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忧患意识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对李白的评价与印象,总离不开“浪漫主义”四个大字。事实上,李白并非如众人想象的一般,心中只有无尽的想象与豪情,他同样也有心思细腻、心怀家国的一面。他的政治抒情诗,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想在政坛上展示一番作为,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当权者与弄权者的讽刺与嘲弄。豪放、雄奇固然是诗人在天才创作上的表现,但是结合诗人的时代阅历,其政治抒情诗则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对于家国、时代的忧患。
  一、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时代背景
  李白一生都处于唐朝盛世,这正是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峰的顶点,唐朝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繁荣昌盛,放眼世界也是“万国来朝”的存在。盛世之下所诞生的李白,其浪漫主义与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极其契合。另外,在繁荣的背后,封建社会也隐藏着各种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和潜在问题,而当时能够敏锐发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屈指可数。李白作为一个天才型的创作者,他比别人更为敏锐地发现到了王朝可能走向衰败的迹象,因此他开始创作了一系列的政治抒情诗,对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景象进行直观呈现。而这也是诗人对人民、对家园忧虑关切的深层次原因。相较于他人而言,李白看问题的角度更为奇特,所反映出的时代问题与矛盾也更为深刻、更加接近本质,他的政治抒情诗其实就是整个封建社会开始逐渐走向没落的预言诗。
  二、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产生
  李白出身在富裕家庭,少年时便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二十岁便在诗坛中崭露头角,因此他自幼就有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具有较高的政治抱负。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即体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李白在性格上有自负、轻狂的一面,因此他不愿意通过科举出仕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随后他做出了一个“仗剑去阁,辞亲远游”的惊人决定。此后,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走遍大江南北,广泛结交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通过漫无目的游历来提升个人见识、开阔个人视野,也让他对社会百态、民生百事有了一个清醒而完整的认识,其政治思想也逐渐变得成熟了起来。
  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得到了贵人相助,经推荐被皇帝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初入仕途的他当时还对封建统治者抱有一定的幻想,天真地认为自己能够一展远大抱负,但此时已经接近时代动荡变革的转折点,统治者昏庸无能,对李白这样的人才根本不看重,在认识到现实情况之后,诗人失望地离开了,并继续自己的游历生活。正是这次入奉翰林的经历,让他对封建统治者彻底失望,也让他开始认识思考当下社会和国家可能正在遭遇的危机。
  三、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一)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历至东都洛阳,在客居期间,他亲身目睹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骄奢,这让他感觉非常的愤慨,由此写下了一系列政治讽刺诗歌。在《古风》十八中,他写“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通过写老百姓对封建官僚避之不及,从侧面反映出官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是如此之低,人们对其是何等惧怕。官僚回家后,家中的景象是“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统治者们在外作威作福,在家则沉迷于寻欢作乐、纸醉金迷之中。诗人通过写实的笔法表达了对统治阶级荒诞无度生活的无情批判。此外,在《古风》四十六中,“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诗人通过写宫廷内部的斗鸡、蹴鞠的游戏,将其作为统治者腐败的具体表现,王公大臣成天沉迷于这种于国无益、于民无助的游乐之中,逐渐沉沦至腐朽的深渊。此外,当朝统治者唐玄宗偏爱弄臣李林甫,而李林甫为了壮大势力不断地排除异己,陷害打击正直人士,李白的好友张九龄、李邕、裴敦复等均遭受牵连。这件事让诗人进一步地看清了当权者的真面目,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王朝腐朽统治的罪恶本质。在《古风》五十一中,他写“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女媭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通过写历史上殷纣和楚怀王两个昏君,暗指当时的社会现实,意图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这里要注意的是,殷纣和楚怀王在历史上都是亡国之君,李白此刻已经敏锐地发觉了形势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唐朝很有可能步前朝后尘,自己可能沦为亡国之民。这已经是极其严重的警告了,而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诗人写“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在哀悼好友李邕、裴敦复的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怒斥了李林甫等奸佞小人。在当时小人得志的环境下,诗人直指统治者,体现出极大的勇气。
  (二)批判祸国殃民的权臣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掌握了国家大权,安禄山掌握了大部分兵权,皇权旁落,祸迫眉睫。面对即将发生的历史剧变,诗人通过作品进行了提前预测。在《远别离》中,诗人写“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通过借用娥皇、女英的传说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政坛小人得道、权势熏天的担心与焦虑。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处于风暴中心的唐玄宗却浑然不知,只有诗人自己在“雷凭凭兮欲吼怒”,在痛苦中“恸哭兮远望”。安禄山在发动叛乱前,已经权倾朝野,而却鲜有人能够揭露他的真面目。李白深知安禄山权力太大,势力日益壮大,必然有叛乱的倾向,因此他在诗中写“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较为隐晦地点出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当朝者养痈成疾、养虎为患的结果。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李白对高力士的不满与揭露,在《古风》二十四中,诗人写“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宦官们气焰嚣张、只手遮天,统治者沉沦玩乐之中,弃才不用,反而一味重用高力士等阿谀奉承的小人。《古风》五十四中写“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以苍榛作为喻体来比喻当朝小人,讽刺奸佞小人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而有才有智的“琼草”在黑暗现实中只能被迫隐居在深谷之中,甚至居无定所、无所依靠,整个社会已经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境地。面对如此情况,诗人不由得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慨,这种愤慨既是在表达个人的愤怒,同时也代表着整个士人阶层郁郁不得志的悲哀无助。
  (三)反对非正义性战争
  在斥责奸佞弄臣的同时,李白还在诗歌中体现出鲜明的反战倾向,直接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对于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军事政策,诗人认为这是一种破坏民族团结民主平等的不义战争。对于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军事将领哥舒翰,诗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赤裸裸地指出了哥舒翰的加官晋爵,是用千万在边境战斗的宝贵生命、千万无辜老百姓的鲜血所换来的。事实上,在唐朝的开放的社会思潮中,战争并不会招致人们的愤恨,然而由统治者所主动挑起的不义之战,将会受到像李白这样的有志之士的无情批判。天宝十三年,杨国忠为一己私利,不顾牺牲将士,持续发动战争。对于这种草菅人命、自私自利的行为,李白在《古风》三十四中写“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描写了将士在战场的凄惨景象,而这一切都是当朝者一手造成的。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一方面削弱了唐朝大国的整体国家实力,造成内防空虚,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民族关系恶化,让国家与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只有包括李白在内的寥寥数人。直至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一切的走向都与诗人的担心忧虑不谋而合。
  四、结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曾经繁荣昌盛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衰败的道路。安史之乱是封建王朝历史上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而动乱的产生有其时代必然性,由于统治者的麻木不仁,由于奸佞弄臣的肆意妄為,由于众多有志之士无法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贡献,直接导致整个国家命运的改变。诗人李白在诗歌中的忧患终于变成了现实,这既是诗人利用事物发展规律所做出的科学预测判断,也是结合自身人生经历在观察社会洞悉人性上所做出的努力。作为时代巅峰的弄潮儿,李白在王朝最繁荣的时候,能透过表面的假象深刻认识到背后的政治腐败本质,进而觉察出封建社会盛极必衰的历史发展趋势,这就让李白比同代诗人在思想上境界上要高出一个层次,也在追求浪漫主义的同时,进一步展示出自己诗歌具有现实性与批判性的一面。
其他文献
人们若无法静心下来去仔细品味艺术作品,那它的光芒则永远无法得到完整的展现.张执浩在访谈中说:“诗歌最终的效果是要让匆忙行进的时代和人群慢下来,停止是不可能的,但慢下
期刊
在连亘的天山南山脚下,广袤无垠、飞沙走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靠近东部的边沿地带,也曾出现过新疆区域内最大的碧波浩渺的湖泊,那就是罗布泊。两千多年前,这片美丽的地域是拥有涟漪轻漾、碧水蓝天的璀璨的沙海明珠,威严矗立的扜泥城是丝绸之路的翠羽明珠楼兰古国的都城之所在。这里曾是一片民熙物阜的升平景象,人民安乐,国家兴旺太平。传说在粟陈贯朽的楼兰古国生活着一位尧鼓舜木的国王和七位花容月貌的公主,国都里一派时和岁
期刊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与王小波《红拂夜奔》共享着“自在飞花轻似梦”般的“轻盈”——轻逸与丰盈.在赏析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能在这两位东西方名家不同的作品中捕捉到其共
期刊
弃妇诗,是以女子因情感或婚姻关系破裂被男子遗弃或被离异为题材,反映女子的生活经历、心理情感变化的诗歌。《上山采蘼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首别开生面的弃妇诗,引起了学界的重视,长期以来对其文体的归属、主题及社会归因等问题争论不休,本文将其梳理,力图在古典作品中挖掘其时代意义,以期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一、诗歌文体归属问题  本篇最早见于徐陵《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李昉《太平御览》引此诗作
期刊
一、曹操与曹丕父子文人气概的形成原因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讲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故而曹操与曹丕父子二人诗歌创作中体现的文人气概既与他们身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联,而且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和独有的性格气质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东汉时期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两人诗歌创作上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气概。  曹操独特的文人气概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孕
期刊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人们迷茫、彷徨,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要实现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周礼的社会理想,只能将其寄托在君子身上。当代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APP层出不穷,然而网络上的不当言论和道德缺失现象日益增多。因此,要想恢复网络生态文明,就应该回归经典著作,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加强个人修养,让孔子提出的“君子”成为当代中国人加强个人修养的精神良药。  
期刊
一、“世内世界”与“世外世界”  曹文轩说:“与其将文学当成杠杆、火炬、炸药去轰毁一个世界,倒不如将文学当成驿站、港湾锚地去构筑一个世界。”沈从文曾在自传中写道:“我自1922年离开湘西,来到都市已六十四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我不惯都市生活,苦苦怀念我的家乡。……尤其是那些同我生活在一起二十年的人们,他们素朴、单纯、和平、正直,我对他们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面对无法解决的身份矛盾,沈從文选择回到故
期刊
中国传统美学艺术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属于展现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的重要领域,赋予文学艺术美学意义不仅可展现知识中具有的美,而且利于培养和提升人的思维高度和生
期刊
“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是“世情小说”的主要特点,作为“世情书”中“最有名”者,《金瓶梅》在展现人情世态上尤为出众,其中,对死亡的书写是其描摹世态的重要部分。《金瓶梅》中写了大量的死亡,有荒淫作乱而死者,有获罪受刑而死者,也有无辜受冤而死者,死因各异,死法也不尽相同。在各种死亡描写中,李瓶儿与西门庆的死无疑是重中之重,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两人生前死后种种事端,从临终到死亡再到葬礼,又夹叙众人前后行为表
期刊
一、艾米莉的荒原情结rn(一)不舍爱与自由rn通过细致品读,笔者发现在对呼啸山庄的描述中,最经常出现的景物便是“风”,这风大多数时候是猛烈呼啸的.艾米莉生于英国父权制极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