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地理微课设计下的知识建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下网络微课资源渐渐多了,适合本校,乃至班级学情的微课资源不多。需要老师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利用微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突出其少而精的特色。微课设计,突出以地图为载体,从而串联知识,更渗透读图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微课设计通过虚拟情景设问,通过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从而凸显区域特点。微课设计知识小结,实现知识再现、迁移与从而实现知识系统的建构。因材施教,打造适合校本、生本的微课资源。笔者根据近2年的实践研究希望能抛砖引玉,推介方法,分享初中地理微课设计下知识建构的经验,如何尽量摆脱微课知识碎片化的固有束缚。
  【关键词】 微课设计;研读课标;地图;虚拟情景;探究区域差异;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当下网络微课资源渐渐多了,但纵观笔者尝试给学生开发微课资源和使用情况,网络资源适合本校学情使用的并不多。15年底,八年级上册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缓解下学期初中地理毕业升学考试的教学压力,需要适当提前教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面对部分学生借不到书本,乃至没有地图,提前上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于是,笔者尝试将要教授的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及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将这两个章节以微课的形式,设计制作并使用,收效不错。学生觉得对教材知识点有疑惑,还可以课后自行复习温故。笔者结合自己任教班级的学情,确定微课制作流程的三部曲如下:
  一、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提纲挈领,微课设计将教材知识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更要突出其少而精的特色
  教师先解读《四大地区》的课程标准有两条:1、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2、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微课10分钟以内的时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求老师要抓重点,咬难点,重视细节研磨,设计短小精悍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细节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从而实现从微课学习到课堂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运用。以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为例,部分学生会将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典型特征混淆。究其原因,这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外乎只识记知识点,不求甚解,不了解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其实青藏地区的“高寒”,“高”是成因,“寒”是结果,青藏地区第一级阶梯的地势高导致了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寒冷。如此了解气候特征的成因就可以避免不同区域知识点的遗忘或混淆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微课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为知识的呈现作铺垫。探究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锻炼,这才能通过微课少而精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容易遗忘、分散的知识点。归纳同类型的课例,如四大地区,只要针对不同的课型,这样根据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习情况,确定微课所选择突破的重难点,才能立竿见影地夯实学生的知识点。
  二、微课设计,突出以地图为载体,从而串联知识,更渗透读图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在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提取地图地理信息的技能。通过地图,再现地理知识。如《西北地区》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导入西北地区的学习。通过驼队由东向西穿越西北地区为教学情景,展开教学,更凸显借助地图教学的重要性。通过途经景观的变化对比,通过学生的视觉冲击,来强化其学习的接受能力,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指图和读图方法等,间接提升学生的读图技能。当学生學会看图、读图、析图、用图,学生就可以把薄弱的基础知识,通过地图的载体,加以知识再现融会贯通。通过地图的运用,才能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通过对地图中的地理特征的分析,了解其相互关系,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归纳分类,成因分析等串联起来,从而构建知识系统。
  三、微课设计通过虚拟情景设问,通过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从而凸显区域特点
  笔者发现通过探究问题,比平铺直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以西北地区为例,先找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了解其西北地区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再设问:探究西北地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西北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在解析答案:距海遥远,山脉阻隔时,承上启下导入西北地形特征的讲解。
  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找出主要地形区?学生带着问题,有学习任务,有的放矢地学习。再追问:西北地区的地势特征?位于第二级阶梯。有部分学生常常无法准确判读西北地区的地势所处哪一级阶梯?借机温习,复习三级阶梯的划分依据。建议:设计的微课要适当的留白,给学生思考的间隔时间,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表达等,间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举例说明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设置情景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新疆建有坎儿井?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坎儿井的建设,有利于其中高山冰雪融水等水源过多蒸发。追问,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种植业吗?引导学生对比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所处的季风区和西北地区所处的非季风区的差别,从而凸显其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畜牧业。再强调西北地区只有在水源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沿岸才适合发展种植业,于是西北地区的种植业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的特点。通过探究生活中问题,明确不同的地理概念。
  最后,微课设计知识小结,实现知识再现、迁移与从而实现知识系统的建构。通过选择题或者判断题,让观看微课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做对题目,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利用表格对比的方式提升学生分类、归纳、比较和分析的能力,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西北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的自然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后期,部分学生试看,通过修改,真正做到贴合学生的需求,完善优化,提升课程设置制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涛.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8-10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加速农村经济转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大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大语文运动系中的
目的:建立基于(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卫生装备维修能力评估系统,为科学评价维修机构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常用装备维修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量化,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将评价体系作为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也越来越深入。作为一门藏区中学的基础课程,藏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已经受到教育部门和藏区中学的广泛关注。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藏语文人才的要求,打破“机械学习和记忆”的桎梏,强化中学藏语文情感教育这一教学改革思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围绕强化中学藏语文情感教育的方法展开分析,以供其他藏语文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强化 中学藏语
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 Shih)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我国特有属,耐旱、耐荫、耐寒,花洁白或粉红,是菊科花卉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属下仅有2种:太行
为推动浓香型白酒固态酿造领域制曲工艺技术从传统人工生产向着自动化生产发展,大曲发酵品质快速检测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白酒企业采用人工检验大曲发酵品质,潜在的人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