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學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更加强调学生能够有条有理地思考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比较完整地说明白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讲明解决问题的理由。基于此,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本文主要从教师积极引导,培养表达能力;提供说理机会,鼓励学生敢说;指导说理技巧,表达有理有据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能力;培养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阐述已有的数学事实,学生所能做的就是记住概念、背过公式,在解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于数学现象背后的知识并不了解,只能硬套概念、公式等,导致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性降低。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探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现象的意义,借助课堂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数学。
一、教师积极引导,培养表达能力
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密切,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理解教师所用的数学语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用正确、精练、清晰的语言来表述数学问题,阐述数学概念。而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不断的引导和训练,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时也鼓励学生应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倍数和因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学生如“16是倍数,4是因数”这样的话,而是应该运用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深层含义,并告诉学生如何判断哪个是倍数,哪个是因数,让学生了解这个背后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进行说理训练时也是如此,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需要严谨,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
二、提供说理机会,鼓励学生敢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多给学生提供数学说理机会,要想鼓励学生抓住机会,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陈述自己的说理过程,并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帮助学生纠正说理过程中的思维偏差或错误观念,有效提升说理能力。学生的说理过程一定要完整规范,在学生敢于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回答,不能模棱两可,当学生说的不流利或是不完整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以补充,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说理过程。
例如,在解决“相遇问题”时,很多学生因为思维不严谨,导致题目理不清,解题困难,有的学生害怕自己的想法错误被老师学生嘲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增强学生的说理能力,锻炼学生敢于说出推理能力的勇气,教师可以在课上故意说错,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逻辑中的漏洞,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来,并以此引导学生在说出推理过程时更加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学生说理的单一性,教师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师站在讲台上,然后随机邀请一名学生站在教室最后排,彼此相对,然后教师以自身的行走速度朝学生走来,学生以自身的行驶速度朝教师走来。双方相遇时,教师和学生都行走了不同的距离。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相对行驶中相遇问题需要注意的部分,有助于学生产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也能够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出发,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三、指导说理技巧,表达有理有据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都需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仍然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知道怎么说更专业,指导学生如何更严谨地描述思考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针对性地指出不同问题的不同说理方法,培养学生说理思维的多维性。
例如,针对计算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说理技巧,如阐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过程,竖式计算时仍然可用计算法则;针对判断题目和选择题目,可根据数学概念、定义或准则来说;针对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问题,可以先列出算式,再说明计算方法;针对数学应用题,可根据解题的过程进行说理,先根据题目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其次说出解题过程,最后说出所求结果。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课上为学生提供说理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学生的说理过程进行一定的指导,以保证学生说理的有效性,切实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爱琼.立足小学说理课堂 促成数学深度学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5):92-94.
[2]吉智深.小学数学不可忽视推理的前奏——说理[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1):24-2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能力;培养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阐述已有的数学事实,学生所能做的就是记住概念、背过公式,在解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于数学现象背后的知识并不了解,只能硬套概念、公式等,导致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性降低。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探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现象的意义,借助课堂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数学。
一、教师积极引导,培养表达能力
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密切,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理解教师所用的数学语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用正确、精练、清晰的语言来表述数学问题,阐述数学概念。而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不断的引导和训练,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时也鼓励学生应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倍数和因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学生如“16是倍数,4是因数”这样的话,而是应该运用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深层含义,并告诉学生如何判断哪个是倍数,哪个是因数,让学生了解这个背后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进行说理训练时也是如此,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需要严谨,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
二、提供说理机会,鼓励学生敢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多给学生提供数学说理机会,要想鼓励学生抓住机会,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陈述自己的说理过程,并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帮助学生纠正说理过程中的思维偏差或错误观念,有效提升说理能力。学生的说理过程一定要完整规范,在学生敢于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回答,不能模棱两可,当学生说的不流利或是不完整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以补充,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说理过程。
例如,在解决“相遇问题”时,很多学生因为思维不严谨,导致题目理不清,解题困难,有的学生害怕自己的想法错误被老师学生嘲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增强学生的说理能力,锻炼学生敢于说出推理能力的勇气,教师可以在课上故意说错,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逻辑中的漏洞,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来,并以此引导学生在说出推理过程时更加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学生说理的单一性,教师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师站在讲台上,然后随机邀请一名学生站在教室最后排,彼此相对,然后教师以自身的行走速度朝学生走来,学生以自身的行驶速度朝教师走来。双方相遇时,教师和学生都行走了不同的距离。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相对行驶中相遇问题需要注意的部分,有助于学生产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也能够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出发,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三、指导说理技巧,表达有理有据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都需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仍然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知道怎么说更专业,指导学生如何更严谨地描述思考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针对性地指出不同问题的不同说理方法,培养学生说理思维的多维性。
例如,针对计算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说理技巧,如阐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过程,竖式计算时仍然可用计算法则;针对判断题目和选择题目,可根据数学概念、定义或准则来说;针对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问题,可以先列出算式,再说明计算方法;针对数学应用题,可根据解题的过程进行说理,先根据题目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其次说出解题过程,最后说出所求结果。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课上为学生提供说理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学生的说理过程进行一定的指导,以保证学生说理的有效性,切实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爱琼.立足小学说理课堂 促成数学深度学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5):92-94.
[2]吉智深.小学数学不可忽视推理的前奏——说理[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