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曲韵喧檀板 丝路风流证梨园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e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年9月21日至22日,以“丝绸之路·明清俗曲展演暨学术研讨会”为主题的一场特色显著的学术展演活动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隶属于国家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其“丝路文化·长安论坛”的音乐分论坛。活动吸引了来自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共11个民间曲子乐班参加,他们共同为此次活动奉献了一台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西北民间曲子盛宴。全国各地的音乐学者也纷纷响应,包括西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等二十余家单位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观看演出并参与研讨。本次活动是在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具体响应,以俗曲展演与学术研讨的方式,折射了沿丝绸之路东段各地不同的音乐生活情态,以及在现今不断变异的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民俗文化处境,以此激发人们如何保护、如何传承而又如何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思考。
  一
  俗曲展演于9月21日晚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拉开帷幕。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乔建中主持,他说:“‘俗曲’是明清市民文化的集中代表,借明清城镇商业经济和市井生活的日渐兴隆而臻于成熟。几百年来,历经职业、半职业歌者的反复加工,让各类俗曲词语讲究、曲调婉转,抒情小段、长篇故事均可咏唱,成为民间大众最为喜欢的歌唱体裁之一。这次邀集到西北各地循着丝绸之路沿线不同的各路小曲进行集中展示,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意义非常深远。”
  随后,十一家民间曲子乐班相继登台献艺。陕西地界的三个乐班首先出场,户县余下罗什村曲子社由社长王文学和主唱卢登荣领衔演唱了《八仙庆寿》和《秦琼观阵》;凤翔曲子社由赵权、王德枝、唐天平等演唱了《西府曲子联唱》。两地曲子风格接近,颇具陕西戏曲眉户的味道。陕北榆林小曲班的演唱另具江南特色,除保留有大量明清俗曲的遗韵,也融入有不少陕北地方的乐韵,以梁梅、乔文新等为代表的民间歌手,演唱了《绣荷包》《放风筝》《卖杂货》《九连环》等代表曲目。
  甘肃地界包括“秦安小曲”“通渭小曲”“兰州鼓子”“凉州贤孝”“河西宝卷”和“敦煌曲子戏”六个班社。“秦安小曲”由高保林、高宝庆、杜秀梅演唱了传统曲段《东吴招亲》;“通渭小曲”由张世强、马玉霞演唱了《刺目劝学》和《兄妹观灯》选段;“敦煌曲子戏”由赵虎、闫光夫、巩玉玲等演唱了《大保媒》和《张三吃醋》选段。由于地缘、交通与移民的关系,这三地的曲子风格都含有一些陕西地方音调。“兰州鼓子”由代立登演唱了小平调《三月三》,因其保留有满清北京八角鼓的遗韵,其温婉的格调显现出雅致的一面。“凉州贤孝”俗称“瞎弦”,由盲艺人王月演唱了《小姑贤》,冯兰芳和徐昌辉演唱了《党的恩情说不完》。而属于诵唱音乐的河西走廊乐调“河西宝卷”不被管弦,以民间宗教或佛、道劝善故事为主旨,《民乐宝卷常用曲牌串唱》即为其代表,由胡长耿演唱,王振武、胡长发和佛(即拜佛)。
  青海地界出演的是最具代表性的“青海平弦”,由刘钧、韩生辉演唱了《水淹金山》和《秋景》,其柔婉、曲折的拖腔已超出一般小曲的表现。最后上场的是“新疆曲子”,由文素霞、高建霞演唱了《李彦贵卖水》选段,窦文虎弹唱了《访友》,邓金荣、王峰演唱了《张琏卖布》。由于新疆曲子来源广泛,与“陕西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西北各地小曲均保持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加之融合了汉、回、锡伯族等民间小调,因而逐渐形成了其兼蓄并收的风味特色。
  因演出时间有限,各乐班演唱虽以唱段为主,已足以显现其各自的特色和美感。使听者在不同音韵乐调的绵长伸展中,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丝绸之路,感受音乐文化的交融碰撞,领略民俗风情的交相荟萃。
  二
  带着临场观赏的余兴和挥之不去的乐调印象,翌日,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了“丝绸之路·明清俗曲”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上、下午两个半场组成,上半场包括两个单元共计10位学者的发言,包括程天健的《户县罗什村曲子社发展现状考略》、曾金寿的《西府曲子的艺术渊源与艺术特征——以凤翔西府曲子为考察对象》、乔建中的《听听看看60年——我与榆林小曲》、黄虎的《兰州鼓子和秦安小曲重访与反思》、燕仲飞的《通渭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王文仁的《盲人艺术——凉州贤孝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吴玉堂的《河西宝卷的历史与现状》、石永的《从赋子腔说起》、高德祥的《敦煌曲子戏的形成发展过程》、徐玉梅的《谈谈新疆曲子》。其主题是围绕参演的不同曲种作针对性的介绍与思考。
  下半场为圆桌讨论,共设两个基本主题:丝绸之路明清俗曲的传承与保护;“一带一路”背景下丝绸之路明清俗曲发展的新思路。从发言内容来看涉及如下不同方面:
  在涉及此次活动的意义时,西北大学的郝苏民认为:“会议策划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俗曲,从西安出发沿着丝路沿线一直往西,经甘肃、青海、新疆,以此可观察这一音乐品种的变化过程以及与当地人文、民俗的交流。可以看出汉族文化对少数民俗地区文化的影响,印证了丝路通道上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源源不断的进入,另一方面是中国内地文化向外传播这样一个双向交流发展的事实。”西安音乐学院的李宝杰认为:“这次活动的创意性主要体现在以‘一带一路’思想为背景,串联沿丝绸东段各地小曲进行联合展演并结合专题研讨,对于推动这一乐种的认识、研究和传承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以便这些音乐文化的‘地方小吃’能够得到妥善保护,而不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遭淘汰。”常州理工学院的王小龙认为:“这次活动给人的第一个启示是要对明清俗曲进行共时性方面的研究,以往我们谈明清俗曲多是江南、两淮,现在看来是有些片面了。第二个启示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对于开展明清俗曲的历时性研究也非常具有意义。在历史的展衍中,许多音乐艺术的形式都在不断地交叉和影响,俗曲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坐唱艺术,难免不受到南来北往人口流动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把明清俗曲的历史维度挖掘出来是一种有意义的学术举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郑长铃认为:“我们曾经配合文化部搞过濒危地方剧中的调演,那次活动挽救了一些剧团的命运。这次西北各地小曲展演,虽谈不上挽救,但我以为对它们今后的发展意义深远。在‘非遗’保护中,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一样下这么大的力气,然而常常事与违愿。我以为,学者的参与非常重要,一是提供必要的知识咨询,二是为保护与传承献计献策,三是向社会进行文化保护呼吁,规避功利目的,修正不良影响,以引起社会对文化保护的共识。”   在涉及如何保护与传承问题时,美国印第安纳州州立大学博士候选人魏晓石结合自己近年来的“音乐档案”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介绍,他认为:“音乐档案是实践性的、实用性的音乐记录方式。通过忠实的多媒体记录,把活态的音乐文化保留下来。记录中的元素相对于过去仅仅依靠文字和乐谱记录的办法要多,不仅包括录制演唱本身,诸如对场景的描述、语境的分析、口述历史等均要记录在案,以便听者能够借助这些元素更好地领略音乐事象发生的整体。”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乔建中认为:“这种‘音乐档案’的做法,较之于以往我们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田野采风显然要丰富得多,过去我们在采录的手段上从最初的简单记谱开始,到后来的‘集成’时代,尽管也有一定的录音和文字介绍,但总是粗线条的,不像魏晓石他们所做的音乐档案如此的细致,既考虑到被采访对象的所有因素,也注意到采访者的释读问题,目的是要尽可能地为听者提供全面的、真实的音乐信息。”郝苏民说:“现在‘非遗’已立法,‘非遗法’中细分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两者的内涵不一样,传统文化中哪些是需要保护的?而哪些又是要保存的?这些细节需要引起广大学者的注意。”
  在涉及到民间俗曲发展新思路的问题时,陕西师范大学的张君仁认为:“一种艺术的产生必定与一种文化生态相关联,当下环境中的艺人心态和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苗头。如地方乐种走出乡间参与到异地文化活动中,在不断扩大影响的前提下,也出现了逐渐放弃地方特色,向其他通行戏曲艺术形式靠拢的趋向。地方音乐如果是以放弃原有特色为代价,那么这种发展还是不要的好。”王小龙认为:“民间音乐作为‘非遗’保护对象,在传承与发展中要想办法激活自己的生命力,不能够等、靠、要,不能沦落为‘贫困户’,否则何来发展?”李宝杰则从“学术视角、艺人视角、政府文化视角”谈了自己的看法:“学术视角上,要向乔老师学习,把眼光向下,放下学者身价,尊民间艺术家为师,使之研究‘吾本民间来,还到民间去’;艺人视角上,要关注艺人的民间文化站位,分析传统音乐文化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原生、衍生和再生关系;而政府文化视角上,要充分考虑传统音乐文化的广泛联系性,对其本质做出清晰的文化界定,充分利用政府职能实施良性的管理、保护与推进措施。”郑长铃认为:“我们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有些偏差,以为保护就是要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我的理解是,传统音乐文化品种都是历史上在各种文化的互动与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要看到它们的发展性和融合性,今天谈保护,除了尊重其特有品质以外,还要允许它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寻找新的出路。”
  在涉及到各乐种的形态以及源流等问题时,张君仁认为:“从此次展演的11种曲子表演形式对比来看,有着许多共性因素可循,比如在乐队形态上除凉州贤孝、河西宝卷外都使用了三弦、四叶瓦,而其他弹拨乐器如扬琴也使用居多。在曲子结构上一般是越调开头也一定是越调结尾,背宫开头也一定是背宫结尾,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模式,从中可看到宋代诸宫调里缠达、缠令模式的影响。在表演形式上,传统的都是以坐唱为主。在功能上以其轻便小巧的形式除了提供民间娱乐服务外,更多地发挥着道德教化的作用,填补了高台大庙演出不能深入乡间田舍的不足。”内蒙古大学的王宇琪认为:“兰州鼓子与北京八角鼓有着渊源关系,但在形态分析中我们要能够找到这种关系的例证,如此才可能证明兰州鼓子的音乐来源。研究中我们关注形态,那么在保护中是不是也要关注形态?也就是说在传承与保护中是不是有意识地维护形态的完整性。”
  在涉及跨领域研究问题时,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板俊荣认为:“有关明清俗曲的研究,文学界、音乐界缺少联手,文学界尽管积攒很多,但一直是纯文字的东西,从来都缺乏‘唱’的内容,而音乐界则更多关注音乐形态问题。俗曲的内容很丰富,如果能进行跨界联合研究,对于深入解读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现象更有意义。”
  讨论和发言涉及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这里只能择要梳理。然而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保护与传承问题,特别是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经济变迁,地方乐种作为农耕文明的产品,何以立足于当下工业信息时代,这将是一个值得广泛探讨的问题。两天的活动结束了,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在不断萦绕。在“一带一路”文化经济发展思想引领下,面对传统音乐文化,要做的事还很多。愿这次活动成为一个良好的契机,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唱响起时代佳音添砖建瓦。
  李宝杰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美学理论中强调了秩序与自由的概念,所谓秩序指的是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要依据的条规、约定、风俗、传统等需要艺术创作主体所遵守和执行的一些限定条件,自由指的是音乐家的创作自由,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在艺术理论史上关于这对概念的直接或间接讨论从未停止过,在斯特拉文斯基的理论著作中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也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被予以讨论,其表述主要集中在《音乐诗学六讲》(以下简称
14年12月23日,由国际箜篌协会主办的“筝·箜篌2014中国传统弹拨乐研讨会”在香港沙田举行。研讨会以传统乐器在两岸三地的发展趋势为题,对古筝和箜篌展开了个案分析与研究,以艺术实践与互动交流路径为切入点,共同探索传统音乐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海星国际文化基金会主席、国际箜篌协会主席陈光宇主持会议。研讨会分三个部分:传统弹拨乐在两岸三地的发展现状、传统弹拨乐在维系两岸三地关系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箜篌演奏
乐是人类的通用语”已经遭到中西民族音乐学者的强烈反对。早在20世纪早期,比较音乐学家就以对抗世界文化大一统为己任,倡导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世界民族的多声音、多体系以及人类所形成的对音乐的各种运用。然而,认识这些音乐样式却并非易事,大多数音乐学研究都习惯将音乐作为独立的单元来看待,从族群、地区乃至国家,音乐被当作类似语言的体系来研究,识得某种音乐的典型性特征与音乐的界限。音乐不是通用语,但是各种
亨利·古斯塔维奇·涅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个教师的随笔》、辛丰年的《钢琴文化300年》、罗素·谢尔曼的《钢琴随笔——一个杰出艺术家日记》……每一次读钢琴类的书籍,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感动,不仅是钢琴文化营造出的饕餮盛宴,每一位作者独特的笔触也总令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样的内涵丰富与经验分享,形成了拜读之价值、收获。今年初,手中拿到由朱迪翻译的《钢琴演奏的艺术——一种科学的方法》时,这样一种行之蔚然
一、只有真正喜爱音乐,才能以音乐安身立命一辈子感到最为庆幸的事就是喜欢音乐并能从事音乐工作。我之所以能够在退休后一直有兴趣参加各种社会音乐活动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乐此不疲,也都源于我是真正喜爱音乐。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学院作曲系交给我的任务——教《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人所共知,由于中国历史上并无自成体系的作曲技术理论,所以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教学一直是围绕着“西体中用”进行,
是一间囚室,高高的、森严的、黑暗的、冷酷的、压抑的一面厚重的监狱高墙。突然,高墙的一角开了一扇门,一束冷光散射进来,接着,一位带着镣铐的中年男子从小门走进囚室。这位男子便是被俘的方志敏,他环顾四周,唱出了“这,是一间囚室,它囚禁着光明,关押着自由,让黑暗永驻……”。在这样一首咏叹中,原创歌剧《方志敏》拉开了帷幕。  诗意的歌剧  对于中国四十岁以上的人们来说,方志敏的名字并不陌生,他在狱中写就的《
创办于1963年的“上海之春”全国二胡邀请赛,使二胡艺术活动在上海有一个地标性的命名。半个多世纪来,这一赛事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成为当代二胡艺术最为重要的赛事之一。如今,这一全国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二胡艺术活动,更名为“上海二胡艺术周”。积聚二胡艺术百年变革的气韵沉淀,承续“上海之春”的理念和规模,2016年5月,二胡艺术迎来了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春天。  2016年4月30日~5月4日,
2015年12月11日至13日,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协办的第七届“京·沪·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本届研讨会打破了与会者的地域限制,除京、沪、闽三地外,还邀请了来自台湾、广西、四川、天津、云南等地的知名作曲家、指挥家、理论家共近五十人。  简单而隆重的开幕式上,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教授、中国交响乐指挥联盟主席卞祖善先
引论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广泛传播,迄今为止,我国民族音乐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话语系统。既包括学科原理、学科方法的运用,也包括学科意识、学科逻辑及学科概念的构建。然而,与之不适的是,作为民族音乐研究成果推介及民族音乐研究后援的民族音乐教学,却还未形成自己自觉的话语系统。这种现象当然不是主要指基础性的教材建设,而是指运用性的教学过程。那么,作为一名民族音乐教师,应该如何转
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的音乐创作成果显著。特别是老一辈作曲家郭祖榮先生带领他的弟子们在福建交响音乐创作上筚路蓝缕、辛勤耕耘,不断自我超越、自我突破,取得了令人感佩的艺术成就。迄今,仅他一人就已创作了33部交响曲以及十几部交响音乐。   郭先生的交响乐作品多以复杂的人生思考、忧国忧民的现实反映和理想的社会价值追求为题材,晚年的《第二十七交响曲》(2014创作,以下简称《二十七》)愈发精炼、简洁,以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