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来源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伴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前后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动工农群众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早期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早在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期间就已经开始了。根据中共一大纲领和决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接受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明确共产党要领导工人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工人掌握国家机器,并利用这个机器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指出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即制定了宣传工作计划及宣传纪律,规定中央和地方组织都要利用出版书籍报刊、散发传单等方式,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使马列主义和党的主张深入人心。同时强调宣传工作必须加强组织观念一切出版物都需置于党的领导下,“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提出了加强对工人运动领导的措施。
此外,还通过创办工人刊物、创办书社、销售进步书刊等多种途径,扩大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为启发工人的觉悟,开办文化补习学校,同时涌现出一批最早的思想政治理论倡导者,如当时邓中夏、张国焘、罗章龙等开办的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李启汉、李中等开办的上海小沙渡纱厂工人半日学校,毛泽东、何叔衡等开办的长沙第一师范工人夜校,都结合识字向工人讲为什么会受苦,为什么要团结,为什么要向帝国主义、封建官僚和军阀、资本家作斗争。1930年和1932年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均着重指出:“红军中的政治工作,就是要巩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的领导,要使红军成为强有力的工农革命的武装力量”;“政治工作目的是巩固红军的战斗力”,因为“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是靠军事技术条件来决定,最主要的是靠它的阶级政治觉悟,政治影响”;“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实施无产阶级的教育,使红军战斗员与指挥员,明了红军之阶级的政治责任”。红军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用“生命线”来形象的表达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生命线”是对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比喻和科学概括。“生命线”一词首次见诸文献,是在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指出“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每一个红军战斗员不仅要能够有充分的军事技术——手的武器,而且最重要的是脑子的武装,必须充实现有的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实现中央政治工作条例。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
2.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走向成熟的时期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抗战时期我党发表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内容和目的,即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创立的,并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就军队而言,“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教育军队,是以人民革命的精神教育军队,使革命军队内部趋于一致,使革命军队与革命人民、革命政府趋于一致,使革命军队完全服从革命政党的领导,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进行瓦解敌军,协和友军的工作,达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解放民族,解放人民的目的。”
抗战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又表现为党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思想领先”的原则。毛泽东多次号召:“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
这一时期创建的学校有陕甘宁边区,各抗日根据地和中央直属的干部学校共60多所。如中央直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等14所学校;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中共西北局党校,边区行政学院等9所学校;华北有华北联合大学、中共北方局党校、抗大一、二、六、七分校等9所学校;华中有新四军教导总队,华中局党校等14所学校,华南有琼崖抗日分学等5所学校;此外,还与国民党合作开办了一批干部训练班等。各校校舍、教具、教材、教员均较缺乏,一切都处于初创阶段。中央干部教育部和各级党组织,下大力气抓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的正规化建设、规范学制,一般为一或两年,有的为三年,各项规章制度也随之建立。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通过新政府、新任务的传达学习,教育党员正确认清形势,让同志们了解新条件下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了《社会发展史》、《共产党宣》等12种马列主义著作作为“干部必读”。
(二)改革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步发展
建国初期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49年10月门日颁发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高教秘字第一二八二号通知),规定文法学院的公共必修课程为(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包括社会发展简史),(二)新民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三)政治经济学”。
党在过渡时期为适应总路线的要求,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上,增开了一门新课,即“马列主义基础”,改“新民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更名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保留了“政治经济学”,这时的政治理论课由上述四门课构成。
为了适应当时反右派斗争的需要,1957年9月18日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本学年,“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原定政治课程一律暂停讲授”。1957年12月10日高等教育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指标》(1957年11月20日(57)高师教柳字第214号)。《指示》说:“我们完全同意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向中央的报告’与中共对中央宣传部‘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报告’的批示,现规定在全国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必需无例外地参加学习。”《指示》还规定了这一课程学习的内容,即以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中心教材。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学校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在“文化大革命”最初的几年,大学成了批判所谓“修正主义”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战场,一切教学活动都终止了。1968年7月28日,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提出“大学还是要办的”。
就当时的情况看,大多数学校设置了三门课程: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的批示》,《批示》指出,政治课内容要“遵照毛主席‘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教导,紧密结合三大革命运动实践,设置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发展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即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198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办法》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列主义课广大教师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改进教学,做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办法》规定,在目前,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也可试开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1985年—199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二大后,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划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从1986年起,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开始由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向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过渡。
第三阶段(1998年—200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中心课程。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人会召开,江泽民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提出了要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1998年6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8〕6号)。《意见》要求,“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第四阶段(2005年—现在)四门必修课为主干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经党中央同意,现就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如下意见。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二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特点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主要特点是: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更加完善、科学,内容更加全面,体现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社会主义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初表现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壮大无产阶级队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缺乏系统性,比如说,在反右斗争时期,设置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其它阶段都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在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教学内容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既“85”课程方案后,“98”课程方案主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教学内容,2005年新方案在继承“85”课程方案、“98”课程方案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对大学生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基础上,既有革命传统教育,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
第二,在新肘形式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利的学科,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后,原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四个二级学科相对属于基础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属于应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建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设置上、在学术研究的维度上得到了拓展。
第三,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各大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已成为主流,注重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改变以往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随着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使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学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无到有,由战争年代的缺乏教师、缺乏校舍、缺乏教材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师素质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表现在学历上,日趋博士化,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不断提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做出重要贡献。
一、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早期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早在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期间就已经开始了。根据中共一大纲领和决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接受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明确共产党要领导工人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工人掌握国家机器,并利用这个机器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指出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即制定了宣传工作计划及宣传纪律,规定中央和地方组织都要利用出版书籍报刊、散发传单等方式,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使马列主义和党的主张深入人心。同时强调宣传工作必须加强组织观念一切出版物都需置于党的领导下,“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提出了加强对工人运动领导的措施。
此外,还通过创办工人刊物、创办书社、销售进步书刊等多种途径,扩大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为启发工人的觉悟,开办文化补习学校,同时涌现出一批最早的思想政治理论倡导者,如当时邓中夏、张国焘、罗章龙等开办的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李启汉、李中等开办的上海小沙渡纱厂工人半日学校,毛泽东、何叔衡等开办的长沙第一师范工人夜校,都结合识字向工人讲为什么会受苦,为什么要团结,为什么要向帝国主义、封建官僚和军阀、资本家作斗争。1930年和1932年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均着重指出:“红军中的政治工作,就是要巩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的领导,要使红军成为强有力的工农革命的武装力量”;“政治工作目的是巩固红军的战斗力”,因为“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是靠军事技术条件来决定,最主要的是靠它的阶级政治觉悟,政治影响”;“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实施无产阶级的教育,使红军战斗员与指挥员,明了红军之阶级的政治责任”。红军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用“生命线”来形象的表达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生命线”是对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比喻和科学概括。“生命线”一词首次见诸文献,是在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指出“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每一个红军战斗员不仅要能够有充分的军事技术——手的武器,而且最重要的是脑子的武装,必须充实现有的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实现中央政治工作条例。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
2.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走向成熟的时期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抗战时期我党发表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内容和目的,即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创立的,并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就军队而言,“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教育军队,是以人民革命的精神教育军队,使革命军队内部趋于一致,使革命军队与革命人民、革命政府趋于一致,使革命军队完全服从革命政党的领导,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进行瓦解敌军,协和友军的工作,达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解放民族,解放人民的目的。”
抗战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又表现为党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思想领先”的原则。毛泽东多次号召:“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
这一时期创建的学校有陕甘宁边区,各抗日根据地和中央直属的干部学校共60多所。如中央直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等14所学校;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中共西北局党校,边区行政学院等9所学校;华北有华北联合大学、中共北方局党校、抗大一、二、六、七分校等9所学校;华中有新四军教导总队,华中局党校等14所学校,华南有琼崖抗日分学等5所学校;此外,还与国民党合作开办了一批干部训练班等。各校校舍、教具、教材、教员均较缺乏,一切都处于初创阶段。中央干部教育部和各级党组织,下大力气抓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的正规化建设、规范学制,一般为一或两年,有的为三年,各项规章制度也随之建立。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通过新政府、新任务的传达学习,教育党员正确认清形势,让同志们了解新条件下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了《社会发展史》、《共产党宣》等12种马列主义著作作为“干部必读”。
(二)改革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步发展
建国初期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49年10月门日颁发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高教秘字第一二八二号通知),规定文法学院的公共必修课程为(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包括社会发展简史),(二)新民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三)政治经济学”。
党在过渡时期为适应总路线的要求,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上,增开了一门新课,即“马列主义基础”,改“新民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更名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保留了“政治经济学”,这时的政治理论课由上述四门课构成。
为了适应当时反右派斗争的需要,1957年9月18日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本学年,“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原定政治课程一律暂停讲授”。1957年12月10日高等教育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指标》(1957年11月20日(57)高师教柳字第214号)。《指示》说:“我们完全同意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向中央的报告’与中共对中央宣传部‘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报告’的批示,现规定在全国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必需无例外地参加学习。”《指示》还规定了这一课程学习的内容,即以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中心教材。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学校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在“文化大革命”最初的几年,大学成了批判所谓“修正主义”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战场,一切教学活动都终止了。1968年7月28日,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提出“大学还是要办的”。
就当时的情况看,大多数学校设置了三门课程: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的批示》,《批示》指出,政治课内容要“遵照毛主席‘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教导,紧密结合三大革命运动实践,设置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发展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即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198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办法》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列主义课广大教师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改进教学,做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办法》规定,在目前,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也可试开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1985年—199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二大后,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划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从1986年起,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开始由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向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过渡。
第三阶段(1998年—200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中心课程。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人会召开,江泽民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提出了要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1998年6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8〕6号)。《意见》要求,“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第四阶段(2005年—现在)四门必修课为主干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经党中央同意,现就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如下意见。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二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特点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主要特点是: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更加完善、科学,内容更加全面,体现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社会主义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初表现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壮大无产阶级队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缺乏系统性,比如说,在反右斗争时期,设置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其它阶段都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在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教学内容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既“85”课程方案后,“98”课程方案主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教学内容,2005年新方案在继承“85”课程方案、“98”课程方案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对大学生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基础上,既有革命传统教育,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
第二,在新肘形式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利的学科,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后,原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四个二级学科相对属于基础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属于应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建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设置上、在学术研究的维度上得到了拓展。
第三,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各大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已成为主流,注重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改变以往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随着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使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学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无到有,由战争年代的缺乏教师、缺乏校舍、缺乏教材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师素质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表现在学历上,日趋博士化,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不断提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