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e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英语教学,每单元都有阅读材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阅读文章?是应该讲还是不讲?到底应该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
   阅读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假如教师只是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课文并讲解语法知识而忽视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都是违背阅读心理规律的,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也难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问题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课堂”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牢牢把握的一条守则。阅读型课文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时的种种困难,同时,阅读型课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阅读实践。如果说对话型课文提供的话题和交际功能项目场景难以在教学中完全再现的话,那么,一堂任何题材和体裁的阅读课文教学既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又可使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实践。没有哪一项交际能力会比阅读能力更易于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的了。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基础上才能独立而又准确地阅读,进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的阅读课文教学三部曲:即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下面我就初中新目标英语的阅读教学与创新,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 阅读前:收集资料,有序预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预习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激活文化背景知识,减少阅读理解障碍。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或参照学生自己课本中的插图,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所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背景文化支持。通过有序预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阅读中:拓展思维,发掘潜力
  
  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需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中又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略读(Skimming)
   学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略读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重点阅读,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以及结论,多数情况下,每段的首句或结尾句就是该段的主题句。如果文章有题目或小标题,首先就要通过读题目或小标题思考一下,从中可以猜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由此,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找出文章大意,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第二步:寻读(Scanning)
   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阅读技巧,先看题目,找出定位词,然后再到文章里找相关信息,最后进行对比,这就是Scanning。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地逐字逐句地阅读,找准定位词或线索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上阅读课时,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快速寻读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第三步:细读(Detailed Reading)
   对分段的每部分进行精读,了解每部分所陈述的事实。对文章中的理解障碍,如学生较陌生的信息、语言难点等,用控制性的输出,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其目的是对阅读材料作深入、透彻的了解,包括细节内容。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目的在于了解文章的各个细节,从而对文中的内容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细读时若遇到生词,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根据有关常识、背景知识以及利用构词规则来对词义进行猜测;遇到难以理解的或结构复杂的长句、难句,可借助语法知识,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搞清主谓关系、指代关系以及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等,从而达到更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三、阅读后:知识输出,体验乐趣
  
   阅读后,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在学生大声朗读、熟悉课文内容之后, 要检测一下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设计不同的检测题型。如教师可以组织适当的口语和笔头训练,引导学生背诵几个好句子,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复述文章(选择有价值的文章复述,否则只是增加学生负担)。
   当然,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是很必要的。教师每学期可列出推荐书目;选择与课文和课文作者有关的材料,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应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写下有价值的生词和好句子,或者是自己对文章大意的归纳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绝对会有所提升。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方法的掌握比具体知识的掌握更重要”,而且“方法的掌握必须在主体性实践中实现”。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决不是一节课或一个学期就能够完成的。教无定法, 殊途同归,做好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我们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阅读水平,增强英语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作文讲究厚积薄发,犹如建造楼房,需要一块块砖堆砌而成。而这一块块砖就是构建作文的素材。没有素材的积累,即使有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语言,也如“无米的巧妇”,写出的作文也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很多学生总感叹没有素材,无话可写,却对身边的语文课本视而不见,甚至从未觉得那就是可以为己所用的一座宝藏。   其实,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绝大部分课文,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文质兼美,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次读起这样雄壮的词句,总会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我想近千年前的苏东坡,于被贬之地黄州,看到这滚滚东流水的长江,翻腾着的滔天巨浪,定会激荡起那颗寂寞良久的火热心灵,于原始壮观的自然情景中,去思考生命的原始意味。  逝者如斯的长江水,激荡着词人的心胸,情难自禁,历史的那些英雄人物一起涌上词人的心头,然而这些曾经吒咤风云的英雄们,已被浪花所淘尽,既想赞美英雄,又感叹
急促的阵雨过后,天空终于放晴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中。禾苗被雨水冲刷过后绿油油的,叶子上滚动的露珠晶莹透亮。鄉间的小路虽然泥泞,但空气中却飘着一股芬芳。年轻的杰克正哼着小曲儿,去看望他很久不见的家人。  他正在欣赏青山绿水,忽然发现前方岔路口的石头上坐着一位年轻人,旁边还有一辆倾覆的马车和一匹瘦弱的小马。杰克走近一看,那位年轻人手扶着脑袋,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马车周围有好几个木箱和包裹,散落在泥土里
山村农家小院里,种满了黄瓜、茄子等蔬菜,阿飞和爸爸在小院里摘菜。  阿飞,今天天气热,你去摘点儿黄瓜,中午老爸给你做个凉拌黄瓜吃。  老爸,我摘完了,你看!  哎呀,我的傻儿子呀,你怎么摘了这么小的黄瓜呀?  老爸,大的长得很好,我不舍得摘呀!  阿飞,老爸告诉你,以后摘黄瓜要挑大的摘,小的可以让它们再长大些。  嗯,我记住了。  阿飞,你吃饱了去田里给玉米拔下苗吧。凡是两棵在一起的,你都要拔掉一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笔者就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充满语文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语文是综合性学习的根    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
“至于园可无憾矣”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文言文《于园》末尾的一个句子。对于该句的理解,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第19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版)和不少的教师及学生一样,最初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译文中的“这样的假山石”是指课文所介绍的于园中的那些奇特的假山或“磊石”,译文中的“于园”就是文本的说明对象
语文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编定的语文导学案明确的学习目标,依靠合作群体之间的积极互助,在兴趣与需要的激励下,进行富有实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合作课堂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方法为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语文课堂。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认知、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强调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  为此,本节课结合学校研究课题,采用了“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模式,大胆地对传统课堂进行了变革。课堂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Jo
前情回顾:木糖等人成功讨伐了蝎王,夺回了水栖宝石。在返回绿洲的路上,他们能否一路顺风呢?  沙漠里的最高气温可超过50摄氏度,人长时间在高温下行走,很容易引发晒伤、热休克等问题,不过更致命的危险是脱水。  当地居民告诉木糖,不久前有一支商队就是在寻找水源的路上因脱水而死。木糖他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因为有卫兵负伤,队伍的前进速度慢了很多。不少人眼前开始发黑,甚至出现了幻觉。如果不快点儿回到绿洲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第三课选取了杜牧的名篇《山行》。课文对“斜”字是这样注释的“这里可以读为xiá”。从编者来讲,考虑是非常周全的。因为从诗歌押韵的角度来讲,应该读“xiá”,而从语言的发展变化来说,现在在普通话中统一读“xié”。那么,这种注释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有关字音问题的疑问,从而激发出进一步学习探讨古诗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