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战或比赛中,我们往往关注狙击手的最终射击结果。殊不知,一枪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训练内容。本文从训练贴近实战的角度,就训时与战时装备器材与射击动作的一致性、人体科学与狙击技法融合创新据枪方式以及加强模拟训练与应激心理控制训练等方面的诸多细节,展现提升狙击技能的途径——
装备器材与射击动作的一致性决定射击精准性
狙击,是一项高度精细的射击技术。实战中,要达到完全的精准性,与平时训练的装具、辅助器材、主用枪及附件都要达到高度一致性,从而使狙击手在战场上条件反射地记忆起训练状态,以发挥最佳的狙击水平。
战时与训练中要做到的器材一致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基本装具要做到一致性
头盔、耳罩、防弹背心、衣服厚薄的穿戴等会直接影响脚架或依托物的高低、据枪时的贴腮定位、出瞳距离等,进而影响到狙击手操枪时的动力定型和形成的肌肉记忆力,这就要求狙击手在配备装具时做到训时、战时的一致性,以保持射击动作的准确性,从而达到射击的精确性。
二是使用的辅助器材要做到一致性
脚架与前依托物的高低、支点的前后移位、前依托/后依托物的软硬度、武器面积的大小等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射击精度,这就要求狙击手配用自己专用的辅助器材并随身携带,达到战时、训时的一致性。
三是枪、镜、弹要保持一致性
执行特战任务的专业狙击手必须做到定人定枪,要懂得培养自己的枪感,从扳机力、扳机行程、贴腮板的高低到枪托长短的调整,都要从细节上定型定位提高肌肉的记忆力,达到一眼到位的直观感觉。从瞄准镜的装镜手法到特殊条件下的紧急一枪归零,以及使用同一批号的弹药等,战时、训练都要保持一致性。这些细节都决定着训练和实战的精准性。
人体科学与狙击技法的融合创新提升狙击技术的先进性
人体科学与狙击技法的融合创新,是提升狙击手整体训练水准的推进剂。我国狙击手的训练要打破传统的训练技法,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先进技法并与我国轻武器射击特点相结合,通过运用人体科学融合创新狙击技法,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全面提升我国狙击手的狙击作战、比赛的实战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探索出三种较新的狙击据枪方法。
一是用“骨骼力点支撑法”代替传统的“肌肉用力支撑法”,即采用全身伏地后托式的卧姿射击
在处置反劫持人质及狙击作战中,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设伏以等待时机。在传统的卧姿持枪射击中,是以肌肉用力的方式来保持枪的稳定,这种据枪方式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射击的稳定性,但由于肌肉疲劳,长时间的据枪不可能保持枪的稳定。传统的卧姿据枪方式,如“大角度双臂交叉高位式”、“高位手握弹匣式”、“高位手握下护木式”,这三种据枪姿势的主要缺点一是姿势高,隐蔽性差;二是肌肉容易疲劳,身体消耗大;三是易造成射弹散布大。而“骨骼力点支撑法”则借鉴美国霍金斯式据枪方法,其是199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的,身体消耗较少。“骨骼力点支撑法”改变了传统据枪动作主要是靠肌肉去支撑和维持平衡用力的方式,完全采用骨骼力点支撑技术,肢体依靠骨骼的硬度和环境中的物体,组成一个在受到重力和外力的影响而不易变形和移位的稳固整体,以此为支点的支撑方式称为“骨骼力点支撑法”。该技法在卧姿时射手全身伏地面积大,能量消耗少,隐蔽性好,不易疲劳,适宜长时间稳定;跪、立姿时充分体现骨骼力点支撑法,射击精度高,散布密集度好等特点。其全面优于传统式据枪姿势,可提高射击精度约40%。
二是通过小球撞击大球的原理结合人体结构特点,创新出合理的据枪方法。解决了由于据枪用力、射向角度及后坐力问题造成的射弹散布大,精密度差等问题
小球撞击大球所产生的反弹现象,决定于大球与小球质量的大小及两者是否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如大小球在一个平面上,当小球撞击大球后,大球可能依然保持稳定;而如果大小球在一个斜面上,很可能大球在小球的撞击下产生移位变化。根据此现象,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的据枪方式。
射击时如果射向角度过大,再加上传统的据枪十分用力,两手向后带枪,肩则向前用力来保持枪的力量平衡。但这种力量平衡只是静态的平衡,该合力会被射击时瞬间产生的后坐力全部作用在肩上,破坏了静态下的力量平衡,必定会在后坐力下形成后闪肩,此时武器产生大的角度摆动,破坏了据枪动作的力量平衡和一致性,当第二发弹在射击时很难恢复第一发时归位的一致性,直接导致射击精密度差。
如果在射击过程中调整好射向,学会用整个身体来承受后坐而不是只用肩部来承受后坐力,那么枪械在发射时只会产生轻微的向上跳动,由于没有外力的作用,枪会很快自然归位,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射弹密集度。
三是创新出符合国人的“综合米袋技术”
在国际狙击比赛中,有对匕首、线状和点状2~3cm小目标的射击,各国选手都使用后依托垫袋,美国人采用的是“豆袋后依托技术”(用袋子装满绿豆两头扎紧,垫在枪托下以保持枪的稳定,适应长时间的持枪待机),匈牙利人采用的是“皮兔后依托技术”(匈牙利人吸取美国人豆袋后依托技术的精华,做了一个型似兔头的皮质垫袋,两支竖起的兔耳用于固定枪托以增加枪的稳定性,其比美国的豆袋更进一步),这两种技法都有着对枪的稳固作用,有利于狙击手反劫持作战长时间据枪待机。但其也有不完美的缺陷,精细不足(豆袋较大,皮兔两耳较硬),尤其是射击细小目标时左手不易控制,而如果左手失去对枪的精细控制力则很难有较高的命中率。
根据这两种技法的优点,我们创新出“综合米袋技术”,即根据中国人的手形特点用厚实的毛巾制作出10×15cm的米袋(大米、毛巾取代豆子和皮质材料),射击时可根据地形的高低横着或竖立使用,遇有俯角射击,两、三个米袋组合在一起用起来非常方便。运用此技法,在2010、2011年世界军警狙击赛场上,我国狙击手在线状目标射击上打败世界无敌手,打匕首形成一弹两孔的项目中,射击命中概率达50~60%。而欧美狙击手在该项目命中概率为20~30%。
装备器材与射击动作的一致性决定射击精准性
狙击,是一项高度精细的射击技术。实战中,要达到完全的精准性,与平时训练的装具、辅助器材、主用枪及附件都要达到高度一致性,从而使狙击手在战场上条件反射地记忆起训练状态,以发挥最佳的狙击水平。
战时与训练中要做到的器材一致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基本装具要做到一致性
头盔、耳罩、防弹背心、衣服厚薄的穿戴等会直接影响脚架或依托物的高低、据枪时的贴腮定位、出瞳距离等,进而影响到狙击手操枪时的动力定型和形成的肌肉记忆力,这就要求狙击手在配备装具时做到训时、战时的一致性,以保持射击动作的准确性,从而达到射击的精确性。
二是使用的辅助器材要做到一致性
脚架与前依托物的高低、支点的前后移位、前依托/后依托物的软硬度、武器面积的大小等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射击精度,这就要求狙击手配用自己专用的辅助器材并随身携带,达到战时、训时的一致性。
三是枪、镜、弹要保持一致性
执行特战任务的专业狙击手必须做到定人定枪,要懂得培养自己的枪感,从扳机力、扳机行程、贴腮板的高低到枪托长短的调整,都要从细节上定型定位提高肌肉的记忆力,达到一眼到位的直观感觉。从瞄准镜的装镜手法到特殊条件下的紧急一枪归零,以及使用同一批号的弹药等,战时、训练都要保持一致性。这些细节都决定着训练和实战的精准性。
人体科学与狙击技法的融合创新提升狙击技术的先进性
人体科学与狙击技法的融合创新,是提升狙击手整体训练水准的推进剂。我国狙击手的训练要打破传统的训练技法,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先进技法并与我国轻武器射击特点相结合,通过运用人体科学融合创新狙击技法,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全面提升我国狙击手的狙击作战、比赛的实战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探索出三种较新的狙击据枪方法。
一是用“骨骼力点支撑法”代替传统的“肌肉用力支撑法”,即采用全身伏地后托式的卧姿射击
在处置反劫持人质及狙击作战中,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设伏以等待时机。在传统的卧姿持枪射击中,是以肌肉用力的方式来保持枪的稳定,这种据枪方式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射击的稳定性,但由于肌肉疲劳,长时间的据枪不可能保持枪的稳定。传统的卧姿据枪方式,如“大角度双臂交叉高位式”、“高位手握弹匣式”、“高位手握下护木式”,这三种据枪姿势的主要缺点一是姿势高,隐蔽性差;二是肌肉容易疲劳,身体消耗大;三是易造成射弹散布大。而“骨骼力点支撑法”则借鉴美国霍金斯式据枪方法,其是199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的,身体消耗较少。“骨骼力点支撑法”改变了传统据枪动作主要是靠肌肉去支撑和维持平衡用力的方式,完全采用骨骼力点支撑技术,肢体依靠骨骼的硬度和环境中的物体,组成一个在受到重力和外力的影响而不易变形和移位的稳固整体,以此为支点的支撑方式称为“骨骼力点支撑法”。该技法在卧姿时射手全身伏地面积大,能量消耗少,隐蔽性好,不易疲劳,适宜长时间稳定;跪、立姿时充分体现骨骼力点支撑法,射击精度高,散布密集度好等特点。其全面优于传统式据枪姿势,可提高射击精度约40%。
二是通过小球撞击大球的原理结合人体结构特点,创新出合理的据枪方法。解决了由于据枪用力、射向角度及后坐力问题造成的射弹散布大,精密度差等问题
小球撞击大球所产生的反弹现象,决定于大球与小球质量的大小及两者是否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如大小球在一个平面上,当小球撞击大球后,大球可能依然保持稳定;而如果大小球在一个斜面上,很可能大球在小球的撞击下产生移位变化。根据此现象,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的据枪方式。
射击时如果射向角度过大,再加上传统的据枪十分用力,两手向后带枪,肩则向前用力来保持枪的力量平衡。但这种力量平衡只是静态的平衡,该合力会被射击时瞬间产生的后坐力全部作用在肩上,破坏了静态下的力量平衡,必定会在后坐力下形成后闪肩,此时武器产生大的角度摆动,破坏了据枪动作的力量平衡和一致性,当第二发弹在射击时很难恢复第一发时归位的一致性,直接导致射击精密度差。
如果在射击过程中调整好射向,学会用整个身体来承受后坐而不是只用肩部来承受后坐力,那么枪械在发射时只会产生轻微的向上跳动,由于没有外力的作用,枪会很快自然归位,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射弹密集度。
三是创新出符合国人的“综合米袋技术”
在国际狙击比赛中,有对匕首、线状和点状2~3cm小目标的射击,各国选手都使用后依托垫袋,美国人采用的是“豆袋后依托技术”(用袋子装满绿豆两头扎紧,垫在枪托下以保持枪的稳定,适应长时间的持枪待机),匈牙利人采用的是“皮兔后依托技术”(匈牙利人吸取美国人豆袋后依托技术的精华,做了一个型似兔头的皮质垫袋,两支竖起的兔耳用于固定枪托以增加枪的稳定性,其比美国的豆袋更进一步),这两种技法都有着对枪的稳固作用,有利于狙击手反劫持作战长时间据枪待机。但其也有不完美的缺陷,精细不足(豆袋较大,皮兔两耳较硬),尤其是射击细小目标时左手不易控制,而如果左手失去对枪的精细控制力则很难有较高的命中率。
根据这两种技法的优点,我们创新出“综合米袋技术”,即根据中国人的手形特点用厚实的毛巾制作出10×15cm的米袋(大米、毛巾取代豆子和皮质材料),射击时可根据地形的高低横着或竖立使用,遇有俯角射击,两、三个米袋组合在一起用起来非常方便。运用此技法,在2010、2011年世界军警狙击赛场上,我国狙击手在线状目标射击上打败世界无敌手,打匕首形成一弹两孔的项目中,射击命中概率达50~60%。而欧美狙击手在该项目命中概率为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