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城镇化”的指向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link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号文件“亮点”下一步
  评述由头:1月31日公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国家将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增加“三农”投入。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这次的一号文件可谓是亮点频出,其中提到的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内需举措、为农民建房提供信贷、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等举措无一不令人振奋。那么,政策将如何进一步跟进?政策推进的困难有哪些?人民论坛约请权威专家进行了重点解读。
  
  人民论坛记者:您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韩俊:文件一大亮点是强调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要迈出更大的步伐。我们要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个重要的轮子;我们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扩大农村的需求是个关键措施;我们提出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重大的任务。
  解决好三农问题,不能够就农业论农业,关键是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说农业农村的问题,比如农民增收的问题,在农业农村内部是没有办法得到根本解决的,从根本上来讲是要靠城市来带动农村,靠工业来办好农业,还要靠农村的深化改革来激发农村的自身活力。
  人民论坛记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政策推进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韩俊: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加大力度,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对农民落户的限制会逐渐放开,对于“符合条件”的这种说法,中央文件里不好统一来定,应该由各个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而且据我所知,很多地方也确确实实开始做了。现在中小城市虽然对农民落户的限制放开了,但是农民在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等领域还没有享受到同等权益,这次,一号文件主要是强调权益的问题。而“符合一定条件”主要是指:稳定收入、工作年限、固定住所。这个住所也不一定是买房子,我认为农民工迈进城市的门槛会越来越低。
  人民论坛记者:今年一号文件中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内需举措,“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民建房提供消费信贷”,如何认识此举的意义?
  韩俊:今年有个新的亮点,就是扩大农村内需方面的,提到了鼓励农民自建住房。“水电路气房”,加了一个“房”。那么,今后政策会如何进一步跟进呢?一方面会有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会通过财政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发放农业建房的贷款。首先,这个政策非常符合农村的情况,因为扩大农村市场就是增加农民的消费,农民消费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住房,每年农民住房的消费是6000个亿,占农民支出的比重大概是18%左右。所以鼓励农民建房、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对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比家电下乡要大得多,若每年增长20%,就是1000多亿。而去年家电下乡总体也就是1000亿左右,这还不是新增额,是总额。根据最新普查,农民的住房条件,总的来讲,还是有待改进的,还有9000多万户农民的住房亟待改善。也就是说,农民要求改善住房的需求还是比较强烈的。如果国家在财政、信贷方面给予一些支持的话,这个需求就会很快被释放出来。
  最近几年,有些省份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相关探索,比如浙江、山东、河北去年已经出台了这方面的政策,他们从06年开始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了。我们去调研过山东的相关经验:一个农户建房大约贷8万元,采取的方式是联保,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山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这个工作。他们的经验表明:要鼓励农民建房,扩大农民消费,需要在土地、财政、税收、金融、规划上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去年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拿出了45个亿,而这次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民自建住房,是除了危房改造以外又一项财政支持政策。我认为商业银行并不见得不愿意去农村贷款,事实上在山东潍坊我们了解到,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人民论坛记者常青 采访整理)
其他文献
人民论坛杂志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联合主办    特邀专家  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杭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国英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李迎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光金    编者按  2008年第24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关于中国模式”一组特别策划文章,约请了各
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李迎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特别是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城乡统筹改革,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经验或共识,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保基本、广覆盖,不搞高福利。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即便是少数富裕地区,实际生活也不过小康水平。显而易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既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道路,也不可能仿照城市现行的社会保障模式。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光金:第一,初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社会转型理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是极为深刻而广泛的,中国社会转型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既是中国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变迁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的表现。概括起来,这种特色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根本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我们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指导政治意识形态没有改变,我们继续坚持马
期刊
“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泛起  编者按:经济萧条从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孳生的温床。当前世界各地、特别是某些西方经济大国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态已经令人感到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兴起的瑟瑟寒意。“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运动已从小城卢卡蔓延到了米兰等意大利大城市,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议案》设立“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条款等等。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
期刊
不能片面强调理论创新,不能认为理论创新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人民论坛: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如何实现中国的理论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一些重要理论往往由西方人提出,并且一些时候我们还盲目“进口”西方理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枬森:中国的发展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缺乏理论创新是不行的。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不可能和过去的问题一模一样,如果没有理论创新,我们就不能解决目前国际和国内
期刊
■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农村联席例会制度,即每月28日晚,定时召集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红白理事会成员、致富能手和离退休在村居住的公职人员等开会,总结村里上月的工作,公开村里的政务和财务,安排布置下月工作,通报下月大项财务支出,学习有关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收集、排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互相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和纠纷。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
期刊
“为什么会产生天花板现象”,“背后有哪些规律在主导”,“怎么能最有效的解决”, “天花板问题是不是个伪问题”、“干部年龄能不能一刀切”……1月19日,“干部‘天花板现象’”高级研讨会上,精彩观点纷呈,思想碰撞激烈。  此次研讨会由人民论坛杂志社与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教授许耀桐、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志忍等知名专家的精彩发言
期刊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因此,“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这些资源和产业的趋势就越强。这些城市资源和产业的分解则是村镇发展的重大机遇。由此,城市化的基本思路,一是优化城市功能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二是疏通“逆城市化”渠道,主动地安排和促使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向有条件的村镇转移。村镇
期刊
2月4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详细公布了深圳市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内容,此次改革的重点就是把大部分从事政策执行、一线执法、专业服务的公务员从综合管理类中划分出来,归为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这两类晋升渠道独立、待遇与行政职务级别脱钩。据悉,69%的公务员将被划入其中,通过职位分类和聘任制的实施,部分公务员“官帽”将被摘掉,“铁饭碗”变成“瓷饭碗”。    网友对此十分期待,力挺改革  不少
期刊
谈到“天花板”,不妨回头看看历史。古代社会里一些官员流芳百世,而与那些佳话所对应着的官阶,不也仅仅是个“九品芝麻官”么?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历史佳话是否能够鼓励那些晋升无望的当今官员们。  春秋时期,楚庄王问谋士治国之道,问了三次,得到的答案都是修身。楚庄王说,“我问治国,何言修身?”谋士答:“不能修身,何能治国?” 其实谋士说的非常有道理,不能修身怎么能治国呢?那么,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是不是也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