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改善、治疗疾病的重要给药途径,然而静脉输液外渗则是临床上常出现的护理问题。本文是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进行的探究以及临床护理问题的体会。
【关键词】 静脉输液外渗 探讨 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是将灭菌药液通过输液管入血的一种常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通常由于各种因素造成静脉输液外渗,临床上常变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形成溃疡;通常给患者带来紧张焦虑情绪,同时也会增加护士的工作负担,甚至引起医患纠纷等问题。因此解决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的关键问题,下文就该问题做了如下总结: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1 常见原因
包括静脉穿刺的不准确性,重复穿刺及选择不恰当的穿刺血管等导致,对局部组织刺激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因受到药液对血管的化学刺激使血液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此外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炎症反应;药物持续性静脉滴注,使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静脉压升高;继发性感染等;
1.2 影响因素
首先患者因素,新生儿适合的部位主要是头皮,但头皮血管细、管壁薄,分布不规则,穿刺难度加大,不易固定,增加重复穿刺,药液外渗,其次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对注射的恐懼及对针尖刺痛时做出的本能防御反应,由于小儿活泼好动易使固定的针头脱落或移位,使管壁破损,药液易发生外渗,局部组织肿胀甚至坏死。然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全身生理功能减退,血管脆弱,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痛觉敏感性降低,致使药液外渗时不易发现[1,2],老年人滴速慢,输液时间过长,容易发生药液外渗。此外老年人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弹性减弱,管腔变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药液易外渗。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长期血管营养缺乏,管壁通透性升高,管壁受损不易复原,药液外渗。麻醉后使用镇静剂患者及不同程度昏迷和老年痴呆患者,因患者烦躁、不易配合操作易发生外渗[3,4]
其次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浓度及药物理化性质有关,如注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使血管硬化;如注射具有较强刺激性化疗药物,血管痉挛,二氧化碳积蓄使局部组织缺氧,易发生化疗性静脉炎[6];如注射20%甘露醇等高渗溶液,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药液外渗。
疾病因素[7]主要包括癌症患者,由于长期化疗,静脉脆弱,影响穿刺;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代谢障碍,管壁受损,易发生皮下淤血,影响穿刺;由于静脉压增高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致血液回流受阻,易发生外渗;
技术因素[8],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经验,针尖穿刺至对侧管壁;血管选择不当,同一部位重复穿刺;缺乏责任心,滴注过程中没注意到加强巡视重要性;穿刺后未给予固定或固定方法无效;滴速过快;
最后有一些其他因素主要指外周中心静脉易外渗;活动度大的关节及皮下组织少的部位易外渗[1-3];环境、药物及输液微粒因素作用[8]。
2 干预措施
2.1 常用的护理措施
如普通药液外渗,可用75%乙醇湿敷患处,可扩张局部血管,减轻肿胀;或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可促进外渗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细胞的渗透压,以达消肿目的。然而近年来一些新的发现也应用于临床如姚玉娟等[9]人用新鲜芦荟汁外涂对小儿输液外渗有很好的效果。刘华等[10]报道云南白药外涂用于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疗效明显。化疗药物外渗应冷敷,可收缩血管,降低其通透性,减少对药物吸收,陈翠美等人曾报道用氢化可的松冷湿敷的方法可减轻组织炎症反应[11]。重者可冰敷,以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减少痛苦。
2.2 预防措施
临床数据显示超过70%的患者采用输液输液进行治疗,为了减少病人痛苦,护士负担以及减少更多的医患纠纷,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从患者角度应积极配合穿刺,并密切观察自身有无任何反应,并及时通知护士及医生;穿刺后应尽量减少大幅度的活动,不应按压针眼,以免发生外渗。从护理人员角度,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输液知识及技能以便在治疗疾病时保证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此外还要提高护理人员知识与技能,加强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争取做到一次给药一次性穿刺,合理固定针头,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防止针头脱落或移位;加强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不同药物滴速、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耐心主要是对病人及家属给与正确的输液指导,与病人合理交流,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做好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焦虑,同时应加强巡视,防止各种微粒或空气进入,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尽早的阻止病情的发展,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输液输液反应,如患者出现心悸、畏寒、持续性咳嗽等状况应立即减慢低速,并及时处理;对于特殊病人做好交接工作。此外还应选择合适注射部位及血管,根据患者年龄、神志、病程长短、溶液种类及血管状况选择合适部位,上肢手背静脉是成人患者输液时的首选部位,下肢静脉有静脉瓣,容易形成血栓,一般不做选择。小儿常选用足背静脉但成人不主张,容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头皮静脉分布多,表浅易见、便于固定,因此也是小儿静脉输液常用部位。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给患者及家属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同时加重了护士工作压力,因此要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从基础做起,那么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则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做好沟通并给予正确输液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静脉输液外渗机率;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避免因各种因素而引起不良反应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疼痛及麻烦,减少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梁翠群.分析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0):81-82
[2]李萍,单际翠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J]. 青岛医药卫生,2006,38(5):383-384
[3]雷佳富,罗莉.探讨静脉输液的原因[J].护理园地,2007,4(4):185
[4]生加琴.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J].吐鲁番科技,2006,3(7):35-36
[5]边秀娟.不同类型患者静脉输液的穿刺及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10(1):264
[6]赖利,李俊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78-80
[7]李枕,徐亚琼.输液外渗的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59-1060
【关键词】 静脉输液外渗 探讨 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是将灭菌药液通过输液管入血的一种常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通常由于各种因素造成静脉输液外渗,临床上常变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形成溃疡;通常给患者带来紧张焦虑情绪,同时也会增加护士的工作负担,甚至引起医患纠纷等问题。因此解决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的关键问题,下文就该问题做了如下总结: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1 常见原因
包括静脉穿刺的不准确性,重复穿刺及选择不恰当的穿刺血管等导致,对局部组织刺激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因受到药液对血管的化学刺激使血液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此外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炎症反应;药物持续性静脉滴注,使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静脉压升高;继发性感染等;
1.2 影响因素
首先患者因素,新生儿适合的部位主要是头皮,但头皮血管细、管壁薄,分布不规则,穿刺难度加大,不易固定,增加重复穿刺,药液外渗,其次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对注射的恐懼及对针尖刺痛时做出的本能防御反应,由于小儿活泼好动易使固定的针头脱落或移位,使管壁破损,药液易发生外渗,局部组织肿胀甚至坏死。然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全身生理功能减退,血管脆弱,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痛觉敏感性降低,致使药液外渗时不易发现[1,2],老年人滴速慢,输液时间过长,容易发生药液外渗。此外老年人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弹性减弱,管腔变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药液易外渗。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长期血管营养缺乏,管壁通透性升高,管壁受损不易复原,药液外渗。麻醉后使用镇静剂患者及不同程度昏迷和老年痴呆患者,因患者烦躁、不易配合操作易发生外渗[3,4]
其次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浓度及药物理化性质有关,如注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使血管硬化;如注射具有较强刺激性化疗药物,血管痉挛,二氧化碳积蓄使局部组织缺氧,易发生化疗性静脉炎[6];如注射20%甘露醇等高渗溶液,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药液外渗。
疾病因素[7]主要包括癌症患者,由于长期化疗,静脉脆弱,影响穿刺;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代谢障碍,管壁受损,易发生皮下淤血,影响穿刺;由于静脉压增高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致血液回流受阻,易发生外渗;
技术因素[8],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经验,针尖穿刺至对侧管壁;血管选择不当,同一部位重复穿刺;缺乏责任心,滴注过程中没注意到加强巡视重要性;穿刺后未给予固定或固定方法无效;滴速过快;
最后有一些其他因素主要指外周中心静脉易外渗;活动度大的关节及皮下组织少的部位易外渗[1-3];环境、药物及输液微粒因素作用[8]。
2 干预措施
2.1 常用的护理措施
如普通药液外渗,可用75%乙醇湿敷患处,可扩张局部血管,减轻肿胀;或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可促进外渗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细胞的渗透压,以达消肿目的。然而近年来一些新的发现也应用于临床如姚玉娟等[9]人用新鲜芦荟汁外涂对小儿输液外渗有很好的效果。刘华等[10]报道云南白药外涂用于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疗效明显。化疗药物外渗应冷敷,可收缩血管,降低其通透性,减少对药物吸收,陈翠美等人曾报道用氢化可的松冷湿敷的方法可减轻组织炎症反应[11]。重者可冰敷,以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减少痛苦。
2.2 预防措施
临床数据显示超过70%的患者采用输液输液进行治疗,为了减少病人痛苦,护士负担以及减少更多的医患纠纷,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从患者角度应积极配合穿刺,并密切观察自身有无任何反应,并及时通知护士及医生;穿刺后应尽量减少大幅度的活动,不应按压针眼,以免发生外渗。从护理人员角度,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输液知识及技能以便在治疗疾病时保证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此外还要提高护理人员知识与技能,加强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争取做到一次给药一次性穿刺,合理固定针头,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防止针头脱落或移位;加强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不同药物滴速、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耐心主要是对病人及家属给与正确的输液指导,与病人合理交流,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做好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焦虑,同时应加强巡视,防止各种微粒或空气进入,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尽早的阻止病情的发展,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输液输液反应,如患者出现心悸、畏寒、持续性咳嗽等状况应立即减慢低速,并及时处理;对于特殊病人做好交接工作。此外还应选择合适注射部位及血管,根据患者年龄、神志、病程长短、溶液种类及血管状况选择合适部位,上肢手背静脉是成人患者输液时的首选部位,下肢静脉有静脉瓣,容易形成血栓,一般不做选择。小儿常选用足背静脉但成人不主张,容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头皮静脉分布多,表浅易见、便于固定,因此也是小儿静脉输液常用部位。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给患者及家属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同时加重了护士工作压力,因此要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从基础做起,那么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则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做好沟通并给予正确输液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静脉输液外渗机率;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避免因各种因素而引起不良反应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疼痛及麻烦,减少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梁翠群.分析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0):81-82
[2]李萍,单际翠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J]. 青岛医药卫生,2006,38(5):383-384
[3]雷佳富,罗莉.探讨静脉输液的原因[J].护理园地,2007,4(4):185
[4]生加琴.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J].吐鲁番科技,2006,3(7):35-36
[5]边秀娟.不同类型患者静脉输液的穿刺及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10(1):264
[6]赖利,李俊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78-80
[7]李枕,徐亚琼.输液外渗的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59-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