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1.115
摘 要 跨时空的多媒体课件使历史教学焕发勃勃生机,但在课改过程中也出现许多应用失当现象,是当前投身课改必须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多元互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15-02
1 前言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初中历史各个教学环节如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使枯燥、乏味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图形、文字、动漫、微视频等相结合的手段,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将会变得生动有趣,图文、声像俱佳,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之中,也能使课堂结构得到充分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学习意义的领悟,达到读史明智、启智的教学效果,从而将历史课堂提升到全新的状态。
2 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正面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听觉感官获取的信息,可以留下较深刻印象的部分大约有15%;从视觉感官获取的信息,可以留下较深刻印象的部分大约为25%;如果视听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可留下大约65%较清晰的部分。这就说明,多媒体技术同时对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的手段,学生接受并留下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传统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可契合学生的兴趣点 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往往会削弱学生记忆的兴趣,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阻碍。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找到化解困窘的有效渠道,而多媒体技术就是不二的选择。如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属于远古时代,学生理解记忆需进行跨时空的想象和联想,对初中生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过这段知识的教师都很清楚,如果单靠口头讲解,学生很难全部理解并形成深刻印象。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远古时代各地居民的生活情境进行视频或PPT动画(三维动画)虚拟再现,再借助电影《人类的起源》中相关的剪辑材料,给学生创设出生动的情境(可以通过适当设计一定的情节进行铺垫或贯穿知识点),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被一下子激发出来,教学的难度瞬间化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中。
多媒体技术利于学生在过程展示中加深记忆 历史知识是固定不变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刻板性,教师需设法去除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忆的枯燥感,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材中的行军作战路线涉及知名地点名称较多(遵义—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等),学生当时能顺过来,但一离开课本就会丢三落四。笔者在进行教学时,把这条路线编辑成PPT动画:地名文字(每个地名一种颜色)在单击鼠标时自动反复闪现,地形可以点击鼠标缩放与移动,再把每个地点发生的战斗及结果链接到从电影中剪辑的短片上。这样,学生不光对整个战况形成整体性联系,还能结合动画和影视资料对作战进程形成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
多媒体技术可提升课堂互动效率 新课改要求课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体现这一主旨。比如在教学环节的推动过程中,要在多媒体环境下,以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小组合作等)为主要形式,尤其是合作探究、拓展训练环节,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要借助选择、判断、分析、简答完成,多媒体技术为高效开展这个过程提供了支持。如课件中可以设置答案印证手段:答对了,计算机自动奖励笑脸或者献花;答错了,跳出哭脸或警示音。学生可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中充分体验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这样看似枯燥乏味的知识与记忆过程,就可以富有情趣和活力,课堂的容量得以大幅增加。
3 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当的认识
作秀的东西多,实用的东西少 笔者在校内外参加研讨课和观摩课活动时,发现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单从技术含量上来说,很值得借鉴或效仿,确实能吸引人的眼球,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各种花样吸引住。听完课后,笔者很在意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的感受和体会,大多数学生很难说出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方法或技巧,更上升不到对规律性的认知上来。教师费心劳力制作的课件,其最大价值似乎要数技术手段第一,却怎么也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这样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价值和意义何在?
过程不成体系,目标和导向不明确 一节课听下来,给人留下的是纷繁缭乱的技术应用过程,整节课由动画或视频从头灌到尾,教师似乎是一个放映师,一张张幻灯片引领着环节的推进,学生只需按照幻灯片的顺序做设定好的事就可以了,人机互动只局限在任务的顺延上,多媒体成了唯一的教学工具,互动缺乏灵动和变数,情感体验难得一见。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课件,课堂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很模糊,形式与目的的关系出现倒置,让人遗憾之情不绝于心。
对技术应用缺乏必要的评价引导体系 课改推进到今天,现代化手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它对促进教师思想转变、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的优势作用不容质疑。但应如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怎样让现代化手段在具体的课堂环节中、课堂效果上、知识与能力生成上发挥作用,还缺乏相应的量化评价办法,课堂仍处于“随意用”的无序状态下,“不同学科和课型应怎么用”“不同环节该用到什么程度”,还少有人去思考。
4 对将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思考
正本清源,合理应用 要辩证地看待现代化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无论多么先进,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服务的。教师应立足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及学情和教学的需要,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地使用,以培养学生技能、加大课堂生成量、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当用则用,决不可牵强附会,用它来粉饰课堂。否则,轻则会画蛇添足,重则会偏移正确的教学方向。
切忌信息超量,犯变相“满堂灌”的错误 教师需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化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对多媒体技术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决不可因自己对某项新技术感兴趣或情有独钟,就无限制地应用到课件设计中,更不可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东西一股脑儿地硬塞到课件中。如果课件中技术手段过了头,内容就成了过眼烟云,势必会导致学生应接不暇或头昏目眩,在疲于应付的状态下做成夹生饭,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要让现代化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进步搭建平台 课改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人们常说: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在进行课改时,要在如何激发兴趣、化静为动、化呆板为生动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视、听、触等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让学生真正自觉自愿积极行动起来,然后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寻找方法、学会发现规律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共享信息和心得体会中实现共同提高。
5 结语
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三维动画演示、实物形成过程及模拟、声像同步等强大功能,为教师直观展示历史、创设生动的情境或氛围、搭建多元互动平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富有时代气息、动感特征的情境下展开学习和探究。凡事都有两面性,过犹不及。历史教师在课堂改革中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和运用这一技术,要把多媒体的强大优势与传统教学的精华合理结合起来,历史课堂就一定会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摘 要 跨时空的多媒体课件使历史教学焕发勃勃生机,但在课改过程中也出现许多应用失当现象,是当前投身课改必须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多元互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15-02
1 前言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初中历史各个教学环节如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使枯燥、乏味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图形、文字、动漫、微视频等相结合的手段,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将会变得生动有趣,图文、声像俱佳,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之中,也能使课堂结构得到充分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学习意义的领悟,达到读史明智、启智的教学效果,从而将历史课堂提升到全新的状态。
2 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正面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听觉感官获取的信息,可以留下较深刻印象的部分大约有15%;从视觉感官获取的信息,可以留下较深刻印象的部分大约为25%;如果视听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可留下大约65%较清晰的部分。这就说明,多媒体技术同时对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的手段,学生接受并留下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传统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可契合学生的兴趣点 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往往会削弱学生记忆的兴趣,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阻碍。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找到化解困窘的有效渠道,而多媒体技术就是不二的选择。如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属于远古时代,学生理解记忆需进行跨时空的想象和联想,对初中生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过这段知识的教师都很清楚,如果单靠口头讲解,学生很难全部理解并形成深刻印象。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远古时代各地居民的生活情境进行视频或PPT动画(三维动画)虚拟再现,再借助电影《人类的起源》中相关的剪辑材料,给学生创设出生动的情境(可以通过适当设计一定的情节进行铺垫或贯穿知识点),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被一下子激发出来,教学的难度瞬间化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中。
多媒体技术利于学生在过程展示中加深记忆 历史知识是固定不变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刻板性,教师需设法去除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忆的枯燥感,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材中的行军作战路线涉及知名地点名称较多(遵义—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等),学生当时能顺过来,但一离开课本就会丢三落四。笔者在进行教学时,把这条路线编辑成PPT动画:地名文字(每个地名一种颜色)在单击鼠标时自动反复闪现,地形可以点击鼠标缩放与移动,再把每个地点发生的战斗及结果链接到从电影中剪辑的短片上。这样,学生不光对整个战况形成整体性联系,还能结合动画和影视资料对作战进程形成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
多媒体技术可提升课堂互动效率 新课改要求课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体现这一主旨。比如在教学环节的推动过程中,要在多媒体环境下,以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小组合作等)为主要形式,尤其是合作探究、拓展训练环节,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要借助选择、判断、分析、简答完成,多媒体技术为高效开展这个过程提供了支持。如课件中可以设置答案印证手段:答对了,计算机自动奖励笑脸或者献花;答错了,跳出哭脸或警示音。学生可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中充分体验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这样看似枯燥乏味的知识与记忆过程,就可以富有情趣和活力,课堂的容量得以大幅增加。
3 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当的认识
作秀的东西多,实用的东西少 笔者在校内外参加研讨课和观摩课活动时,发现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单从技术含量上来说,很值得借鉴或效仿,确实能吸引人的眼球,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各种花样吸引住。听完课后,笔者很在意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的感受和体会,大多数学生很难说出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方法或技巧,更上升不到对规律性的认知上来。教师费心劳力制作的课件,其最大价值似乎要数技术手段第一,却怎么也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这样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价值和意义何在?
过程不成体系,目标和导向不明确 一节课听下来,给人留下的是纷繁缭乱的技术应用过程,整节课由动画或视频从头灌到尾,教师似乎是一个放映师,一张张幻灯片引领着环节的推进,学生只需按照幻灯片的顺序做设定好的事就可以了,人机互动只局限在任务的顺延上,多媒体成了唯一的教学工具,互动缺乏灵动和变数,情感体验难得一见。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课件,课堂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很模糊,形式与目的的关系出现倒置,让人遗憾之情不绝于心。
对技术应用缺乏必要的评价引导体系 课改推进到今天,现代化手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它对促进教师思想转变、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的优势作用不容质疑。但应如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怎样让现代化手段在具体的课堂环节中、课堂效果上、知识与能力生成上发挥作用,还缺乏相应的量化评价办法,课堂仍处于“随意用”的无序状态下,“不同学科和课型应怎么用”“不同环节该用到什么程度”,还少有人去思考。
4 对将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思考
正本清源,合理应用 要辩证地看待现代化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无论多么先进,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服务的。教师应立足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及学情和教学的需要,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地使用,以培养学生技能、加大课堂生成量、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当用则用,决不可牵强附会,用它来粉饰课堂。否则,轻则会画蛇添足,重则会偏移正确的教学方向。
切忌信息超量,犯变相“满堂灌”的错误 教师需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化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对多媒体技术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决不可因自己对某项新技术感兴趣或情有独钟,就无限制地应用到课件设计中,更不可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东西一股脑儿地硬塞到课件中。如果课件中技术手段过了头,内容就成了过眼烟云,势必会导致学生应接不暇或头昏目眩,在疲于应付的状态下做成夹生饭,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要让现代化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进步搭建平台 课改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人们常说: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在进行课改时,要在如何激发兴趣、化静为动、化呆板为生动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视、听、触等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让学生真正自觉自愿积极行动起来,然后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寻找方法、学会发现规律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共享信息和心得体会中实现共同提高。
5 结语
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三维动画演示、实物形成过程及模拟、声像同步等强大功能,为教师直观展示历史、创设生动的情境或氛围、搭建多元互动平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富有时代气息、动感特征的情境下展开学习和探究。凡事都有两面性,过犹不及。历史教师在课堂改革中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和运用这一技术,要把多媒体的强大优势与传统教学的精华合理结合起来,历史课堂就一定会散发出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