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知道在地球几百公里处有深源地震存在,在这个深处压力和温度不可能使岩石产生脆性剪切断裂。在300km之下,地震出现频率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但是在600km处又再次增加,在700km处深源地震停止。五年之前,我们发现这种深源地震与一种新的塑性不稳定性有关。在地球400km处,当上地幔最主要矿物橄榄石(Mg,Fe)_2SiO_4发生相变时会导致一种新的断层类型产生。我们首先利用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知道在地球几百公里处有深源地震存在,在这个深处压力和温度不可能使岩石产生脆性剪切断裂。在300km之下,地震出现频率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但是在600km处又再次增加,在700km处深源地震停止。五年之前,我们发现这种深源地震与一种新的塑性不稳定性有关。在地球400km处,当上地幔最主要矿物橄榄石(Mg,Fe)_2SiO_4发生相变时会导致一种新的断层类型产生。我们首先利用锗橄榄石Mg_2GeO_4,(即晶体结构与镁铁橄榄石相同,而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它可以在比较低压力条件下发生
其他文献
在对新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对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断面域地质演化所经历的古生代古亚洲域和中新生代太平洋域两大阶段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前者主要表现为由微型块体的拼贴造山,形成软碰撞-弱造山性质的造山带;后者主要表现为中生代以走滑-伸展为主要地质演化标志的斜向俯冲活动陆缘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造成本区深部地幔主动向太平洋方向的蠕散,研究还表明,上地
高碘饮水对人体的危害乔锦,韩勇,韩俊杰,汤鸣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碘是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的一种微量元素,在重视映碘对人体损害的同时,1940年Parmale报告了药理剂量的碘可致高碘甲状腺肿;1965年Suzuki报告了食物性高碘甲状...
铁元素氧化还原体系是影响天然水环境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碳酸水生物活性组分之一的二价铁离子,是此类矿水中铁元素主要存在形式。碳酸水矿泉治疗学性质的恶化过程即主要为二价铁的氧化。我们的实验显示,碳酸水暴露于大气后,二价铁含量呈指数型衰减,三价铁含量出现峰值后即行降低,此峰值域基本对应于水溶液氧化还原电位的低值域,在氧化过程中,高价铁几乎全部以Fe(OH)3形式存在于水中,且Fe(OH)3胶体沉淀的最佳
华北与扬子块体在中元古代拼合成中国古大陆,但自晚震旦世又分离成两大板块,各自有其发展历史,其间以商丹断裂为界,至晚三叠世完成最终对接、拼合,寒武纪时期华北南部陆缘区为活动大陆边缘,扬子北部陆缘区为被动大陆边缘,各自又分成若干隆凹相间的次级构造岩相带。晚寒武世从扬子北部陆缘区分离出中秦岭微板块。据岩相、古生物地理,并参考古地磁资料,再造了寒武纪古大陆及秦岭古海洋面貌。
在详细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候选剖面───中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P/T界线层牙形石动物群序列基础上,自下而上识别出4个牙形石带:(1)ClarkinachangxingensisClarkinadeflecta带;(2)Isarcicellaparva带;(3)Isarcicellaisarcica带;(4)ClarkinacarinataClarkinaplanata带,并在第一带中划分出3个
对北京周口店第四地点洞穴的石笋进行了ESR测定,用封闭平衡模式计算了它们的ESR年龄,并与U系年龄进行了对比,它们的平均年龄十分一致。测定了石笋的氧和碳同位素,获得了北京地区(1.5~0.5)×l05a间古气候变化的信息。
仙女山断裂带于燕山运动早期形成,大体经历了5个活动阶段,第四纪以来,以继承性活动为主,活动时代集中在中、晚更新世,全新世无明显活动迹象,沿断裂带走向,差异应力和变形强度自南向北均呈逐渐减弱规律性变化。作者在大量野外调查和测试分析基础上,认为仙女山断裂带延至荒口一带后消失于嘉陵江灰岩中,没有穿过长江,对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并不构成威胁。
活断层作用产生的地震破裂,曾使地表产生破裂变形,地面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变形方式复杂,破裂形迹往往不清晰或不显示,使得在探糟剖面上很难发现这些破裂作用的上部形迹。通过研究不同松散沉积层中断层破裂位移的形式,从宏观、细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探槽剖面上确定古地震破裂时间的标志与方法。
酸解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中极为重要的指标。黄土样品经过热处理后酸解烃含量显著增加.通过油气区和非油气区黄土热处理酸解烃对比研究得出热处理酸解烃对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无意义。经过黄土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实验和酸解烃甲烷碳同位素分析得出热处理增加的烃类来自于碳酸盐矿物中有机物的热解,正常状态条件下酸解烃分析对地球化学勘查有意义。
地貌构造分析或叫新构造分析,是大地构造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新构造学探讨地貌及相关的沉积特征,以阐明岩石圈近地表部分的新构造作用。由于S.S.Schultz、V.A.O-bruchev、N.I.Nikolaev、N.A.Florensov等人的工作,新构造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苏联地学界。新构造学理论的基础是年轻内生作用的速率和特征与地球表面地貌的相关性。区域和应用新构造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依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