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家乙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他的作品深刻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面貌。他的电影生涯开始于东北,植根于东北。他的作品深刻的反应了建国初期东北真实的农村生活。本文通过对他的生涯梳理和作品的分析,窥探那个时代的农村场景,弥补正统史料记录中的遗漏。
关键词:王家乙;电影;东北农村
中图分类号:D 422.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12-01
王家乙(1919~1988)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五朵金花》(1959)、表现彝、汉民族情谊的《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
一、人物生平
1919年王家乙出生在一个南京商人家庭,1932年考入扬州的震旦中学,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年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的医学科。在外求学期间,王家乙在四哥王逸及其他左翼剧盟南京分盟成员的影响下①,开始接触进步思想,阅读新文学、新剧本以及鲁迅等革命作家的作品,并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王家乙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在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中,以写壁报、做演讲、演话剧等形式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1938年,王家乙在武汉期间,加入“抗日演剧队二队”,开始与我党有了密切的接触。同年底,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王家乙同其他进步青年一起,由重庆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到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工作。在党的文艺路线影响下,王家乙深入农村学秧歌、腰鼓、民歌,参与创作并演出了秧歌剧《二流子变英雄》和歌剧《白毛女》,成为具有较高政治修养的优秀文艺工作者。
1945年抗战胜利时,王家乙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东北,扎根东北,并奉献了他的一生。他先后工作于东北文工团一团、东北大学戏剧系、东北电影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影视协会。他在东北工作期间,始终坚持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创作适应当地群众欣赏习惯、并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如新二人转《全家光荣》、小秧歌剧《哑巴劳军》等,都是带有浓郁东北地方色彩和时代感的作品。1949年初,王家乙参演了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故事片《桥》。他成功地塑造了工人英雄老梁的形象,表现了工人阶级在为新中国诞生而做出的无私付出和大无畏牺牲精神。影片上映后引起了热烈反响,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兴奋的说:“我们现在有了工人阶级的电影,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荧幕。”②这部作品不仅作为第一部故事片载入中国电影史册,也为王家乙架设了一条通往导演之路的桥梁。在担任导演期间,王家乙不仅与法国导演罗歇·比果合拍了反映世界和平歌颂中法友谊的儿童片《风筝》,而且更为成功的是拍摄了一系列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如1951年的《金玉姬》就是以朝鲜族妇女为对象,随后的《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景颇姑娘》等就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征的作品。这些影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息,用细腻的手法,明丽的风格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王家乙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上和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王家乙在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中,拍摄了《风筝》、《五朵金花》、《相约凤尾竹下》等十九部影视作品。其中《风筝》获得了第十九届国际电影节圣·乔治奖,《五朵金花》1960年获埃及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
王家乙虽然擅长少数民族作品的拍摄,但他也创造了一系列与东北农村密切相关的作品,《全家光荣》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创作,他去田野劳作、去农家串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并最终自然真实的呈现在舞台之上。
二、作品评析
新二人转《全家光荣》通过运用地道的东北方言配上简洁明快的节奏和竹板、锣鼓等打击乐器,以快板男女对唱的形式叙述了张老汉一家的幸福故事,一问一答、一猜一释,详实客观的表现了解放区土改后普通人家的幸福生活。作品将主人公张老汉以50岁为界限分为前后两部分。“张老汉五十岁上转少年”“土改翻身他生產的好”“五十岁后当选了模范”,五十岁前的张老汉“做活为地主”“一辈子辛辛苦苦还是穷光蛋”,自从来了共产党又分房又分地,不愁吃来也不愁穿,通过前后的鲜明对比,形象的表现了解放区内农民通过土改获得土地翻身做主人的巨大变化。作者以小见大,将整个历史事件艺术化处理后放置于张老汉一家中,通过对这个“无上光荣”的一家成员不同命运的描写“女儿长大出了嫁”“夫妻二人多和睦”“亲亲热热种庄田”“大儿子当上屯干部当上了民兵”“二儿子参军上前线”“立功状送到老汉我手前”③,这样全家“无上光荣”便反映了整个解放区的“无上光荣”。
三、结语
电影作为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我们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有不一样的视野去了解那个时代,更加丰富的具体的描绘那个时代。1946年随着《五四指示》的发布,解放区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王家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全家光荣》这部作品,张老汉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民的一分子,他的命运的改变,也正反映了千千万万个农民命运的改变,他们分得“好地三五饷”,“六岁铁青马”,“生活不再少穿戴”,作者通过这部艺术作品给我们描绘了建国初期东北真实完整的农村生活。
注释:
①王逸,1935年时左翼剧盟南京分盟的骨干分子
②江涛,《吉林党史人物》 第8卷368页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07
③张庚,《秧歌剧选》 51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06
关键词:王家乙;电影;东北农村
中图分类号:D 422.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12-01
王家乙(1919~1988)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五朵金花》(1959)、表现彝、汉民族情谊的《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
一、人物生平
1919年王家乙出生在一个南京商人家庭,1932年考入扬州的震旦中学,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年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的医学科。在外求学期间,王家乙在四哥王逸及其他左翼剧盟南京分盟成员的影响下①,开始接触进步思想,阅读新文学、新剧本以及鲁迅等革命作家的作品,并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王家乙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在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中,以写壁报、做演讲、演话剧等形式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1938年,王家乙在武汉期间,加入“抗日演剧队二队”,开始与我党有了密切的接触。同年底,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王家乙同其他进步青年一起,由重庆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到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工作。在党的文艺路线影响下,王家乙深入农村学秧歌、腰鼓、民歌,参与创作并演出了秧歌剧《二流子变英雄》和歌剧《白毛女》,成为具有较高政治修养的优秀文艺工作者。
1945年抗战胜利时,王家乙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东北,扎根东北,并奉献了他的一生。他先后工作于东北文工团一团、东北大学戏剧系、东北电影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影视协会。他在东北工作期间,始终坚持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创作适应当地群众欣赏习惯、并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如新二人转《全家光荣》、小秧歌剧《哑巴劳军》等,都是带有浓郁东北地方色彩和时代感的作品。1949年初,王家乙参演了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故事片《桥》。他成功地塑造了工人英雄老梁的形象,表现了工人阶级在为新中国诞生而做出的无私付出和大无畏牺牲精神。影片上映后引起了热烈反响,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兴奋的说:“我们现在有了工人阶级的电影,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荧幕。”②这部作品不仅作为第一部故事片载入中国电影史册,也为王家乙架设了一条通往导演之路的桥梁。在担任导演期间,王家乙不仅与法国导演罗歇·比果合拍了反映世界和平歌颂中法友谊的儿童片《风筝》,而且更为成功的是拍摄了一系列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如1951年的《金玉姬》就是以朝鲜族妇女为对象,随后的《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景颇姑娘》等就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征的作品。这些影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息,用细腻的手法,明丽的风格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王家乙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上和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王家乙在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中,拍摄了《风筝》、《五朵金花》、《相约凤尾竹下》等十九部影视作品。其中《风筝》获得了第十九届国际电影节圣·乔治奖,《五朵金花》1960年获埃及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
王家乙虽然擅长少数民族作品的拍摄,但他也创造了一系列与东北农村密切相关的作品,《全家光荣》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创作,他去田野劳作、去农家串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并最终自然真实的呈现在舞台之上。
二、作品评析
新二人转《全家光荣》通过运用地道的东北方言配上简洁明快的节奏和竹板、锣鼓等打击乐器,以快板男女对唱的形式叙述了张老汉一家的幸福故事,一问一答、一猜一释,详实客观的表现了解放区土改后普通人家的幸福生活。作品将主人公张老汉以50岁为界限分为前后两部分。“张老汉五十岁上转少年”“土改翻身他生產的好”“五十岁后当选了模范”,五十岁前的张老汉“做活为地主”“一辈子辛辛苦苦还是穷光蛋”,自从来了共产党又分房又分地,不愁吃来也不愁穿,通过前后的鲜明对比,形象的表现了解放区内农民通过土改获得土地翻身做主人的巨大变化。作者以小见大,将整个历史事件艺术化处理后放置于张老汉一家中,通过对这个“无上光荣”的一家成员不同命运的描写“女儿长大出了嫁”“夫妻二人多和睦”“亲亲热热种庄田”“大儿子当上屯干部当上了民兵”“二儿子参军上前线”“立功状送到老汉我手前”③,这样全家“无上光荣”便反映了整个解放区的“无上光荣”。
三、结语
电影作为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我们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有不一样的视野去了解那个时代,更加丰富的具体的描绘那个时代。1946年随着《五四指示》的发布,解放区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王家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全家光荣》这部作品,张老汉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民的一分子,他的命运的改变,也正反映了千千万万个农民命运的改变,他们分得“好地三五饷”,“六岁铁青马”,“生活不再少穿戴”,作者通过这部艺术作品给我们描绘了建国初期东北真实完整的农村生活。
注释:
①王逸,1935年时左翼剧盟南京分盟的骨干分子
②江涛,《吉林党史人物》 第8卷368页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07
③张庚,《秧歌剧选》 51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