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后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招工难”、“用工贵”背后凸显的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弱化的残酷现实,使“机器换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转型升级的共识。而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激励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时代扑面而来。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罗军表示,我们可能在未来10年提前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基本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性调整。
未来的机器人将不仅仅局限在繁重的生产加工现场,在我们的办公室、家庭、停车场、购物商场、餐厅、酒店、工厂、户外探险、深海采掘等地方都能够发现机器人的身影。
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多地具有搜集、整理、分析和判断、决策信息的能力,并将与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结合得更紧密,变得更智能和更便捷。
样本 浙江“机器换人”得与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用工荒”问题突出。浙江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当时有1400万打工者,当90后成为劳动主力时,少有人愿意做那些简单重复、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环境污染重的体力活。浙江的制造业就业,正在以100万/年的速度减少。
在此紧要关头,201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试图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本质是,以设备更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争取在2017年内全面完成“机器换人”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亿元。按照浙江省政府估算,在三年内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后,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将由目前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
浙江省经信委的调研报告指出,“机器换人”有助于大幅减少一线员工、优化企业人员结构。有61.5%的企业一线员工超过10%,其中16.3%的企业减少30%以上一线员工,68.9%的企业生产成本下降5%以上。2013年,通过“机器换人”,浙江省减少普通劳动用工70万人。2014年1-8月,全省万元工业用工人数下降了9.1%,同比减少了60万简单劳动为主的操作工人。但同时,由于高端设备的运用,解决了大量技术人才的就业。
这必然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2014年1-8月,全省3.6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6.5%,而利润同比增长10.6%;工业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能耗同比下降8.9%。尤其是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2014年1-8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9.2%,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
“机器换人”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也十分明显。2013年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6.8万元,比前年提高了9.9%;2014年前8个月,又同比提高了9.1%。浙江省经信委的调查显示,72.9%的企业的生产率至少提高10%,其中27.3%的企业提高30%以上。
由于机器操作具有手工操作难以企及的精度和准度,因而“机器换人”可以提升企业产品的品质。调查显示近98.3%的企业机器换人后,产品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过,浙江省“机器换人”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投入成本高、应用范围有限、区域、行业间发展还不平衡,技术与装备支撑能力还不够强、国外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大等问题。
根据浙江省经信委的调查,有53.4%受访企业认为,只有在政府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时才会考虑,原因主要是机器换人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据统计,机器换人总投资为100万~500万元的企业最多,占26.8%,投资回报周期为2-3年的最多,占27.9%。
2013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利息支出增幅达21.2%,融资成本偏高。而企业自主研发的难度更大,比较下来还是使用人工更便宜。
随着“机器换人”战略的推进,浙江国产机器人厂家大量兴起。不少企业一致表示,政府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导致大家都蜂拥而上,容易形成不理性市场行为。”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认为,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实现机器换人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用谁的机器。我国在生产一般消费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并不明显。目前来看,机器换人主要还是用国外的机器来换人。而造成这种市场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差距。二是换掉什么人,谁来操作机器。机器换掉的是出卖体力的操作工,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懂得操作机器的仍是技术工人。如果缺少技术工人操作维修这些先进的机器,最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三是换下的人去哪里?因为机器换人,传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将过剩,制造业将出现结构性失业。因此,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要把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统筹考虑,尽量减少阵痛,增加就业渠道。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劳动者,都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背景 老龄化和产业升级考验劳动力
全球正面临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无论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欧盟的工业4.0战略,机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也迈向老龄化社会,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在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看来,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首先是因为在成本上,机器人通常仅为人工成本的1/4;其次,机器人在质量、效率、管理等方面还能带来很多新的附加值。所以,在机器人技术快速提升、价格大幅下降、人工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井喷时代。
近年来,“招工难”、“用工贵”背后凸显的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弱化的残酷现实,使“机器换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转型升级的共识。而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激励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时代扑面而来。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罗军表示,我们可能在未来10年提前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基本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性调整。
未来的机器人将不仅仅局限在繁重的生产加工现场,在我们的办公室、家庭、停车场、购物商场、餐厅、酒店、工厂、户外探险、深海采掘等地方都能够发现机器人的身影。
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多地具有搜集、整理、分析和判断、决策信息的能力,并将与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结合得更紧密,变得更智能和更便捷。
样本 浙江“机器换人”得与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用工荒”问题突出。浙江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当时有1400万打工者,当90后成为劳动主力时,少有人愿意做那些简单重复、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环境污染重的体力活。浙江的制造业就业,正在以100万/年的速度减少。
在此紧要关头,201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试图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本质是,以设备更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争取在2017年内全面完成“机器换人”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亿元。按照浙江省政府估算,在三年内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后,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将由目前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
浙江省经信委的调研报告指出,“机器换人”有助于大幅减少一线员工、优化企业人员结构。有61.5%的企业一线员工超过10%,其中16.3%的企业减少30%以上一线员工,68.9%的企业生产成本下降5%以上。2013年,通过“机器换人”,浙江省减少普通劳动用工70万人。2014年1-8月,全省万元工业用工人数下降了9.1%,同比减少了60万简单劳动为主的操作工人。但同时,由于高端设备的运用,解决了大量技术人才的就业。
这必然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2014年1-8月,全省3.6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6.5%,而利润同比增长10.6%;工业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能耗同比下降8.9%。尤其是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2014年1-8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9.2%,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
“机器换人”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也十分明显。2013年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6.8万元,比前年提高了9.9%;2014年前8个月,又同比提高了9.1%。浙江省经信委的调查显示,72.9%的企业的生产率至少提高10%,其中27.3%的企业提高30%以上。
由于机器操作具有手工操作难以企及的精度和准度,因而“机器换人”可以提升企业产品的品质。调查显示近98.3%的企业机器换人后,产品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过,浙江省“机器换人”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投入成本高、应用范围有限、区域、行业间发展还不平衡,技术与装备支撑能力还不够强、国外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大等问题。
根据浙江省经信委的调查,有53.4%受访企业认为,只有在政府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时才会考虑,原因主要是机器换人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据统计,机器换人总投资为100万~500万元的企业最多,占26.8%,投资回报周期为2-3年的最多,占27.9%。
2013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利息支出增幅达21.2%,融资成本偏高。而企业自主研发的难度更大,比较下来还是使用人工更便宜。
随着“机器换人”战略的推进,浙江国产机器人厂家大量兴起。不少企业一致表示,政府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导致大家都蜂拥而上,容易形成不理性市场行为。”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认为,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实现机器换人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用谁的机器。我国在生产一般消费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并不明显。目前来看,机器换人主要还是用国外的机器来换人。而造成这种市场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差距。二是换掉什么人,谁来操作机器。机器换掉的是出卖体力的操作工,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懂得操作机器的仍是技术工人。如果缺少技术工人操作维修这些先进的机器,最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三是换下的人去哪里?因为机器换人,传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将过剩,制造业将出现结构性失业。因此,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要把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统筹考虑,尽量减少阵痛,增加就业渠道。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劳动者,都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背景 老龄化和产业升级考验劳动力
全球正面临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无论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欧盟的工业4.0战略,机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也迈向老龄化社会,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在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看来,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首先是因为在成本上,机器人通常仅为人工成本的1/4;其次,机器人在质量、效率、管理等方面还能带来很多新的附加值。所以,在机器人技术快速提升、价格大幅下降、人工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井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