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开展众美佳(23%戊唑·咪鲜胺EW)不同用药时期和不同用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众美佳用药量750mL/hm2,在小麦扬花初期2次用药(即扬花初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效果最好。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要适当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众美佳;防治时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7-0065-02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世界麦区广泛发生的重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1]。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会使感病小麦籽粒中含有DON等真菌毒素,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危及人畜健康[2,3]。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大,且主产区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而使我国成为小麦赤霉病发生频率最高、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淮河以南及長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4]。近些年来,凤阳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发生年份,自然发生田块的病穗率超过30%,因此,对该病害的防治以及相关抗病育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开展了“众美佳”(23%戊唑·咪鲜胺EW)不同用药时期和不同用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效果,为今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作物为冬小麦,品种为良星77。试验药剂为众美佳(23%戊唑·咪鲜胺EW,江西众和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地环境条件 试验地点设在凤阳县板桥镇二铺社区。试验地为水稻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7%,pH值6.8。2017年10月26日播种,人工撒播,播种量400kg/hm2,播种时基施45%复合肥600kg/hm2,尿素150kg/hm2,拔节前追施尿素170kg/hm2。4月19日齐穗,生产模式和生育期同当地生产情况一致。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包括空白对照),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长9m,宽4m,面积36m2,随机区组排列。5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众美佳在齐穗期施药1次;处理B:众美佳在扬花初期(5~10%开花)施药1次;处理C:众美佳在齐穗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处理D:众美佳在扬花初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处理E:空白对照(喷清水)。
1.4 施药方法 本试验分别在4月19日小麦齐穗期、4月22日扬花初期进行第1次用药,扬花期第2次用药,时间分别为4月25日和4月27日。药剂处理区每次用药量均为750mL/hm2,空白对照区喷清水。使用嘉丰12A电动喷雾器对小麦穗部均匀喷雾,用水量为450kg/hm2。
1.5 调查、记录和药效计算方法
1.5.1 调查时间和次数 第1次药后7d、第2次药后7d和14d,分别观察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及小麦生长情况。5月17日,在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后调查防治效果。
1.5.2 调查方法 每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点调查100穗,共调查500穗。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记录病级,计算各处理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
2级: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
3级: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
4级: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1.5.3 药效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穗×相应级值)/(调查总穗数×4)×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的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是2次喷药的高于1次喷药的,具体表现为:处理D>处理C>处理B>处理A。其中,处理D的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到54.00%和55.12%,均显著高于处理B、A;处理C的病指防效显著高于高于处理B、A,穗防效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D和C的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同(下转129页)(上接65页)一药剂“众美佳”在用药量均为750mL/hm2的情况下,以在扬花初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的防效最好,在齐穗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的防效其次,最差的为在齐穗期施药1次。
2.2 药害情况 施药后7d进行药害调查,未发现产生药害,说明以上药剂和用量对小麦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药剂“众美佳”不同用药时期和不同用药次数对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扬花初期为最佳用药时期,此时防效高于齐穗期。在气候条件适宜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年份,使用众美佳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较优方法为:扬花初期2次用药,即扬花初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若选用齐穗期用药防治,也需在齐穗期用药后的5~7d再补药1次效果更好。
本年度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田块病穗率超过30%,病指高达25,为大发生年份。按农业部登记用药量,本试验的1次用药防治病指防效在50%以内,2次用药病指防效也低于60%。因此,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防治上应适当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以提高防效。
参考文献
[1]刘景松.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1):54-56.
[2]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8):1476-1488.
[3]焦艳艳,吴保瑞,季飞,等.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6):101-102.
[4]刘福海,王云川,万建兵,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20):109-112.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众美佳;防治时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7-0065-02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世界麦区广泛发生的重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1]。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会使感病小麦籽粒中含有DON等真菌毒素,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危及人畜健康[2,3]。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大,且主产区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而使我国成为小麦赤霉病发生频率最高、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淮河以南及長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4]。近些年来,凤阳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发生年份,自然发生田块的病穗率超过30%,因此,对该病害的防治以及相关抗病育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开展了“众美佳”(23%戊唑·咪鲜胺EW)不同用药时期和不同用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效果,为今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作物为冬小麦,品种为良星77。试验药剂为众美佳(23%戊唑·咪鲜胺EW,江西众和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地环境条件 试验地点设在凤阳县板桥镇二铺社区。试验地为水稻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7%,pH值6.8。2017年10月26日播种,人工撒播,播种量400kg/hm2,播种时基施45%复合肥600kg/hm2,尿素150kg/hm2,拔节前追施尿素170kg/hm2。4月19日齐穗,生产模式和生育期同当地生产情况一致。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包括空白对照),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长9m,宽4m,面积36m2,随机区组排列。5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众美佳在齐穗期施药1次;处理B:众美佳在扬花初期(5~10%开花)施药1次;处理C:众美佳在齐穗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处理D:众美佳在扬花初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处理E:空白对照(喷清水)。
1.4 施药方法 本试验分别在4月19日小麦齐穗期、4月22日扬花初期进行第1次用药,扬花期第2次用药,时间分别为4月25日和4月27日。药剂处理区每次用药量均为750mL/hm2,空白对照区喷清水。使用嘉丰12A电动喷雾器对小麦穗部均匀喷雾,用水量为450kg/hm2。
1.5 调查、记录和药效计算方法
1.5.1 调查时间和次数 第1次药后7d、第2次药后7d和14d,分别观察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及小麦生长情况。5月17日,在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后调查防治效果。
1.5.2 调查方法 每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点调查100穗,共调查500穗。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记录病级,计算各处理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
2级: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
3级: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
4级: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1.5.3 药效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穗×相应级值)/(调查总穗数×4)×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的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是2次喷药的高于1次喷药的,具体表现为:处理D>处理C>处理B>处理A。其中,处理D的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到54.00%和55.12%,均显著高于处理B、A;处理C的病指防效显著高于高于处理B、A,穗防效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D和C的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同(下转129页)(上接65页)一药剂“众美佳”在用药量均为750mL/hm2的情况下,以在扬花初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的防效最好,在齐穗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的防效其次,最差的为在齐穗期施药1次。
2.2 药害情况 施药后7d进行药害调查,未发现产生药害,说明以上药剂和用量对小麦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药剂“众美佳”不同用药时期和不同用药次数对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扬花初期为最佳用药时期,此时防效高于齐穗期。在气候条件适宜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年份,使用众美佳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较优方法为:扬花初期2次用药,即扬花初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若选用齐穗期用药防治,也需在齐穗期用药后的5~7d再补药1次效果更好。
本年度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田块病穗率超过30%,病指高达25,为大发生年份。按农业部登记用药量,本试验的1次用药防治病指防效在50%以内,2次用药病指防效也低于60%。因此,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防治上应适当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以提高防效。
参考文献
[1]刘景松.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1):54-56.
[2]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8):1476-1488.
[3]焦艳艳,吴保瑞,季飞,等.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6):101-102.
[4]刘福海,王云川,万建兵,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20):109-11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