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飞奔录(上)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nb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的一部分,名称不张扬,走廊而已。然而,这个走廊却拥有近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相当于两个河北省。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河北作家采风团一行仅仅活动了6天。如果将6天时间粉碎,抛撒在河西走廊,恐怕连芝麻盐都算不上,若想多走一些地方,惟有飞奔。还有一个原因,河西走廊是由绿洲、戈壁和沙漠组成,绿洲以外的地方,满目苍凉,无须驻足。在沙漠戈壁中旅行,人们坐在面包车内,就像葡萄挂在制作葡萄干的晾房里,很难保持水分,尽管出发前喝了许多水和汤面,路上却从未发生需要停车“解决”的问题。为了尽快投入下一个绿洲的怀抱中,我们惟有飞奔!
   一路上,多亏甘肃朋友的陪同和接应,所有的飞奔都有明确的目标,从未走过冤枉路,或行或止,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和安排,因此时间虽短,收获颇丰,竟有许多的随想需要记录……
  
  驻足兰州
  
  2003年10月中旬,河北作协组织了西北采风团,专程采访具有“丝路孔道”之称的河西走廊。当我在渤海之滨接到出行通知的时候,就像一个农民即将走向秋天的田野,内心充满了渴望和喜悦。
  从小就知道遥远的西部有一条丝绸之路,其中最著名的路段是河西走廊。从地图上看,西越兰州后便是河西走廊,起自兰州西北,止于疏勒河玉门关,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走廊地带自然环境不算太好,然而却有许多稀绝的文化古迹,有许多令人向往的地方,譬如武威、张掖、敦煌、嘉峪关、玉门关、阳关……
  我们出发的前两天,西北地区普降喜雨,出现了少有的秋汛。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车窗外闪过的黄河与渭河浑黄而浩荡,那古老的颜色令人望而生畏;就像缺少油水的人吃多了肥肉会闹肚子一样,水淋淋的路基显得泥泞松软,潼关附近的铁路线上因雨水浸泡出现了滑坡。因此,我们乘坐的特快列车无论如何也快不起来,到达兰州时晚点8个多小时,已是2003年10月14日凌晨两点多。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兴致勃勃,因为河西走廊已经近在眼前,久已向往的旅程即将开始。
  当夜,我们在甘肃省组织部招待所简单睡了几个小时,便匆匆起床。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我们不可能用很多的时间完成一次采风,我们急于踏上河西走廊的旅程,因此我们最关心的是车辆和陪同问题。然而,关心并不用我们操心,因为我们有一位善于处理任何复杂问题的领队——河北作协党组书记李刚同志。我们一行七人,李刚既是领导又是长者,按理说事务性的工作应该由我们来做,无奈一群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跟着他,一切听他安排。
  早饭过后,我们围着李刚,估计都想知道下一步的安排,但从眼神上看,谁也没动脑子,就像一群懒汉在晒太阳。李刚看看手表,从容地说甘肃作协的同志大约11点钟来招待所看我们,上午还有点时间,我们先去看“黄河母亲”吧。我以为去看从兰州市区穿流而过的黄河,因为我们习惯称黄河为母亲。到了黄河边,方知“黄河母亲”原来是一尊塑像。塑像展示:一位年轻貌美而又慈祥的母亲半仰半坐,宽大的胸怀如同起伏的波涛,任由赤子在身上嬉戏攀爬。据说这是一尊名声很大的塑像,正在申请专利。在我看来,塑像本无惊人之处,然而她坐落在黄河边上,犹如从黄河中飘升出来,那宽厚博大的母爱便显得格外神圣。黄河哺育了我们,我们也经常以各种方式歌颂黄河。为黄河塑像,却是甘肃人民的创举。由此可见,甘肃是民族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
  中午与甘肃的文友们会面聚餐,李刚书记代表河北作协向甘肃文联、作协赠送了一幅字,那是他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先生专门写给甘肃文友的,字好,词也好,气势磅礴:“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里大江”,且不说这幅字本身价值几何,其意义在于我们借此表达了对甘肃作家的崇高敬意。
  聚会很热烈。饭后,甘肃作协的秘书长找了一台面包车,拉着我们参观了四十里黄河风景线。风景很好。甘肃作协尽了地主之谊,也尽了力。然而,文化单位实力有限,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前往河西走廊的车辆和陪同。李刚接了一个电话,笑着告诉我们,省长助理给我们安排了车辆和陪同人员,明天一早就出发。
  晚间,省长助理宴请了我们。他不仅是高级官员,而且是卓有成就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到衣着朴素、言语朴实,与普通百姓别无二致。席间,他像兄长那样与我们谈笑,如数家珍般地介绍河西走廊的一切情况,语言如同行云流水,几乎用不着到记忆中去搜寻,就将河西走廊的风俗、物产、文物古迹列举无遗。曾听李刚介绍,这位省长助理到甘肃工作还不到一年。然而,省长助理对河西走廊的熟悉程度,却让我以为他是甘肃的土著人士。
  在他为我们提供的采风索引中,我记住了两句话。他说,很多人一提起河西走廊,就以为全是沙漠戈壁,其实还有很多的绿洲,有非常丰富的矿藏等着我们去开发。他还说:河西走廊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一条很好的旅游线路。为了配合开发旅游,各地市的道路都经过整修,还建了许多酒厂,你们可以走一路喝一路,喝各种品牌的酒。现在有人戏称河西走廊为“河西酒廊”,乍一听似乎有点贬义,其实也不妨换个角度,把这篇文章从正面做一做。
  当晚,我们喝的是平凉名酒九粮液,属浓香型,与驰名中外的五粮液相比,虽属无名晚辈,但那种入口绵软、回味清香的品质,堪称琼浆玉液。品着美酒,体会着省长助理对河西走廊的情感,我仿佛闻到了千里戈壁滩上弥漫的酒香……
  
  汤面与美酒
  
  10月15日晨,天刚蒙蒙亮,我们的陪同和面包车已经在招待所门口等候。早饭后,我们将即刻启程。
  这顿早饭,也是采风的内容。昨晚已经约定,今早吃兰州拉面。这几年,兰州拉面已经在全国拉开,我们很想知道正宗的兰州拉面是何味道。平凉宾馆的老总带我们来到一个荣获过拉面金牌的拉面馆。店内,有大堂,有雅间,明亮洁净,陈设朴素大方,空气非常新鲜。
  在等待期间,我们出于好奇到厨房观望。但见拉面的师傅动作很一般,双手几乎不离开案板,没有一点表演的姿态,轻轻几下,便有一把面条入锅,一把便是一碗。那碗很大,在我们看来,能吃下这一碗面的人,除非是民工。几位女同胞纷纷声:要小碗的。拉面上来的时候,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先上来的几碗端给了女士。
  每人一碗拉面、一个自助餐用的托盘,托盘内有两片酱牛肉和几样小菜,好看又好吃。再看那拉面,牛骨汤是白的,面是白的,漂浮的香菜是翠绿的,汤水宽绰并不显多,面条若隐若现并不显少,比例十分协调,诱人食欲。及至吃起来,方知拉面口味胜于形式,那牛骨汤鲜美无比,那拉面柔软可口。我们在各自的城市都吃过拉面,而且那饭店也都标明兰州拉面,但我们一向认为那是便饭,而不是美食。真没想到真正的兰州拉面竟是如此的美妙。更没想到的是,先上的是大碗,后上的是小碗,要小碗的女士吃了大碗的,要大碗的反而吃了小碗的。吃大碗的并没觉得费劲,吃小碗的就有点遗憾,还没法说。因为碗一般大,只是面条多少有区别。吃罢拉面,我们匆匆出发,不知其他吃小碗的男士作何感想,我离开拉面馆的时候内心充满了遗憾和留恋,暗下决心再让我遇到这种拉面,定要吃个痛快!
  西出兰州,我们的面包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尽管路旁的大地已经呈现出苍凉的景象,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仍然没有离开城市的感觉。后来下了高速路就看到了沙丘和戈壁,看到了雪山,及至车上乌鞘岭,皑皑的白雪就到了路边。这时小说家何玉茹觉得耳朵不太好使了,翻开地图一看,乌鞘岭海拔3500多米,原来是高山反应。车过乌鞘岭,我们所走的地方大约都在一千多米的高度上,远离了高山反应和白雪,却更多地看到了戈壁和正在沙化的土地。再看远处的雪山,就觉得它显得异常的可爱。死寂的荒漠和偶尔经过的生气盎然的绿洲,让我们意识到已经进入了长达千余公里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风神的天下,吹干了天空,吹干了大地,在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中,草原绿洲时隐时现,我感到了生的艰难,也体会到活的刚强。有绿洲,就有城市和村庄,绿树掩护着楼房和农舍。我惊讶地发现,只要有墙壁,就有酒的名字。
  兰州至雷台(凉州)所见酒名八种:藏韵酒、西凉啤酒、藏圣美酒、雪山风情酒、精品龙泉酒、腾格里特液、金藏酒(高原明珠)、青稞藏酒。
  从雷台汉墓到武威市区记录酒名四种:英雄本色、莫高干红、新武酒、新雷台。
  15日傍晚到张掖市(甘州),沿途见酒名六种:丝路春酒、裕固王子酒、滨河特曲、古甘州酒、喜洋洋酒、龙行天下酒。当晚,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金张掖,主人请我们品尝了当地名酒《丝路雄风》和《祁连干红》。酒宴上得知,仅张掖市就有30多个酒厂。
  16日中午在临泽县城用餐,所见酒名三种:昭武酒、流金岁月、西部风采酒。
  17日上午,在嘉峪关附近见酒名一种:汉武御酒。
  17日傍晚到达敦煌,当晚饮用敦煌文化名酒。19日下午,参观阳关后,在附近的南湖林场农家饭店用餐,饮用敦煌春和莫高干红。
  河西走廊一行途经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四个地市,直至阳关,共见酒名27种,曾饮用英雄本色、丝路雄风、祁连干红、流金岁月、敦煌文化名酒、敦煌春和莫高干红。由此可见,人们戏称河西走廊为“河西酒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诗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我看来,这一名句可能有三层意思为朋友孤独之旅忧虑;河西走廊好酒多;河西走廊的人热情好客。我们河北作家采风团一行,对此体会颇深。
  在绿洲,在待客的餐桌上,有两种东西必不可少——汤面与美酒。
  每餐至少上两至三道汤面,样式新颖繁多,其中拉面、臊子面、扁豆面和线头面最有特点。拉面世人皆知,线头面可以顾名思义。那臊子面也是牛肉面的一种,与拉面的区别在汤上。臊子面的汤成卤状,内有肉丁、面筋丁、豆腐干等物,加上特有的调料,滑爽可口,别有一种新鲜滋味。扁豆面呢,汤也成卤状,但那面不是细长条,而是豆粒大的菱形薄片,形状奇特,西部口味。一顿饭吃几道汤面,开始我们不习惯,也不理解,只是觉得新鲜。
  在我们奔往敦煌的途中,参观了桥湾古城博物馆,看人头鼓、人头碗,领略清代的反贪文化,同时也看到了一具出土于桥湾城东南风蚀台地的木乃伊。讲解员说,这是一具没有用药物处理过、完全是由于当地干燥多风的气候所形成的木乃伊,距今三百多年。这时我突然想到,在戈壁和沙漠的包围中生活,人体水分消耗很大,多吃汤面乃是生命的需要。以绿洲为城堡坚守在荒漠的人们,用各种汤面招待客人,其中饱含着关爱和智慧呀!
  喝酒则是餐桌上的主题。汤面滋润身体,美酒营养精神。人们常说吃啥补啥,惟有精神最难补。我们一行,原本只有我勉强算个能喝一点酒的人,其他人都是滴酒不沾。可是,没酒不成宴席,那一道道的莱、一道道的汤面靠什么去连接呢?主人的热情靠什么来抒发呢?斟上酒,你不喝,人家会认为你不好接触,你跟人家不亲热。起初,由我充当喝酒的主角,后来同志们发现我难当重任,在气氛的感染下也端起酒杯。
  河西走廊的酒场有两大特点:人情厚,程序严。主人向客人敬酒,手托瓷盘,上边放三四盅酒,只敬客人,主人不喝。私下我为此间陪同我们的省国税局的郑主任,这是什么习俗?太不公平了!郑主任说,过去我们这里贫穷,有吃有喝先可着客人,客人吃饱喝足了,自家人才能吃喝。有时候主人敬酒客人不喝,主人就认为没有陪好客人,客人走后,他要难受好几天。从中可见当地人情之厚。说到喝酒的程序,一场酒宴依次分三个阶段:主人敬客人客人回敬;主宾划拳行令。不划拳,酒宴不能结束。
  16日晚,夜宿张掖市高台县城。夜幕降临时,我们在主人热情的引领下步入餐厅。为了逃酒,我没有上主桌,因为那里历来都是最热烈的地方,也是耗酒最多的地方。当我强行与高台县国税局的工作人员及司机们坐到一桌时,突然发现失算了,因为这一桌只有我一个客人,必须承受七八位主人的敬酒,才能转向客人回敬的程序。尤其严重的是,主人们出于礼貌,都等着给我敬酒,否则酒宴就无法进行……结果,第一个程序还未完成,我便因不胜酒力而悄然退出晚宴。当我借口去洗手间走到招待所空旷寂静的院子里,突然感到十分地孤独,想到绿洲以外的戈壁和沙漠。隐约传来的酒宴的欢笑声是那么令人留恋,空气中浮动的淡淡的酒香是那么的迷人。美酒诱发的豪情使寂静的绿洲充满了活力,那热烈的划拳行令声是人类对荒漠的轻蔑和挑战。
  此时此刻,我对酒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好感。如果河西走廊没有酒,绿洲的活力将会相应减弱,坚守者的寂寞将会增加几分。也许正因为如此,河西走廊才诞生了数十种美酒,河西走廊才有了“河西酒廊”的美称。
  一路上,汤面和美酒滋润着我们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在戈壁和荒漠中欢乐地飞奔游览。
其他文献
波音707货机的喷射引擎声如雷鸣,在卢森堡机场跑道上吃力地冲刺。机长英格玛·贝格龙从载货清单上看到这次载的是40吨钻油设备,这已达到了该机最大载重量。  时速终于达到285公里了,贝格龙把操纵杆往后一拉,货机在离跑道尽头不到几米处升起,飞上三月早晨寒冷的天空。  一小时后,货机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上空挣扎爬升。天气恶劣,气流汹涌,云层浓密。贝格龙和他的四名机员忍着饥饿,飞机随时会破云而出,达到气流平稳
期刊
偶然的机会,得知龙池最大的野猴群一年一度的“猴王争霸”战即将展开,3月22日上午,我“全副武装”赶到龙池飞水岩瀑布,等待大战来临。    热身 挑战者和猴王鸣吼示威    3月22日下午3时许,一只体形强健的公猴出现在一块大石顶部。据看猴的孙大爷介绍,它就是今年大战的主角之一——新的猴王挑战者。这时,在旁边大树上的猴王发出低沉的呜呜声,猴王挑战者公猴也不示弱,低吼回击。猴群开始紧张不安起来,呜呜的
期刊
专家强调:商血压、商血脂、高血粘度患者,随时可能受外界因素刺激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事故。  一般而言,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事故冬季比较常见。但夏季气压低、气温高、空气湿度小,却极易诱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事故。气温在32℃时,热中风危险性会上升60%。因此,“三商”患者在夏季要多加保重.既要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刺激,如气候闷热时要控制好血压和情绪,注意室内通风和降温“不渴”也喝水,保证有充足的血溶量,并使血
期刊
参加涉外舞会的礼节比较讲究,需要认真了解并正确掌握:  首先,衣服穿着和仪割参饰都要美观大方。因为整齐的服饰能体现人的礼貌修养与精神风貌。如果是外国人邀请的舞会,通常在请柬上会写明服装要求,决定参加时应尊重东道主的要求。一般以穿西装和晚礼服居多。只有西方国家举行的正式舞会,要求穿大礼服或称“燕尾服”。但涉外活动中穿着燕尾服的人毕竟微乎其微。目前,按我国习惯,着装除了式样花色繁多的便服外,在很多隆重
期刊
欧洲之旅,最愉快的一天当数在德国慕尼黑度过的那天,作为女性,我享受到了特殊的尊重和礼遇。  走进慕尼黑,男同胞们纷纷要求吃西餐喝啤酒,那是因为我们到了欧洲的啤酒城。这里每年要举行盛大的啤酒节,人们一改平日里的矜持和文雅,狂喝滥饮,醉态百出,忘却了身份和烦恼,酒后大出洋相者比比皆是,可忙坏了那些警察。因此印象中的慕尼黑整个一个酒鬼的代名词,一个挺着便便大腹的滑稽小丑。一路行来,我们几乎顿顿在华人的中
期刊
到了越南,不能不去下龙湾。这个被称为“世界奇观”的风景区,又被中国游客亲切地呼之为“海上桂林”。  下龙湾位于越南北部,是广宁省的一个海湾。因背山临海,旅馆多依山而建,显得极有层次。同行的朋友说,他曾去过美国的旧金山,下龙湾的建筑布局就有一点旧金山的味道,不过道路比旧金山的“苗条”。导游曾说过,越南有三样苗条:街苗条、人苗条、房子苗条。但下龙湾的旅馆例外,旅馆内房间的设计与中国的标准差不多,比国内
期刊
1  早就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果然名不虚传。在阳朔呆七八天,真想赖在那儿不走了。  在火车“哐当当……哐当当……”中摇晃了一天一夜,又转了两次汽车,终于到达了阳朔,一路劳顿,满脸倦容掩不住我们兴奋的目光,大伙儿都瞪大眼睛打量这座慕名已久的小城。华灯初上,小城静静地躺在祥和的氛围中。  阳朔的第一印象——恬静    2  坐在汽车上,晨风温柔地拂过面颊,沿途飞过一座一座珍珠一样圆
期刊
黑山谷位于重庆市万盛区黑山原始森林,峡谷全长13公里,包括6公里电瓶车观光游览线路,6公里栈道与水上浮桥,1公里索道游览线路。黑山谷植被丰茂、古树参天,四季常绿,森林覆盖率97%,现存有银杏、珙桐、高山杜鹃等植物1800余种及黑叶猴、穿山甲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被专家喻为“渝黔生物基因库”。  朋友若有兴,不妨到黑山谷原始森林去游览一下。他是原始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四季常绿,青山滴
期刊
怀旧的人们不妨去看一看古老的开阳堡,那是一座战国时遗留下来的老城堡,曾做过郡、县,是茶马古道上一处很久远的人类栖息地。这座北方的老城堡里,至今仍然环抱着昔日曾经荣光华耀的残殿剩庙,尽管墙坍顶塌地衰落了很久,但是从那厚厚的老土堡墙上的疤痕,似乎还能嗅出燕赵七国的烽火狼烟;那人石条砌出的穹隆状门洞,还保持着战同时代的风骨余韵;那一座座没有消失的庙宇,还散发着神佛对于灵魂的缠绕。  开阳堡坐落在原阳县境
期刊
4月10日,由辽宁省妇联主办的《2004辽宁省现代格格(国际)集体婚礼》,在沈阳市政府广场上隆重举行。来自法国的埃利克穿着时尚版清朝黄缎贝勒服和穿着格格嫁妆的陈宁,同30余对格格贝勒们一道,参加了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具有清皇朝宫苑风格和清韵风俗,古色古香、浪漫时尚的婚礼。
期刊