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换骨”话仿写之一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和老师经常问我:“刘老师,有没有一種方法可以快速提高写作水平?”
  “没有,写作无捷径。”这是我通常的回答。但大多时候,学生或老师都对我的回答不满意,要继续发问:“难道学习写作就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吗?”我会停顿一下接着说:“通常很快速的方法都不是方法,但有一种方法比较有效,那就是仿写和借鉴。”
  没有哪个学生不想写好作文,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生无话可写,无材可选,无情可抒。根据陶行知先生“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的思想,要打开思维,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材可选,有情可抒,其前提是让学生知道可以写什么话,可以选什么材,可以抒什么情。教材选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经典,其写作技巧往往是娴熟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无疑,让学生学会仿写与借鉴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很好的路径。梅兰芳曾说:“学唱戏必须从学会听戏开始。”学习书法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临帖开始。可以说,艺术家的成长均由模仿和借鉴起步,由此“入格”,最终“破格”,写作也不例外。
  可以借鉴什么?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华莱士·道格拉斯指出:“写作是一个过程,写作课教授的应该是构成写作过程的一步步的操作方法。”所以,借鉴课文作者的写作智慧,就是借鉴其写作的全过程,其路径可以有:仿主题,仿结构,仿写法……
  仿主题,就是借鉴并学习课文精彩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意胜则文胜,它直接决定文章的好坏,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立意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习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先生的《行道树》,学生很感兴趣,散文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如何引导学生借鉴呢?
  我补充了课文选入时删去的结尾部分:“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了它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它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从文末的语言“我听到它们深深的叹息”入手,它们(树)在叹息什么呢?进入文本,沉潜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叹息生存环境的改变,叹息生命意义的失落。“我又听到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为什么会“叹息”?再次进入文本品味,我们可以体会到:“我”共鸣于树的感受,反思人的态度。基于此,师生在对话中共生,在品味中共悟:这篇文章有着精彩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通过托物言志,抒写着作者关于“人与自然”的深刻感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如何写作呢?
  先寻找一个物品,然后赋予“它”思想和人格,有了立意后再构思。于是,便有了郑歆蕾同学的这篇文章《忧愁而快乐的垃圾筒》:
  我是一个垃圾筒,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曾经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垃圾筒,每天都会有充足的“食物”,而且还不时有人来替我换衣服,我身上都是干干净净的。那时的生活真快乐。
  ……
  现在呢?我头上粘着口香糖,鼻子上掉着痰,脚上挂着香蕉皮……黏黏的,沉沉的,好难受!好心人替我换上衣服,刚一转身,“啪!”“呸!”“当!”各种脏物又投向我。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爱美之心我也有呀!真是“天涯沦落人”啊,我的命运呀!
  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几乎没有东西“吃”了,“饿”得瘦骨嶙峋的。你们一定会觉得十分奇怪,物质文明进步了,废弃物也多了,为什么我反倒成非洲饥民了呢?
  不错,现在人口多了,可不少人越来越不讲卫生,与进步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不信?你看,那小伙子站在很远的地方,就朝我扔易拉罐,打得我鼻青脸肿,弄得我身心备受摧残,又痛又饿。
  有时,我正躺在角落里休息,忽然“砰”的一声,“哎哟!好疼啊”!睁眼一看,原来是两位时髦的女士把一瓶刚喝了一半的奶茶朝我这儿砸过来,正打在我眼睛上,其中一个还若无其事地笑道:“哈哈!技术太差,没中。”我的大小姐们,你们就不能对我亲近点、温柔点吗?看似光鲜照人,实则比我的“内心”还肮脏!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渴望得到的东西近在咫尺却又得不到,我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看吧,我渴求的就在眼前,就是够不着,无奈呀!难道你们就是这样欺负我的吗?
  真怀念以前那衣食无忧的日子啊!那扎着羊角小辫的女孩总是蹦跳着将七彩的糖纸放入我“嘴”里,那个裙裾飞舞的少女总是微笑着将还带有甜味的棒棒糖棍投入我“嘴”中,那个颤巍巍的老太太总是步履蹒跚地将垃圾送入我“嘴”里……
  我的朋友们啊,请你们可怜可怜我吧!我现在腹中空空,饥肠辘辘,就施舍一点你们认为不屑再用的东西入我口吧,我不会嫌弃的,我能包容你们不能包容的废弃之物。
  我真的好“饿”呀!
  终于有一天,来了许多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小朋友。他们个个都拿着劳动工具,有的拿着簸箕,有的拿着抹布,还有的拿着小铁铲。他们快乐地唱着歌,为我擦去身上的污迹,还我干净爽洁的本来面目,还帮我把周围的“食物”放进我的“嘴”里。
  不久,似乎整个城市的居民都行动起来了。城市变了样,公园绿了,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传递着银铃般的笑声;街道净了,花坛里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蝴蝶仙子们在上面翩翩起舞,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孩子们在干净的教室里上课,大人们在宽敞舒适的办公室里工作,老人们在美丽清新的广场散步。
  蓝天白云,杨柳拂风,河水清澈……更重要的是——
  现在每天都有人来替我换衣服了,人们把食物轻轻地送到我的“嘴”里,我变得焕然一新,神清气爽地迎接着每一天的快乐旅程。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都会固执地坚守着,完成我神圣而庄严的使命。
  我是一个快乐的垃圾筒,立在绿色而繁华的街道上。
  文章发表后,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模仿”的“边界”问题。“模仿”,辞典解释为“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大凡技能的获得总离不开模仿,对于中学生写作文来说也是如此,要把课内外学到的写作知识转化为能力,中间一定要经过对所阅读文章的模仿与借鉴,从而得到写作的要领。由机械模仿到自由借鉴,再到从容创新,本文至少达到了借鉴的第二重境界:自由借鉴,写活了“垃圾筒”,有着中学生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抒发。
  在后来的对话之中,我们通过这篇文章达成共识:仿写,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先学习并掌握文章的各种写作方法,然后在运用中有所创新,再写出属于自己独特见解的好文章。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仿写和借鉴时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确定好仿写点。仿写点是指课文中将被模仿的写作之“点”,这个点可能表现在一个地方,也可能表现在几个地方。这个点是课文与仿写文的联结点、相似点,确定仿写点是仿写的关键所在。第二,仿写还要自然和妥帖。要深入品读选定的课文,梳理并明确范文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才能仿到实质,才能以别人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内容。如本文和《行道树》中的托物言志,本文中的“垃圾筒”和《行道树》中的“行道树”都有相似之处。除此之外,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适宜于学生模仿才行。第三,仿写也应循序渐进。在教学中,开始先练习点仿,逐步进行全仿;开始先练习句段的仿写,再逐步进行结构、写法和表情达意的模仿;开始可以有所拘泥,逐步达到创造性的仿写。
  总之,对经典课文的写作借鉴,要做到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造,才能真正达到仿写目的。
其他文献
“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就立夏了。作为西王母的使者,青鸟立春时飞来,衔来绿色的种子;立夏时飞去,给西王母捎去林花织成的红巾。红巾飞走,带来“胭脂泪,相留醉”,红雨几滴飘过,便樱桃红熟春归去,杜鹃啼月小楼西了。  “杨花”其实是飘飞的柳絮。那柳絮是在黄白两鸟的啼啭声中,漠漠濛濛地轻扬起来的。它们无风自起,雪白轻盈,无拘无束萦绕在空巷里,就粘连了每一个翘起的檐角;含嗔含笑地飘落到卷起的绣帘
期刊
编前语:  本期专题的来由是小编读到了一个妈妈在日志里写下的心声:“妈妈盼你长大,更害怕你长大。”岁月的增长,在一个个时间节点上烙下印记。新的学期,同学们都升了一个年级,还有的同学从小学升入初中或从初中升入了高中。每当这时,爸爸妈妈们就会感慨:孩子又高了一个年级,时间太快,你,又长大了一些。  每期,我们展示的都是孩子们在作文里表達的对父母的爱,本期,让我们来读一读父母们写给孩子的爱吧。  【小时
期刊
每个人都会在记忆里有一些挥之不去的东西,或高兴、或酸楚、或温馨、或痛苦,有时候,我们怀念过去,是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那些记忆中的场景,再也无法重现眼前。于是我们不得不追忆,就好像还离我们不远,于是我们不得不思念,因為我们放不下那份眷恋。而那些痛苦,唯愿岁月能够抚平。
期刊
总会在每一个季节的末尾,眷恋不已,仿佛夏天一晃眼就过去了。世界是一个永远的花园,我们有理由,在任何时候想念夏天。我喜欢夏天,喜欢绿色满眼,遍地开花的夏天。而夏天里最值得高兴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暑假。盛夏的暑假里,阳光是耀眼的,雨水是充足的,河水是豐润的,鱼儿也是最欢悦的,就像每一个假期里的孩子,欢欣雀跃,拥抱属于自己的完美夏日。
期刊
节气进入白露,一年中最后一个农忙季节又悄然降临到了村庄的田野。稍事整休的农人背着背篓,拿着镰刀,怀揣着丰收的喜悦走进了田间地头,在喜鹊喳喳的叫声中,镰刀一挥、鞭子一甩,渐次拉开了秋收、播种的大幕。  白露时节,经受了秋风秋雨洗礼的山梁沟峁不知不觉间就起了变化。瓦蓝的天空下,草木庄稼从青春勃发的葱绿走向金黄成熟。比起冬天的寒冷,春天的喧闹,夏天的炎热,秋天是一年中最温和的季节,农人和牲口全都沉醉在凉
期刊
一天,学校文学社主编的《春晓》杂志向我约稿,缘起是初一的孩子郑磊向我提问:刘老师,请问您是怎样写诗的?可以给我们说说吗?  看着这样的问题,我很开心。因为热爱诗歌,想创作诗歌,才会有这样的提问。以下就是我回信的内容,希望可以给爱好写诗的同学一点启迪和帮助。  亲爱的郑磊同学:  你好!  感谢你提的问题,让我有机会和你聊聊诗歌。  “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人认为,诗歌是艺术的女王,高贵而
期刊
问:一个人再也不会开学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徐小疼答:  读书的时候,每次暑假结束开学返校,总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因为这意味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假期结束,又要被拘禁在一方教室当中,听老师照本宣科地讲课了;也意味着不能睡到自然醒、打游戏打到手抽筋,也不能吃家里老妈做的香喷喷的家常菜了,而必须重新开始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去吃食堂大妈充满爱心的土豆红烧马铃薯、番茄爆炒西红柿了。  但是,当我现在
期刊
逐渐长大,慢慢发现,最想问自己的问题,已经不是“最让你心动的瞬间是什么时候”,“让你感到最快乐的是什么事情”,“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之类的问题了,而是,最近让你感动或悲伤到哭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我们总会挠挠头,费尽心思想一想,从书里,从电影里,从电视节目里选一选,却没有想到从自己的生活里找一找,曾让你开怀大笑或痛快哭泣的那个瞬间。生活里有太多让你发笑的事情,你总是能轻易地被电视里那些铺天盖地的综
期刊
成长的杯中,斟满了幸福的酒。  小时候,自己在小小的温暖的世界里,认为满足就是幸福。长大后,踏入了喧闹的大千世界,认为成长就是幸福。  刚走进校园的时候,我总是有些担心,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与那喧闹的世界隔开一道透明的墙壁,成长着,也好奇着。每每放学时,母亲总是在校门外等待着,眺望着。她踮起脚尖,努力抬着头,呼唤着我的乳名,生怕我迷失在这茫茫人海之中。当我听到她的呼喊时,心中突然涌上一股温暖,
期刊
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当作响,回忆的旅程遥远而飘摇,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录了我们每一次跌倒和踉跄。这条路上有繁华有荒凉,有风吹雨打有鸟语花香,有花开的欢欣有花谢的感伤。成长的岁月,让我们知道,已经失去太多;成長的岁月,让我们知道,更要珍惜拥有的一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