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鲁夫:当代影像的考古学家与探险者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同学都不再创新了?或者为什么他们的创作如此狭窄,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风格上?”
  上述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我们以这位“非典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门徒作为本期专题的理由之一。
  托马斯·鲁夫持续20多年的艺术实践和不断创新让他成为了德国摄影史叙述中的一个难以归类的“异类”。蓝晒法、立体照片、罪犯合成照片、物影成像、柏林达达主义和苏联先锋派的摄影蒙太奇,当然还有“典型”德国摄影的代表—新客观主义和鲁夫的老师贝歇夫妇秉持的“类型学”美学都是其作品曾指涉过的对象。鲁夫对于摄影术在历史考古层面的兴趣规避了多愁善感的赞颂和对过时技术的怀恋,相反,他的作品中真正关心的是不同影像种类和领域中,影像的接收和生产在公众和私人领域扮演的角色及其相关语境。另一方面,鲁夫对摄影在“艺术”领域之外生成和传播的兴趣让他成为不断寻求摄影更多可能性的探险者,这也令他比其他很多德国摄影艺术创作者具备了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为多样态的创作思路。摄影在科学、建筑、工业、大众传播、流行文化等诸多领域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都得到了他的关注,而存在于档案中、网上、废弃的工作室里、产品图录上以及其他数字化数据库里的现成素材都成为了他二次创作的对象。他的作品可以是肖像、风景、人体、抽象图形,甚至是去物质化的、被分解的图像。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所感兴趣的是图像而非技术。”对摄影史居于当代立场的考古与对影像可能性的激进探索的结合,让鲁夫的创作同时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代的丰富性,正因如此,让鲁夫对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许多新一代摄影艺术创作者(其中包括许多中国青年艺术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7年4月,托马斯·鲁夫来到北京。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的办公室里,青年艺术家陈海舒、卢杉与本刊编辑一道对这位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的摄影艺术家进行了专访。访谈围绕鲁夫作品对摄影史和不同领域内摄影功能的指涉,鲁夫与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关系,具象与抽象,以及鲁夫对于现成图像素材再创作的态度等话题展开。为了构建基于这篇访谈的托马斯·鲁夫的专题,本刊邀请了青年艺术家卢杉撰文系统介绍与评述鲁夫的创作生涯,而摄影文化研究者顾铮则围绕鲁夫作品对于“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探讨进行论述。青年译者周仰为本专题翻译了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前策展人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撰写的《托马斯·鲁夫照片中的谱系和观看属性》,此文从其作品的尺幅和观看性、肖像照片的社会学效应以及对档案的运用等角度为理解鲁夫的创作提供了学理层面的参考。不过,这些文章中依然有遗憾,比如柏林达达中约翰·哈特菲尔德的实践对鲁夫的创作是否存在直接影响,格哈特·里希特与鲁夫之间是否确实如鲁夫自己所言不存在艺术和学术上的交流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回答。
  摄影艺术家缪晓春曾于2001年在本刊连续数期对当代德国摄影家进行访谈和介绍,其中包括贝歇夫妇、托马斯·斯特鲁斯和安德烈·古斯基,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大篇幅介绍当代德国摄影,但是其中唯独缺失了对鲁夫介绍和评述。本期的专题弥补了多年前的遗憾。
  贯穿本期专题80余页的图片皆由鲁夫本人提供,其中包括鲁夫近年来创作的三组新作品。这些图片梳理并展示了其创作生涯的完整脉络,而这一体量的图片和文章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杂志针对鲁夫作品所做的最大篇幅的呈现。承蒙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的帮助,我们与鲁夫的沟通非常顺利,而鲁夫在提供图片时表现出的高效和严谨也让我们领略了“传说中的”的德国特色行事风格。
  本期专题能够顺利付梓,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另外,荣荣先生、缪晓春先生和冯硕女士也为本专题所付出了时间和辛劳。在此对上述机构和个人表示感谢。
  專题编辑:何博
其他文献
能级间的Landau-Zener隧穿效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量子现象,它描述一个系统在外场驱动下相邻能级间的量子隧穿。这种隧穿效应普遍地存在于各类系统中,如化学系统、核物理系统和自
伴随着超宽带短距离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其通信系统的天线要求也越来越高。超宽带天线不仅可用于定位和探测、卫星通信、武器制导等军事项目,还可用于高速无线个域网(WPAN),使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现有的信息系统如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信息检测等,其信息功能已经接近开拓到了极限。
本文对含磷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MBE生长与特性进行了研究。文章探讨了含磷Ⅴ/Ⅲ.族化合物半导体激光器,探测器以及HBT的研究进展情况;阐述了分子束外延设备原理、磷炉的工
本文对X波段内同轴过模相对论返波管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一、从Maxwell方程组和Floquet定理出发,详尽地导出了电磁波在内同轴盘荷慢波结构中的色散关系;编程计算得
近十几年来,太赫兹技术随着超快激光技术的进展而得到蓬勃发展。太赫兹辐射通常指的是波长在0.1太赫兹~10太赫兹(波长在3mm~30μm)区间的远红外电磁辐射,其波段位于微波和红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