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导言,课堂教学深入浅出,教学语言形象生动,课外作业设计具有新颖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兴趣 教法改革
兴趣对于知识的探索与开拓,事业的追求与成功,有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会出现预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历史教师要很好地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三大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至关紧要的。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言
一个好的导言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重要条件,它可以把学生课前分散的精力高度集中,产生渴求新知识的要求。如何设计新课导言才能引人入胜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根据章节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素质、风格而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导言必须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感兴趣。如讲授《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节时,既可以抓住青少年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课文内容“纸上谈兵”进行简要的故事描述作为导言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简短的故事中得到教育,也可以采用设问存疑的形式,如这样设计导言:同学们,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是从谁开始的?他为什么要称自己为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筑万里长城,它的起止地点又在什么地方呢?几个设问存疑,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即将开讲的新课中来。
二、教材处理要深入浅出,课堂容量须多少得当
如何处理好教材,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的培养。内容过多,难点不能易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难于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必然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兴趣呢?反之,课堂教学内容太少太易,一学就懂,又容易出现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放松和掉以轻心的现象,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要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课堂教学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是难点要易化,内容要深入浅出;二是容量多少要适当,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听懂、弄通、记牢。如世界历史《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一章,涉及的国家多、内容繁、难度大,历来是学生感到头痛、教师觉得棘手的章节。根据课堂教学的两个原则,在教材处理方面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1.明确一个中心。表面上看这一章似乎有些杂乱无序,但其实质是从不同角度上阐述同一个中心,即从14~17世纪上半期,在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冲击下,西欧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不断兴起发展的情况。
2.解难释疑。即着重解决章、节、目中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如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区别,包买商的含义与特征,宗教改革的原因与实质;“文艺复兴”的内涵,等等。
3.课堂容量适度。虽然这一章内容多、难度大,并有些知识前后关联密切,但如果照教学参考书安排的四个课时进行讲授,课堂教学内容仍显得较松散,为使课堂容量适度,我把教学时间压缩为三个课时,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特点,对一些较简单、直观的内容用练习的方式加以解决。
三、教学语言力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青少年学生求知的倾向,如何正确使用教学语言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习兴趣的增强,关系甚大。实践证明,教学语言的使用必须注意两大方面,一是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二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讲述镇南关大捷时,我是这样进行描述的:3月24日,法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猛扑长墙,冯子材及部下皆拼命杀敌,誓与长墙共存亡,整个阵地硝烟弥漫,至不辨旗帜,弹积阵前逾寸,有的法军已爬上长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 0 岁的老将冯子材头囊方巾手执长矛,大吼一声,跃出长墙,偕二子拼命杀进敌阵。此时全军战士热血沸腾,一齐涌比,与敌军展开了肉搏战。一千多名越南义军和当地各族人民也前来助战,把法军重重包围,只48小时,法军全线崩溃,残兵败将“被杀急,则投降,去帽为叩头收,以手捍颈”。29日冯子材乘胜急进,收复凉山,这就是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虽然这只是在课本基础上稍作补充描述,却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情绪热烈,学习兴趣大增。
四、课外作业设计新颖,题量适度
课外作业要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的作用,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题目的科学性、新颖性;二是题量和难度的适中。就是说作业的设计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要符合课本内容的要求和结论,文字的表述要有一定的内涵,在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使题目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广度。太易,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太难,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尺度应控制在学生复习所讲内容后,经积极思维、能解答出来的标准上,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欲望,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参考文献:
[1]蒋新伟.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商情,2013.
[2]姜秀艳.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作者简介:李红梅,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邮编:341600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兴趣 教法改革
兴趣对于知识的探索与开拓,事业的追求与成功,有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会出现预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历史教师要很好地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三大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至关紧要的。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言
一个好的导言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重要条件,它可以把学生课前分散的精力高度集中,产生渴求新知识的要求。如何设计新课导言才能引人入胜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根据章节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素质、风格而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导言必须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感兴趣。如讲授《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节时,既可以抓住青少年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课文内容“纸上谈兵”进行简要的故事描述作为导言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简短的故事中得到教育,也可以采用设问存疑的形式,如这样设计导言:同学们,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是从谁开始的?他为什么要称自己为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筑万里长城,它的起止地点又在什么地方呢?几个设问存疑,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即将开讲的新课中来。
二、教材处理要深入浅出,课堂容量须多少得当
如何处理好教材,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的培养。内容过多,难点不能易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难于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必然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兴趣呢?反之,课堂教学内容太少太易,一学就懂,又容易出现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放松和掉以轻心的现象,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要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课堂教学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是难点要易化,内容要深入浅出;二是容量多少要适当,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听懂、弄通、记牢。如世界历史《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一章,涉及的国家多、内容繁、难度大,历来是学生感到头痛、教师觉得棘手的章节。根据课堂教学的两个原则,在教材处理方面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1.明确一个中心。表面上看这一章似乎有些杂乱无序,但其实质是从不同角度上阐述同一个中心,即从14~17世纪上半期,在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冲击下,西欧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不断兴起发展的情况。
2.解难释疑。即着重解决章、节、目中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如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区别,包买商的含义与特征,宗教改革的原因与实质;“文艺复兴”的内涵,等等。
3.课堂容量适度。虽然这一章内容多、难度大,并有些知识前后关联密切,但如果照教学参考书安排的四个课时进行讲授,课堂教学内容仍显得较松散,为使课堂容量适度,我把教学时间压缩为三个课时,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特点,对一些较简单、直观的内容用练习的方式加以解决。
三、教学语言力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青少年学生求知的倾向,如何正确使用教学语言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习兴趣的增强,关系甚大。实践证明,教学语言的使用必须注意两大方面,一是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二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讲述镇南关大捷时,我是这样进行描述的:3月24日,法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猛扑长墙,冯子材及部下皆拼命杀敌,誓与长墙共存亡,整个阵地硝烟弥漫,至不辨旗帜,弹积阵前逾寸,有的法军已爬上长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 0 岁的老将冯子材头囊方巾手执长矛,大吼一声,跃出长墙,偕二子拼命杀进敌阵。此时全军战士热血沸腾,一齐涌比,与敌军展开了肉搏战。一千多名越南义军和当地各族人民也前来助战,把法军重重包围,只48小时,法军全线崩溃,残兵败将“被杀急,则投降,去帽为叩头收,以手捍颈”。29日冯子材乘胜急进,收复凉山,这就是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虽然这只是在课本基础上稍作补充描述,却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情绪热烈,学习兴趣大增。
四、课外作业设计新颖,题量适度
课外作业要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的作用,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题目的科学性、新颖性;二是题量和难度的适中。就是说作业的设计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要符合课本内容的要求和结论,文字的表述要有一定的内涵,在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使题目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广度。太易,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太难,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尺度应控制在学生复习所讲内容后,经积极思维、能解答出来的标准上,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欲望,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参考文献:
[1]蒋新伟.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商情,2013.
[2]姜秀艳.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作者简介:李红梅,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邮编:3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