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新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发生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改变着传统的制造方式,本文解析了目前制造业的新格局以及如何发展智能制造。
[关键词]制造 动力 新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1-0123-01
引言: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批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显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它让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中国。
一、制造业格局面临调整
1、新定义下的制造业格局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理念对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制造业冲击着传统的全球制造业格局,也为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抓住发展机遇,在全球制造业格局占據主动地位,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本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篇布局,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必须加紧战略部署,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2、我国新格局下的压力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有力促进我国内需潜力的释放,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涉及工农业生产、群众消费、社会民生、公共事业、国防安全等各领域都对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进行,也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制造业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资源、环境因素对制造业的发展约束不断加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依靠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新格局后的制造业发力点
1、搭建支撑平台
平台搭建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一是搭建理论研究平台。组织专家学者探讨智能制造本质,把握智能制造规律,洞察智能制造趋势,前瞻性地提出我市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方向和重点布局。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组织高校、学会和企业联合建立若干示范性颠覆式科技创新平台,补齐集成电路、芯片等短板,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智博会等相关国际展会作用,同国内外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数据共享、市场应用等方面交流合作,共享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成立大数据分析机构,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带动商用、民用数据的整合与共享,打造智能产业发展新优势。四是搭建企业云服务平台。主动跟进提供工业软件工具使用指导、知识产权评估、科技成果转化、法律风险把控、大数据共享及交易、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精准服务,“一企一策”为企业排忧解难。
2、注重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是发展智能制造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培育智能产业。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服务、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12大产业,推动智能技术转化应用和产品创新,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布局中高端产业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面向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重点抓好企业互联网构建和智能工厂打造,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创新,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发达国家两个70%的经济规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70%),提高生产性服务收入在企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将制造业打造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主战场。
3、建设人才队伍
专业人才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因素。一是注重引进人才智力。靶向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和团队。大力实施“鸿雁计划”,积极拓展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离岸创业基地建设,柔性引进全球智力资源。加强本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氛围。二是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大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完善高校学科布局,引入市场竞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推广中小学STEM教育,不断提升优质人才的供给能力。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企业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激励政策,发动企业将实体经济中聚集的大量具有深厚行业经验的传统人才“升级”为智能制造人才。三是注重激发人才活力。落实分类评价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智能制造人才评价机制。
4、强化政策保障
政策支持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坚强后盾。一是争取国家政策。积极争取成为制造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引入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资源、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助力加快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二是强化政策创新。充分发挥扶持政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政策、价格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支持方式,做到综合施策、因情施策、精准施策,为推进智能制造提供有力保障。
三、如何抓住智能制造机遇
1、充分利用综合优势,实施逆向整合战略。
我国在制造环节实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化及商业布局方面具有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进一步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尤其是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装备领域方面的创新资源。要鼓励龙头制造企业以应用技术上的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和较强的资本力量为后盾,加强与国际领先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合作,尽可能地融入发达国家的当地创新网络,逐渐积累能力。应鼓励我国领先制造业企业通过在海外联合设立人工智能研发机构,加强科技合作与信息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提升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
2、把握智能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注制定技术战略图及研判发展趋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的共识,而且要形成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推动有关方面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向及可能的突破口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促进知识融合、扩展和深化,为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人工智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需慎重选择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着力打造特色,向高端环节发力。应该看到,制造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部门,应审慎把握人工智能的投资重点,牢牢抓住优势制造领域率先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的战略先机。同时,也需要在图像、语音识别等领域切实发力。
4、实现智能制造发展,需要软件与硬件协同发展
通过机器换人实现工厂的全自动化、智能化,最终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满足广大客户大批量、个性化的需求。目前已经有也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采用机器人作为生产主力。随着人力成本的进一步攀升,制造业换装机器人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对于机器人相关产业将迎来发展机会。对于机器人生产企业,提高“机器视觉感知”和“控制技术“”两个指标提升产品力将是机器人制造和相关行业抓住发展风口的机会。
结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智能技术发展至什么阶段,人永远是核心价值。我们在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化升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掌握技术人才的培养。转型路上,制造业的未来需要着眼于对人的潜能无限开发以及与自动化设备更好匹配,提高效率,让人与智能制造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方晓霞,杨丹辉,李晓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业新引擎
[2]傅建中.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制造 动力 新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1-0123-01
引言: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批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显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它让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中国。
一、制造业格局面临调整
1、新定义下的制造业格局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理念对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制造业冲击着传统的全球制造业格局,也为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抓住发展机遇,在全球制造业格局占據主动地位,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本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篇布局,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必须加紧战略部署,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2、我国新格局下的压力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有力促进我国内需潜力的释放,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涉及工农业生产、群众消费、社会民生、公共事业、国防安全等各领域都对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进行,也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制造业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资源、环境因素对制造业的发展约束不断加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依靠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新格局后的制造业发力点
1、搭建支撑平台
平台搭建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一是搭建理论研究平台。组织专家学者探讨智能制造本质,把握智能制造规律,洞察智能制造趋势,前瞻性地提出我市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方向和重点布局。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组织高校、学会和企业联合建立若干示范性颠覆式科技创新平台,补齐集成电路、芯片等短板,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智博会等相关国际展会作用,同国内外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数据共享、市场应用等方面交流合作,共享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成立大数据分析机构,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带动商用、民用数据的整合与共享,打造智能产业发展新优势。四是搭建企业云服务平台。主动跟进提供工业软件工具使用指导、知识产权评估、科技成果转化、法律风险把控、大数据共享及交易、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精准服务,“一企一策”为企业排忧解难。
2、注重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是发展智能制造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培育智能产业。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服务、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12大产业,推动智能技术转化应用和产品创新,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布局中高端产业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面向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重点抓好企业互联网构建和智能工厂打造,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创新,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发达国家两个70%的经济规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70%),提高生产性服务收入在企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将制造业打造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主战场。
3、建设人才队伍
专业人才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因素。一是注重引进人才智力。靶向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和团队。大力实施“鸿雁计划”,积极拓展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离岸创业基地建设,柔性引进全球智力资源。加强本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氛围。二是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大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完善高校学科布局,引入市场竞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推广中小学STEM教育,不断提升优质人才的供给能力。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企业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激励政策,发动企业将实体经济中聚集的大量具有深厚行业经验的传统人才“升级”为智能制造人才。三是注重激发人才活力。落实分类评价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智能制造人才评价机制。
4、强化政策保障
政策支持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坚强后盾。一是争取国家政策。积极争取成为制造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引入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资源、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助力加快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二是强化政策创新。充分发挥扶持政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政策、价格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支持方式,做到综合施策、因情施策、精准施策,为推进智能制造提供有力保障。
三、如何抓住智能制造机遇
1、充分利用综合优势,实施逆向整合战略。
我国在制造环节实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化及商业布局方面具有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进一步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尤其是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装备领域方面的创新资源。要鼓励龙头制造企业以应用技术上的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和较强的资本力量为后盾,加强与国际领先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合作,尽可能地融入发达国家的当地创新网络,逐渐积累能力。应鼓励我国领先制造业企业通过在海外联合设立人工智能研发机构,加强科技合作与信息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提升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
2、把握智能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注制定技术战略图及研判发展趋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的共识,而且要形成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推动有关方面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向及可能的突破口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促进知识融合、扩展和深化,为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人工智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需慎重选择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着力打造特色,向高端环节发力。应该看到,制造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部门,应审慎把握人工智能的投资重点,牢牢抓住优势制造领域率先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的战略先机。同时,也需要在图像、语音识别等领域切实发力。
4、实现智能制造发展,需要软件与硬件协同发展
通过机器换人实现工厂的全自动化、智能化,最终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满足广大客户大批量、个性化的需求。目前已经有也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采用机器人作为生产主力。随着人力成本的进一步攀升,制造业换装机器人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对于机器人相关产业将迎来发展机会。对于机器人生产企业,提高“机器视觉感知”和“控制技术“”两个指标提升产品力将是机器人制造和相关行业抓住发展风口的机会。
结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智能技术发展至什么阶段,人永远是核心价值。我们在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化升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掌握技术人才的培养。转型路上,制造业的未来需要着眼于对人的潜能无限开发以及与自动化设备更好匹配,提高效率,让人与智能制造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方晓霞,杨丹辉,李晓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业新引擎
[2]傅建中.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