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吾师刘宝厚教授(1932—),甘肃省兰州市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届全国名中医。
先生1957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59年在甘肃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中医三年。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二届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他协助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别成立了省、市中西医结合肾病治疗中心,现已发展为省、市级重点学科。
先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带徒授教,甘为人梯。我有幸成为先生的弟子,并从2011年始跟师学习至今,被他精勤不倦、博采众长、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和职业精神所深深感染。先生热爱中医,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满腔热情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现就吾师的学术思想之形成和发展初探如下,以飨同道。
患者至上,疗效第一:这是2003年我认识先生的时候,他给我说的话,当时年少体会不深,现在想来,这也应该算是先生的座右铭吧!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所看到的往往是他和蔼对待病人的面容,看到的是他加班加点给人治病的情景,看到的是患者覆杯即愈的欣喜,看到的是同行由衷的敬慕。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之形成,或得益于其父陇上大贤刘尔炘的治学理念,抑或得益于其恩师柯与参研究员的点拨吧!刘翰林分别在著作《果斋别集》和《劝学迩言》中写道:“国运之盛衰,关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关乎学术,学术纯正,才是实学。”“学之患莫大于无用,学之有用者,学之实者也”。其父重 2019-10-25-中行-1100视实学、反对空谈的治学精神,早早地植根于先生的灵魂深处。柯与参柯老常说:“学习中医要有虎穴探子的精神,万卷虽多必择要,一方有效即穷源,只有穷源择要,知常达变,才可领悟其中之奥妙于万一。”有如此家传和明师指点,加上先生的天资聪颖和刻苦用功,提高疗效自然是肯定的了。“患者至上”是先生要求我们敬畏生命,病人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要感同身受,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尽最大的努力救治患者。“疗效第一”是先生要求我们体恤患者的痛苦,做真学问,练真本领,让疗效说话,中医才能站住脚、立得稳,中医药事业才能够被发扬光大。先生倡导仁道、仁心、仁术,他常常教导学生,医者,大道也,小能成就个人之事业,大能济苍生之痛苦;医道之弘,在于医术之施;医术之施,在于仁心之用。可见“患者至上,疗效第一”不仅仅是先生的职业操守,更是我们人生的信条。
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先生从医执教60年,无论教学、科研还是临床,都始终围绕着传承与创新。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体会到治疗慢性气管炎单靠西医抗生素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发掘中医理论,对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探讨,经过5年的临床治疗与观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型方案,因此被修订为全国试行方案并获得卫生部科学大会奖,得到了华国锋、邓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上世纪70年代末起,先生又深入发掘中医理论,对慢性肾脏病中医分型进行研究,并在国内率先引入血液流变学这一现代检测指标,从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契入点,对肾脏病过程中血瘀证的形成及其临床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相关论文《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运用》(《中华肾脏病杂志,1986年》),在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他研究所形成的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同样被修订为全国试行方案,并由卫生部收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他提出的“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标本兼治,祛邪安正”这一经典理论朗朗上口,已经被广大中医肾科同仁所认知。先生在全国肾脏病诊治领域的影响力颇大,因此先后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邀请出任副主任委员,同时兼任两个全国性学术委员会副主委,这在全国实属罕见。先生研发的清热健肾方、益气健肾方、补阳健肾方、通淋健肾方等肾脏病治疗专方,临床使用疗效卓著,安全可靠。我在临床中给病人使用该系列方剂中,就有上述体会。近十年来,先生又通过对传统八种辨证方法进行剖析研究,加上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病位病性辨证”模式,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革新,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和国医大师张大宁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中医学术上的一大创新与发展”,称赞“”是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病位病性辨证理论的科学意义在于,基于中医础理论之上,对传统八种辨证方法未有变动,还高屋建瓴地对这些处于不同时背景产的辨证理作了整合。既保留了中医特色,又能被西醫学习中医所接受,对中医走向世界是一个非常务实的辨证方法。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西学中”学术群体的发展,后来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国家一级学科。先生虽是“西学中”的一员,但对于中西医结合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诊疗模式即是先生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的凝练概括。他认为,中西医结合并非别枝之花,乃是中医药在现代条件下自身发展过程中借鉴现代医学之成果,是中医药的现代面目。中西医结合的成败与否,他认为关键要看疗效。在评价疗效方面,先生主张全面、客观去分析,决不能单凭某一项中间指标为依据,认为延缓了病情发展、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治病的疗程、减弱了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等等都应该算是中西医结合疗效的判断指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旨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其核心仍然在中医。这就是先生提出的“中西药有机结合”。
中医学,是医学,是哲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但她的属性归根结底是医学。吾师刘教授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他始终没有偏离过医学这一科学属性。吾将上下而求索之。
作者简介:高成宝,1971年3月生,甘肃省兰州市,主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肾脏病及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与治疗。
先生1957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59年在甘肃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中医三年。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二届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他协助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别成立了省、市中西医结合肾病治疗中心,现已发展为省、市级重点学科。
先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带徒授教,甘为人梯。我有幸成为先生的弟子,并从2011年始跟师学习至今,被他精勤不倦、博采众长、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和职业精神所深深感染。先生热爱中医,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满腔热情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现就吾师的学术思想之形成和发展初探如下,以飨同道。
患者至上,疗效第一:这是2003年我认识先生的时候,他给我说的话,当时年少体会不深,现在想来,这也应该算是先生的座右铭吧!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所看到的往往是他和蔼对待病人的面容,看到的是他加班加点给人治病的情景,看到的是患者覆杯即愈的欣喜,看到的是同行由衷的敬慕。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之形成,或得益于其父陇上大贤刘尔炘的治学理念,抑或得益于其恩师柯与参研究员的点拨吧!刘翰林分别在著作《果斋别集》和《劝学迩言》中写道:“国运之盛衰,关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关乎学术,学术纯正,才是实学。”“学之患莫大于无用,学之有用者,学之实者也”。其父重 2019-10-25-中行-1100视实学、反对空谈的治学精神,早早地植根于先生的灵魂深处。柯与参柯老常说:“学习中医要有虎穴探子的精神,万卷虽多必择要,一方有效即穷源,只有穷源择要,知常达变,才可领悟其中之奥妙于万一。”有如此家传和明师指点,加上先生的天资聪颖和刻苦用功,提高疗效自然是肯定的了。“患者至上”是先生要求我们敬畏生命,病人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要感同身受,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尽最大的努力救治患者。“疗效第一”是先生要求我们体恤患者的痛苦,做真学问,练真本领,让疗效说话,中医才能站住脚、立得稳,中医药事业才能够被发扬光大。先生倡导仁道、仁心、仁术,他常常教导学生,医者,大道也,小能成就个人之事业,大能济苍生之痛苦;医道之弘,在于医术之施;医术之施,在于仁心之用。可见“患者至上,疗效第一”不仅仅是先生的职业操守,更是我们人生的信条。
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先生从医执教60年,无论教学、科研还是临床,都始终围绕着传承与创新。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体会到治疗慢性气管炎单靠西医抗生素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发掘中医理论,对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探讨,经过5年的临床治疗与观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型方案,因此被修订为全国试行方案并获得卫生部科学大会奖,得到了华国锋、邓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上世纪70年代末起,先生又深入发掘中医理论,对慢性肾脏病中医分型进行研究,并在国内率先引入血液流变学这一现代检测指标,从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契入点,对肾脏病过程中血瘀证的形成及其临床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相关论文《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运用》(《中华肾脏病杂志,1986年》),在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他研究所形成的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同样被修订为全国试行方案,并由卫生部收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他提出的“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标本兼治,祛邪安正”这一经典理论朗朗上口,已经被广大中医肾科同仁所认知。先生在全国肾脏病诊治领域的影响力颇大,因此先后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邀请出任副主任委员,同时兼任两个全国性学术委员会副主委,这在全国实属罕见。先生研发的清热健肾方、益气健肾方、补阳健肾方、通淋健肾方等肾脏病治疗专方,临床使用疗效卓著,安全可靠。我在临床中给病人使用该系列方剂中,就有上述体会。近十年来,先生又通过对传统八种辨证方法进行剖析研究,加上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病位病性辨证”模式,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革新,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和国医大师张大宁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中医学术上的一大创新与发展”,称赞“”是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病位病性辨证理论的科学意义在于,基于中医础理论之上,对传统八种辨证方法未有变动,还高屋建瓴地对这些处于不同时背景产的辨证理作了整合。既保留了中医特色,又能被西醫学习中医所接受,对中医走向世界是一个非常务实的辨证方法。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西学中”学术群体的发展,后来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国家一级学科。先生虽是“西学中”的一员,但对于中西医结合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诊疗模式即是先生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的凝练概括。他认为,中西医结合并非别枝之花,乃是中医药在现代条件下自身发展过程中借鉴现代医学之成果,是中医药的现代面目。中西医结合的成败与否,他认为关键要看疗效。在评价疗效方面,先生主张全面、客观去分析,决不能单凭某一项中间指标为依据,认为延缓了病情发展、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治病的疗程、减弱了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等等都应该算是中西医结合疗效的判断指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旨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其核心仍然在中医。这就是先生提出的“中西药有机结合”。
中医学,是医学,是哲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但她的属性归根结底是医学。吾师刘教授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他始终没有偏离过医学这一科学属性。吾将上下而求索之。
作者简介:高成宝,1971年3月生,甘肃省兰州市,主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肾脏病及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