觉地制定和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克服学习困难,寻找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激励二语习得者,保持学习的内在动力,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适合自身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学习。因此,自我的默会能力具有先天的禀赋性,但更重要的是靠后天培养和养成。
任务知识指二语习得者通过“任务”的手段,在语言实际交际中学会表达思想,在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语言形式并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它通过让学习者完成语言任务的模式,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这是一种强势的交际理论的体现,它强调“在用中学”而不是交际法所强调的“学以致用”。任务知识的默会表现在完成二语任务中采用的正确方法,进行认知的理解、思考以及所进行的社会交互活动,表现在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完成二语任务。如就“过程写作”而言,“写”是重要的二语技能之一,写作是一个循环式心理认知过程、思维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二语习得者在写作中必须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认知、交互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渐进地掌握这一技能。过程写作目的是训练二语习得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各种策略和方法完成写作,要求把评估、选择、结合、润饰或补充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逻辑思维和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经历(experience)或置身于语言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只是训练(training),它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通过学习者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对文章立意、结构及语言的有意学习。外语的掌握不只是通过学习语言本身来获得。任务是在过程中掌握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是通过吸收、消化、内化、输出等几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获得的。任务知识的目的是把二语习得者的实际生活需求及活动作为学习经历,通过理解性输入与信息加工获得有关任务的知识,获得论说或辩论能力,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交际是在人们社会劳动和生产中产生的,它建立在语言功能和意念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言语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强加给全体成员的规约。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作为人们互相了解的工具,它从不属于这种语言的个人。而言语是个人的现象或活动。个人通过言语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使用语言工具来实现交际的目的。威尔森认为外语教学要在话语中培养出交际能力。语言交际强调学习者用语言理解和表达思想,语言过程的思维与阐述充满了默会的认知理念。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设计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进行有意义的合乎情理的交际训练,这其中包含了学习者的自觉认识作用,融入了默会能力和技巧。在外语交际实践中,二语习得者需要逼真的语言交往默会和逼真的语言交往默会技巧,自觉创设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通过感知或顿悟去体会或观察外国人实际运用语言的各种情境,体会外国人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因素。如肢体动作(body-language)、面部表情、眼神交往、口的发音、嘴唇的嚅动与心的交流(eye-contact)等,去寻找外国与中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复述所有听到的语言,而是从接触到的语言素材里选择具体的语言结构,有规律地使用与本族语言说话者有显著区别的语言。这些有毛病的语言形式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Felix.S & A.Hahn)。”语言交际包含的是一种从语言交往的各个细节到关注个人目标实现的整合过程。
三、二语习得默会知识的获取途径
在获取默会知识方面,斯腾伯格提出了3种有效的途径:“(1)选择性地进行信息解码,即吸收与自己的目标最相关的信息;(2)选择性地进行信息组合,即把零碎的信息整合到一个有意义的信息流之中;(3)选择性地进行信息比较,即利用过去的信息来理解当前的信息。”这三种途径可借鉴于二语习得中。
第一,在浩如烟海的外语学习资料中,二语习得者要学会有目的地选择适合时代和学习者特点的外语资料作为教材内容或学习内容,通过理解性的输入、加工、吸取(消化)、内化和输出的过程,建构与自己目标相关的知识,达到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把知识融会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第二,语言知识是通过认知、理解、加工和建构途径获取的,是靠点滴积累的,因为知识经历了整合到分化,又从分化到整合的过程。二语习得者要学会有选择性地把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组合加工,把每一学科的知识,如哲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等融入语言知识学习中,并通过加工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易理解的知识,使学生便于掌握。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学习者的知识大多是教师讲授或书本描述的明确知识,而许多课外或书本以外的默会知识还需要与过去的经验和实践结合起来,化为自己可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学会外语资料甄别与信息判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学会利用前人的语言理论知识来比较和理解现代语言知识,是二语习得与语言学习的重要默会技巧。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因特网及校园宽带网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信息资料,同时也把世界信息垃圾带进校园,不良的、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着校园。如何在选择信息资料中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我用,是二语习得者应思考和学会默会的。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在读博士生)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张茂林)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最早是由英籍匈牙利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波兰尼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图表、语言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或言明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后者称为默会知识或非言明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我们所知道的要多于我们能言传或交流的”,这一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的事实表明默会知识的存在,个人知识不可能充分完全表达,因为它扎根在个人经验中(Horvath et al.,1999)。严格地说,它是由于逻辑理由而不能用言辞手段来充分表达的知识。在婴儿学习语言之前,他的认识是一种默会的认识,“在语言拓展人类的智力,使之大大地超越纯粹默会领域时,语言逻辑本身和语言的运用方式都是默会的”。首先,语言的运用像理解和赋意的活动一样,是认识者默会能力的运用,它是程序性的、工具性的和实践性的。其次,它是难以言传的,没有规定性的。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它是指一个人不经意获得的难以具体述说的适应和改造环境所需要的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言,默会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默会知识已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展开研究,而把默会知识运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甚少,只是有些语言学家探讨了内隐知识或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并且把它当做与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认为内隐知识和明确知识可以相互转化。内隐知识是指通过自主习得而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内隐知识和默会知识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在认识论意义上默会知识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二、二语习得默会知识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二语习得中的自我知识、任务知识和语言交际知识都是默会知识表现形式。
自我知识是与人相处、自我组织学习、规划学习目标、克服困难、知道如何获得别人帮助和处理日常学习问题的知识。默会是一种领悟力或洞察力,一种睿智,是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二语习得者的自我默会表现在语言输入输出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手势、表情、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丰富的语境的理解和赋意来达到,通过言说来具体运用特定的语言知识来实现。因为默会知识的本质是获得包括领悟、整合能力和可供领悟、整合对象两方面的因素。在二语习得中,领悟、整合的对象是目的语材料,二语习得者接受语言的第一步是目的语的输入,即接受目的语的对象,然后通过默会来达到目的语的整合,达到输出——语言运用的目的。语言输出是语言运用的一种主要方式,领悟和整合仍是目的语默会性特征的中心。无论图式理论还是Ellis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四种知识”,都关注到领悟和整合之于输出的重要性。Bartlett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对过去记忆的组织”。Carrell则把图式分为两类: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是学习者对世界的知识和经验,形式图式则指学习者对篇章结构的知识。Ellis二语习得理论也分析了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具备的4种知识:(1)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加以利用的母语知识;(2)帮助他们理解二语输入材料中的关于世界的总体知识;(3)已经掌握的,能帮助他们有效运用二语知识的交际策略;(4)帮助学习者学习任何一种特定语言的一般知识。因此,自我的默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镶嵌在实践活动中,是情境性的、个别化的和一种心灵的默会,能在人类各个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自我知识是靠感悟或洞察和睿智来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在二语习得中获得深刻记忆、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它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中,靠领悟和整合增强个人审时度势的能力、预测能力和瞻前能力。默会知识使二语习得者自觉地制定和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克服学习困难,寻找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激励二语习得者,保持学习的内在动力,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适合自身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学习。因此,自我的默会能力具有先天的禀赋性,但更重要的是靠后天培养和养成。
任务知识指二语习得者通过“任务”的手段,在语言实际交际中学会表达思想,在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语言形式并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它通过让学习者完成语言任务的模式,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这是一种强势的交际理论的体现,它强调“在用中学”而不是交际法所强调的“学以致用”。任务知识的默会表现在完成二语任务中采用的正确方法,进行认知的理解、思考以及所进行的社会交互活动,表现在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完成二语任务。如就“过程写作”而言,“写”是重要的二语技能之一,写作是一个循环式心理认知过程、思维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二语习得者在写作中必须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认知、交互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渐进地掌握这一技能。过程写作目的是训练二语习得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各种策略和方法完成写作,要求把评估、选择、结合、润饰或补充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逻辑思维和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经历(experience)或置身于语言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只是训练(training),它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通过学习者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对文章立意、结构及语言的有意学习。外语的掌握不只是通过学习语言本身来获得。任务是在过程中掌握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是通过吸收、消化、内化、输出等几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获得的。任务知识的目的是把二语习得者的实际生活需求及活动作为学习经历,通过理解性输入与信息加工获得有关任务的知识,获得论说或辩论能力,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交际是在人们社会劳动和生产中产生的,它建立在语言功能和意念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言语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强加给全体成员的规约。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作为人们互相了解的工具,它从不属于这种语言的个人。而言语是个人的现象或活动。个人通过言语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使用语言工具来实现交际的目的。威尔森认为外语教学要在话语中培养出交际能力。语言交际强调学习者用语言理解和表达思想,语言过程的思维与阐述充满了默会的认知理念。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设计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进行有意义的合乎情理的交际训练,这其中包含了学习者的自觉认识作用,融入了默会能力和技巧。在外语交际实践中,二语习得者需要逼真的语言交往默会和逼真的语言交往默会技巧,自觉创设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通过感知或顿悟去体会或观察外国人实际运用语言的各种情境,体会外国人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因素。如肢体动作(body-language)、面部表情、眼神交往、口的发音、嘴唇的嚅动与心的交流(eye-contact)等,去寻找外国与中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复述所有听到的语言,而是从接触到的语言素材里选择具体的语言结构,有规律地使用与本族语言说话者有显著区别的语言。这些有毛病的语言形式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Felix.S & A.Hahn)。”语言交际包含的是一种从语言交往的各个细节到关注个人目标实现的整合过程。
三、二语习得默会知识的获取途径
在获取默会知识方面,斯腾伯格提出了3种有效的途径:“(1)选择性地进行信息解码,即吸收与自己的目标最相关的信息;(2)选择性地进行信息组合,即把零碎的信息整合到一个有意义的信息流之中;(3)选择性地进行信息比较,即利用过去的信息来理解当前的信息。”这三种途径可借鉴于二语习得中。
第一,在浩如烟海的外语学习资料中,二语习得者要学会有目的地选择适合时代和学习者特点的外语资料作为教材内容或学习内容,通过理解性的输入、加工、吸取(消化)、内化和输出的过程,建构与自己目标相关的知识,达到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把知识融会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第二,语言知识是通过认知、理解、加工和建构途径获取的,是靠点滴积累的,因为知识经历了整合到分化,又从分化到整合的过程。二语习得者要学会有选择性地把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组合加工,把每一学科的知识,如哲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等融入语言知识学习中,并通过加工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易理解的知识,使学生便于掌握。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学习者的知识大多是教师讲授或书本描述的明确知识,而许多课外或书本以外的默会知识还需要与过去的经验和实践结合起来,化为自己可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学会外语资料甄别与信息判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学会利用前人的语言理论知识来比较和理解现代语言知识,是二语习得与语言学习的重要默会技巧。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因特网及校园宽带网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信息资料,同时也把世界信息垃圾带进校园,不良的、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着校园。如何在选择信息资料中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我用,是二语习得者应思考和学会默会的。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在读博士生)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