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教育管理观念是高校教育管理变革和当下时代精神要求的必然趋势,在高校中从目标、方法、过程、评价等角度构建这种教育管理观,从而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高校对话教育管理思路和范式,对更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目标,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均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 对话教育管理 变革
[作者简介]金自如(1976- ),女,湖北红安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金自康(1972- ),男,湖北红安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传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及高校管理。(江苏 南京 211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的调查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FDY03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35-02
本文倡导的对话教育管理是指高校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在互相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之上,为认识与理解高校教育管理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高校管理中的某些问题,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进行沟通协调从而实现教育管理目标、谋求高校教育管理改进之道的一种教育管理思路和范式,即倡导高校教育管理要从“同而不和”走向“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提法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同而不和”,是对上迎合附和,不敢或不愿意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被赞成被迎合,而不能被反对,对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采取排斥甚至压制。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达到教育管理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也才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一、“同而不和”: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诟病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组织机构,以“权力与等级”为中心,一方面管理的各种层次较多,管理方式是单主体性的,信息传递也是单向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管理者过于注重“管”,以“管”为中心,信奉只要将管理的制度构建得足够完备,对被管理者管得足够精细、足够到位,就能将教育的理念和管理的目标贯彻到底。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被管理者被当成与其他教育管理对象一样,是没有感情没有个性的被物化后的人。这种管理模式重视的是效率,强调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组合,以达到效益理性追求的最大化,有意无意中将管理中活生生的人之主体能动性和感情需求淡化或者漠视,将教育管理题中应有的价值伦理的表达诉求置之不理。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教育管理“集权化”;(2)高校教育管理的封闭性;(3)高校教育管理的单向性;(4)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化。总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单一机械,以“管”为中心,将人“工具化”,片面重视效率理性,这样的模式带来的诟病使得教育管理中呈现“同而不和”的局面,即对上级盲目无条件地服从,对下级则实行专制独裁的“奴化”管理。
二、“和而不同”:新的对话教育管理范式的旨归
这里的“对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你问我答,在本文中指的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精神上平等相待的关系。在这种理念下,管理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管理行为是一种以生命力唤醒生命力,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的有生命的德性行为。在这样的对话观念视域下的教育管理范式,是一种大教育管理学理念的体现。这种范式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更加多元与综合,转向以“理”为中心,将教育管理中的主体还原为现实中的有血有肉的关系中的人。因而,较之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对话教育管理范式具有以下优势:
1.使高校教育管理具有民主性。对话管理提倡一种基于平等主体基础上的以“爱”与“信任”为特点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这就意味着管理者会从高高在上的“权力之椅”上走下来,深入到被管理者群体中去,用心倾听被管理者的心声,转换领导方式,鼓励广大师生积极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并真正予以考虑并落实到其管理的具体行为中去,以激发被管理者的主体意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实务中去。而不用担心得罪了上级,违背了领导的意志而受到打击,处罚与排挤。也只有这样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才可能真实代表教育相关者的利益,才可能真正地将教育管理推入到一种良性循环中去,以才能真正地达到以人为本。只有如此,才能将教育管理中的人还原为有血有肉的、现实的、有主体性的人,才能体现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的价值与伦理。
2.使高校教育管理具有开放性。对话管理强调的是一种组织的开放性,即高校教育管理不仅要对外部环境开放,在其内部也要开放。具体说来,首先,教育领域要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对话;其次,教育管理者与学校之间也要对话;此外,学校管理层与被管理层(广大教职员工、师生)之间也必须对话。这就意味着,高校管理不能只闭门造车,而要打开校门,既要从肥沃的社会大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也要注重自己本校各种资源的开发,以开放的心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实现对话式的管理。作为开放的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一方面十分注重各种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开放和相互信任,另一方面也尤其倡导成员间的相互赞赏和相互接纳,进而推动“平等、互惠”的对话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持续发展。
3.使高校教育管理具有交互性。对话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所谓对话,一定是两方及两方以上的主体之间进行的沟通,具有交互性。因而相应的,高校对话管理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进行的心与心的相遇,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的管理者说被管理者执行的信息单向传播形式,对话管理更看重在管理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是“关系”中的,注重主体性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注重学校利益与广大师生利益的双赢。在对话管理范式下,高校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虽职务与责任有别,但就完成管理目标来说,两者是平等的,在制定决策、过程监管及结果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是在畅通的信息交流背景中进行友好协商、共同完成的。双方作为现实的、关系的、个性的人的主体性与开创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样的管理范式,由于有了双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必然会更容易贴近实际而避免了“官本位”现象的产生。 4.使高校教育管理具有创新性。对话管理十分注重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平等、信任、前提下的主体批判性与反思性。也就是说,在双方的对话与交流中,允许有不同思想与意见的出现,甚至可以说,正在由于有了不同观点的存在,对话才更显得必要与珍贵。因为,高校对话管理中的批判反思性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能随时反省自身的思想与行为,避免偏离了教育及教育管理的旨归,避免造成事实与价值两立的局面。对话管理提倡尊重而不是压制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差异或不同声音,因为正是这些差异,才能产生一种新的理念或者管理方式,从而体现出对话教育范式较之传统教育模式无与伦比的创新性。
总之,高校对话教育管理范式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其管理方式以多元综合,转向以“理”为中心,注重高校管理中的条理、法理、情理,在进行管理和制定相关教育管理制度的时候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主体假设,因此,较之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重视效率理性的实用主义,对话教育管理范式更重视价值伦理的人本主义。
三、从“同而不和”到“和而不同”:构建高校对话教育管理的策略
对话教育管理主张将对话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情境,即管理主客体双方共同努力创造平等和谐、互惠互利、积极健康的管理氛围;倡导将对话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即将对话双方作为有着完整个性、有着创造能力的人来对待,才能揭开高校教育管理的真正奥秘,表现出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让高校教育管理从“同而不和”走向“和而不同”。
1.高校教育管理者角色的转变。要想真正将对话教育管理的理念贯彻到实处,首先高校教育管理者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的角色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陶行知说过,“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其校长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务必有高尚的品行;二是校长要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同情心;三是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四是校长要敏于行,做一个行动的校长;五是校长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六是校长要将民主视为工作的第一原则,不可有独裁作风;七是校长工作是一项专门事业,需要也值得校长全身心地投入。陶先生对于“理想校长”的设想,其实与对话教育管理中提倡的教育管理者的角色是相符合的,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合者角色。高校管理者要用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同情心这样的德性来广泛听取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联络各个部门,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有创造性地统合与集中,以做出正确的统筹全局的管理决策。二是沟通者角色。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将业已形成的管理决策贯彻下去,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政策与管理规定的传播者,同时也要认真倾听被管理者的反馈心声,并及时与管理相关各个环节进行沟通与协调,以确保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及正确的管理决策能得到正确地贯彻执行。同时,作为学校的代言人,校长还需要成为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三是创新者角色。在对话视域内的高校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是有乐于创新的意识和敢于创造的勇气的。这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能够以开放的心态,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两个具有自己独立地位和独特视野的主体能够彼此深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中去,这样的视野整合彼此可以共享不同的智慧、知识和经验,从而带来新的理解,能够提供更多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管理经验与价值的增加。
2.高校教育管理组织结构的革新。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的“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的组织机构,体现出“官本位”的特点与倾向,严重制约了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严重扼杀了学校师生的创造性。高校对话教育管理范式倡导的组织结构相比之下有了很大的革新。首先,由于其更强调管理层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对话,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信息的横向联系传播,因而其管理机制更加开放;第二,对话教育管理范式下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种扁平化、全通道型的组织结构,减少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间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充分其整合优势功能,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前进合力和管理氛围,因而,这种组织结构将更加灵活而富有弹性。这样的对话型的管理组织结构有利于为高校各层次各部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管理、发挥自己能动性的舞台,便于整个学校形成一种知识价值共享、责任风险共担的格局。
3.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重构。在中国“学而优则仕”思想和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高校教育管理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考出高分的“人才”。管理目标一切围绕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的成绩仍是学校评奖评优的主要衡量标准,而班级的及格率、优秀率、考研率也似乎成了考核教师及管理者业绩的“不二法门”,这些都从根本上忽略了教师自身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而对话教育管理范式下的教育管理目标则批判性地打破了以上成规,除了教学及教学的成果,更加关注人格的完善, 更加强调对生命的关怀。教师和学生都被看成是有独立的个体,个体的需要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具体表现在: 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意识和管理理念;开发广大师生参与管理的技术与平台; 注重高校教育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度;重视师生评估的民主性和多样化等。
总之,对话教育管理观念是高校教育管理变革和当下时代精神要求的必然趋势,在高校中从目标、方法、过程、评价等角度构建这种教育管理观,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高校对话教育管理思路和范式,对有效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目标进而实现高等教育最终目的,均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教育研究,2002(2).
[3]景晓娜,刘薇,郑天坤.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5]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recid=&filename=2005082431.nh&dbnahLs
OHVPepM,2005-09-23.
[6]夏正.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4).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关键词]高校教育 对话教育管理 变革
[作者简介]金自如(1976- ),女,湖北红安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金自康(1972- ),男,湖北红安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传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及高校管理。(江苏 南京 211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的调查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FDY03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35-02
本文倡导的对话教育管理是指高校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在互相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之上,为认识与理解高校教育管理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高校管理中的某些问题,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进行沟通协调从而实现教育管理目标、谋求高校教育管理改进之道的一种教育管理思路和范式,即倡导高校教育管理要从“同而不和”走向“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提法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同而不和”,是对上迎合附和,不敢或不愿意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被赞成被迎合,而不能被反对,对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采取排斥甚至压制。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达到教育管理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也才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一、“同而不和”: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诟病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组织机构,以“权力与等级”为中心,一方面管理的各种层次较多,管理方式是单主体性的,信息传递也是单向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管理者过于注重“管”,以“管”为中心,信奉只要将管理的制度构建得足够完备,对被管理者管得足够精细、足够到位,就能将教育的理念和管理的目标贯彻到底。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被管理者被当成与其他教育管理对象一样,是没有感情没有个性的被物化后的人。这种管理模式重视的是效率,强调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组合,以达到效益理性追求的最大化,有意无意中将管理中活生生的人之主体能动性和感情需求淡化或者漠视,将教育管理题中应有的价值伦理的表达诉求置之不理。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教育管理“集权化”;(2)高校教育管理的封闭性;(3)高校教育管理的单向性;(4)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化。总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单一机械,以“管”为中心,将人“工具化”,片面重视效率理性,这样的模式带来的诟病使得教育管理中呈现“同而不和”的局面,即对上级盲目无条件地服从,对下级则实行专制独裁的“奴化”管理。
二、“和而不同”:新的对话教育管理范式的旨归
这里的“对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你问我答,在本文中指的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精神上平等相待的关系。在这种理念下,管理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管理行为是一种以生命力唤醒生命力,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的有生命的德性行为。在这样的对话观念视域下的教育管理范式,是一种大教育管理学理念的体现。这种范式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更加多元与综合,转向以“理”为中心,将教育管理中的主体还原为现实中的有血有肉的关系中的人。因而,较之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对话教育管理范式具有以下优势:
1.使高校教育管理具有民主性。对话管理提倡一种基于平等主体基础上的以“爱”与“信任”为特点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这就意味着管理者会从高高在上的“权力之椅”上走下来,深入到被管理者群体中去,用心倾听被管理者的心声,转换领导方式,鼓励广大师生积极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并真正予以考虑并落实到其管理的具体行为中去,以激发被管理者的主体意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实务中去。而不用担心得罪了上级,违背了领导的意志而受到打击,处罚与排挤。也只有这样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才可能真实代表教育相关者的利益,才可能真正地将教育管理推入到一种良性循环中去,以才能真正地达到以人为本。只有如此,才能将教育管理中的人还原为有血有肉的、现实的、有主体性的人,才能体现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的价值与伦理。
2.使高校教育管理具有开放性。对话管理强调的是一种组织的开放性,即高校教育管理不仅要对外部环境开放,在其内部也要开放。具体说来,首先,教育领域要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对话;其次,教育管理者与学校之间也要对话;此外,学校管理层与被管理层(广大教职员工、师生)之间也必须对话。这就意味着,高校管理不能只闭门造车,而要打开校门,既要从肥沃的社会大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也要注重自己本校各种资源的开发,以开放的心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实现对话式的管理。作为开放的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一方面十分注重各种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开放和相互信任,另一方面也尤其倡导成员间的相互赞赏和相互接纳,进而推动“平等、互惠”的对话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持续发展。
3.使高校教育管理具有交互性。对话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所谓对话,一定是两方及两方以上的主体之间进行的沟通,具有交互性。因而相应的,高校对话管理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进行的心与心的相遇,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的管理者说被管理者执行的信息单向传播形式,对话管理更看重在管理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是“关系”中的,注重主体性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注重学校利益与广大师生利益的双赢。在对话管理范式下,高校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虽职务与责任有别,但就完成管理目标来说,两者是平等的,在制定决策、过程监管及结果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是在畅通的信息交流背景中进行友好协商、共同完成的。双方作为现实的、关系的、个性的人的主体性与开创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样的管理范式,由于有了双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必然会更容易贴近实际而避免了“官本位”现象的产生。 4.使高校教育管理具有创新性。对话管理十分注重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平等、信任、前提下的主体批判性与反思性。也就是说,在双方的对话与交流中,允许有不同思想与意见的出现,甚至可以说,正在由于有了不同观点的存在,对话才更显得必要与珍贵。因为,高校对话管理中的批判反思性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能随时反省自身的思想与行为,避免偏离了教育及教育管理的旨归,避免造成事实与价值两立的局面。对话管理提倡尊重而不是压制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差异或不同声音,因为正是这些差异,才能产生一种新的理念或者管理方式,从而体现出对话教育范式较之传统教育模式无与伦比的创新性。
总之,高校对话教育管理范式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其管理方式以多元综合,转向以“理”为中心,注重高校管理中的条理、法理、情理,在进行管理和制定相关教育管理制度的时候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主体假设,因此,较之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重视效率理性的实用主义,对话教育管理范式更重视价值伦理的人本主义。
三、从“同而不和”到“和而不同”:构建高校对话教育管理的策略
对话教育管理主张将对话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情境,即管理主客体双方共同努力创造平等和谐、互惠互利、积极健康的管理氛围;倡导将对话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即将对话双方作为有着完整个性、有着创造能力的人来对待,才能揭开高校教育管理的真正奥秘,表现出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让高校教育管理从“同而不和”走向“和而不同”。
1.高校教育管理者角色的转变。要想真正将对话教育管理的理念贯彻到实处,首先高校教育管理者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的角色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陶行知说过,“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其校长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务必有高尚的品行;二是校长要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同情心;三是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四是校长要敏于行,做一个行动的校长;五是校长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六是校长要将民主视为工作的第一原则,不可有独裁作风;七是校长工作是一项专门事业,需要也值得校长全身心地投入。陶先生对于“理想校长”的设想,其实与对话教育管理中提倡的教育管理者的角色是相符合的,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合者角色。高校管理者要用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同情心这样的德性来广泛听取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联络各个部门,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有创造性地统合与集中,以做出正确的统筹全局的管理决策。二是沟通者角色。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将业已形成的管理决策贯彻下去,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政策与管理规定的传播者,同时也要认真倾听被管理者的反馈心声,并及时与管理相关各个环节进行沟通与协调,以确保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及正确的管理决策能得到正确地贯彻执行。同时,作为学校的代言人,校长还需要成为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三是创新者角色。在对话视域内的高校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是有乐于创新的意识和敢于创造的勇气的。这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能够以开放的心态,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两个具有自己独立地位和独特视野的主体能够彼此深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中去,这样的视野整合彼此可以共享不同的智慧、知识和经验,从而带来新的理解,能够提供更多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管理经验与价值的增加。
2.高校教育管理组织结构的革新。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的“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的组织机构,体现出“官本位”的特点与倾向,严重制约了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严重扼杀了学校师生的创造性。高校对话教育管理范式倡导的组织结构相比之下有了很大的革新。首先,由于其更强调管理层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对话,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信息的横向联系传播,因而其管理机制更加开放;第二,对话教育管理范式下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种扁平化、全通道型的组织结构,减少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间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充分其整合优势功能,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前进合力和管理氛围,因而,这种组织结构将更加灵活而富有弹性。这样的对话型的管理组织结构有利于为高校各层次各部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管理、发挥自己能动性的舞台,便于整个学校形成一种知识价值共享、责任风险共担的格局。
3.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重构。在中国“学而优则仕”思想和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高校教育管理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考出高分的“人才”。管理目标一切围绕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的成绩仍是学校评奖评优的主要衡量标准,而班级的及格率、优秀率、考研率也似乎成了考核教师及管理者业绩的“不二法门”,这些都从根本上忽略了教师自身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而对话教育管理范式下的教育管理目标则批判性地打破了以上成规,除了教学及教学的成果,更加关注人格的完善, 更加强调对生命的关怀。教师和学生都被看成是有独立的个体,个体的需要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具体表现在: 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意识和管理理念;开发广大师生参与管理的技术与平台; 注重高校教育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度;重视师生评估的民主性和多样化等。
总之,对话教育管理观念是高校教育管理变革和当下时代精神要求的必然趋势,在高校中从目标、方法、过程、评价等角度构建这种教育管理观,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高校对话教育管理思路和范式,对有效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目标进而实现高等教育最终目的,均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教育研究,2002(2).
[3]景晓娜,刘薇,郑天坤.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5]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recid=&filename=2005082431.nh&dbnahLs
OHVPepM,2005-09-23.
[6]夏正.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4).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