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好的导语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其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预定目的。
关键词:导语; 情境; 设疑; 释题; 故事; 音乐; 诗文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虽然与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课堂节奏的成功把握和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可缺少恰当的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导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导语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炼、概括的教学语言。好的导入语,就像一首歌的序曲,它一下子就能专注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去,为整堂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导语在语文教学艺术中非常重要,也是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才能精心设计导语进行巧妙运用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巧妙的手段,创造出一种有生气、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情境导入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人文情怀的洋溢,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如:《最后一课》在导入时,我们放一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年国土沦丧,受外敌入侵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然后说: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入侵祖国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而进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融洽氛围,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将课文读下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二、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从而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找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教学《狼》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个屠夫,傍晚卖完肉回家,半路上遇上了两只大灰狼,它们虎视眈眈,张着血盆大口,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请大家想想这个屠夫到底会怎样对待呢?”这样设疑会使学生产生急切想知道屠夫命运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再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吃五谷杂粮生百病。’这话道出了会生病的普遍性,既然人人都有生病的可能,那么,一个人如果患了病,却不以为然,甚至根本就不认为有病,一味拒绝治疗。请同学们想想,他的结果会怎样呢?”既切中课文教学重点,又便于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释题导入法
释题导入法是解释文章题目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我就从题目入手,问到:“这是什么实验呢?是谁做的呢?结果如何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这样由题目引入,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上《社戏》时,教师可以这样释题:“为什么叫‘社戏’呢?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在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这样释题,清楚明白,学生易于接受。
四、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法就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的一种方法。通过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如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把普法战争的背景向学生们阐述清楚,学生们就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很能清楚本课就是在《最后一课》中要体现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先讲清楚挪威人与英国人这间在这次探险中的背景,及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竞争对手,挪威人在这次探险中胜利归来,而英国人则在这次探险中遇难等这些背景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作者为这些遇难者写颂歌的用意。
五、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这样导入: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老师生动的讲述,明了地转达了安徒生的幽默,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新的学习情境。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就是播放音乐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然后请学生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问“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再依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上《木兰诗》时,教师可播放现代舞剧《红色娘了军》军歌,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这么两句歌词:“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然后提出:木兰这一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形象,打破了女不如男的传统观念,为千千万万的妇女扬了眉、吐了气,“木兰”已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上《愚公移山》时,可抓住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心理,播放录音或请学生演唱青年歌手江涛唱的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并提醒同学们注意歌词:如“……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因而,学生对愚公的形象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七、诗文引用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引用诗文(这里的诗文是广义的,包括诗句、对联、成语、名言、座右铭等)来抒发某种感情,或阐明某一事理,纵横捭阖,增加自己说话的力度和深度,从而达到抒情达意、明辨事理的目的,在导语设计中,也可引用诗文。在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由和本课内容有关的对联导入:“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讲蒲松龄的《狼》时,由和狼有关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导入。使用这种导入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引材料的理解,得出课的内容,所引的材料,要求通俗易懂,学生熟悉。这样的导入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渲染,既简洁又自然。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温故导入法,简笔图画法,比较引入法,开门见山法等。无论哪种方法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应用,给学生以启发,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7-09
关键词:导语; 情境; 设疑; 释题; 故事; 音乐; 诗文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虽然与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课堂节奏的成功把握和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可缺少恰当的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导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导语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炼、概括的教学语言。好的导入语,就像一首歌的序曲,它一下子就能专注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去,为整堂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导语在语文教学艺术中非常重要,也是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才能精心设计导语进行巧妙运用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巧妙的手段,创造出一种有生气、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情境导入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人文情怀的洋溢,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如:《最后一课》在导入时,我们放一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年国土沦丧,受外敌入侵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然后说: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入侵祖国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而进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融洽氛围,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将课文读下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二、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从而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找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教学《狼》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个屠夫,傍晚卖完肉回家,半路上遇上了两只大灰狼,它们虎视眈眈,张着血盆大口,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请大家想想这个屠夫到底会怎样对待呢?”这样设疑会使学生产生急切想知道屠夫命运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再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吃五谷杂粮生百病。’这话道出了会生病的普遍性,既然人人都有生病的可能,那么,一个人如果患了病,却不以为然,甚至根本就不认为有病,一味拒绝治疗。请同学们想想,他的结果会怎样呢?”既切中课文教学重点,又便于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释题导入法
释题导入法是解释文章题目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我就从题目入手,问到:“这是什么实验呢?是谁做的呢?结果如何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这样由题目引入,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上《社戏》时,教师可以这样释题:“为什么叫‘社戏’呢?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在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这样释题,清楚明白,学生易于接受。
四、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法就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的一种方法。通过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如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把普法战争的背景向学生们阐述清楚,学生们就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很能清楚本课就是在《最后一课》中要体现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先讲清楚挪威人与英国人这间在这次探险中的背景,及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竞争对手,挪威人在这次探险中胜利归来,而英国人则在这次探险中遇难等这些背景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作者为这些遇难者写颂歌的用意。
五、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这样导入: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老师生动的讲述,明了地转达了安徒生的幽默,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新的学习情境。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就是播放音乐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然后请学生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问“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再依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上《木兰诗》时,教师可播放现代舞剧《红色娘了军》军歌,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这么两句歌词:“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然后提出:木兰这一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形象,打破了女不如男的传统观念,为千千万万的妇女扬了眉、吐了气,“木兰”已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上《愚公移山》时,可抓住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心理,播放录音或请学生演唱青年歌手江涛唱的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并提醒同学们注意歌词:如“……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因而,学生对愚公的形象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七、诗文引用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引用诗文(这里的诗文是广义的,包括诗句、对联、成语、名言、座右铭等)来抒发某种感情,或阐明某一事理,纵横捭阖,增加自己说话的力度和深度,从而达到抒情达意、明辨事理的目的,在导语设计中,也可引用诗文。在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由和本课内容有关的对联导入:“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讲蒲松龄的《狼》时,由和狼有关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导入。使用这种导入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引材料的理解,得出课的内容,所引的材料,要求通俗易懂,学生熟悉。这样的导入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渲染,既简洁又自然。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温故导入法,简笔图画法,比较引入法,开门见山法等。无论哪种方法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应用,给学生以启发,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